绿林网

仪式的消失读后感1000字

仪式的消失读后感1000字

《仪式的消失》是一本由[德]韩炳哲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1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仪式的消失》读后感(一):没有交际的共同体vs没有共同体的交际

又见韩炳哲。韩炳哲的书读了四五本,都是小小的精致的。我在想用什么来比喻这位哲学家的书比较恰当。就像一支短效的强心针,使用之后可以让人达到“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状态哈哈。

韩炳哲的哲学文章一直在抵抗功绩社会、消费主义,呼唤一种诗意的生活。在这本《仪式的消失》中韩炳哲在号召仪式的回归,对世界重新附魅。他认为,时间中的仪式,就像空间中的家。仪式的本质特征是圈地。正如罗兰巴特说:“仪式,像房屋一样保护着我们:它让人感到可以栖居,例如哀悼……”

为何要坚持仪式?仪式塑造了生命中的基本过渡,它们是闭合的形式,没有它们,我们的生命就会一滑而过。这里的仪式并不等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仪式感,但是似乎有相似之处。不过不要忘记,我们如今的仪式感大多数都被消费主义控制,这肯定不是韩炳哲提倡的。

是什么让仪式消失?一切都是资本主义的错。生产强制褫夺了物的持久性;互联网内容瞬息万变,不容片刻停留;注意力缺失症,一切都是广延式的连环感知,只是表面关注;资本主义的本质使得人的生命等同于劳动,而劳动属于世俗范畴,休息属于神圣范畴。

在这里韩炳哲金句频出:“点赞、加好友和转发不会形成共鸣的土壤,它们只是在放大自己的回声”,“深度注意力作为一种文化技术,恰恰形成于仪式和宗教实践”,“重复让时间停驻”,“自恋性是共同体的敌人”,“能指的过剩也是仪式的标记,能指的过于丰盈,令语言显得神奇、诗意、充满诱惑力”,……

在书中韩炳哲提到匈牙利作家彼得纳达斯的散文《谨慎安置》中,描述了村民们定期在一棵野梨树下弹唱,静思的场面。这就是一种仪式。他们形成了一个闭合的文化。在这里韩炳哲认为世界过度开放,去边界化,去地方化成为主流。全球化造成了同质化的地狱。像这样的地方文化也越来越稀少。

最后几章里韩炳哲用“从决斗和无人机战争”、“从神话到数据主义”、“从诱惑到SQ片”几个例子对仪式的消失进行了反复论证。

《仪式的消失》读后感(二):他讲得头头是道&我听得云山雾罩

韩炳哲的书,各位姐妹有看过吗?我是被书名吸引误判为一本专门介绍消逝的某些神秘仪式的书,比如原始部落的巫术祭祀啥的......对对对,我根本没注意冒号后面的五个字,导致现在的我一拿起书就脑仁疼。

那我为什么会推介这本韩炳哲的《仪式的消失:当下的世界》呢?因为我读完了啊~卯足了劲儿读完了,不得纪念一下吗?姐妹们不妨尝试一下这本小册子,相信一定有比我喜爱哲学的书友越读越上头的!

当我凭借我现存最大的毅力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我竟然随手做了不少笔记,虽然断续,但都是我感兴趣的点。当然,这些零散的点点无法依靠我的理解力贯穿,也就不能够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他的思想观点。不过,我还是很开心,这些就好像种子嘛~先种下,待他日我卷土重来,再读个痛快?!此时,是真无奈呵呵~昔日做英语阅读理解时的感觉汩汩冒出来了。

书中我可以提炼出来的要点有三点,它们确实给了我一些启迪好反思。

仪式能令生命稳固。

仪式和典礼是真正的人类行为,令生命显得喜庆又神奇。它们的消失是对生命的亵渎和庸俗化,是把生命变成生存。作者一针见血的指出当代社会中的所谓“时间”缺乏一个牢固的结构。它仅仅是一连串"当下"的时间点,没有了仪式给它一个支点,持续崩溃的时间是没法居住的。当我们追念24节气歌、把传统节日拉回现代生活、重塑“年味”.......是否也是在赋予生命以意义和情感?

注意力缺失症由连环感知的病态强化导致。

你是不是也会困惑自己很难集中精神专注去做一些事情呢?对此,作者认为深度注意力作为一种文化技术,恰恰形成于仪式和宗教实践。甚至有人提议在基础教育中引入"仪式学"这个新科目,从而把重复性的仪式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技术来加以实践。因为“重复”会稳固和加深注意力。在古代中国的适龄儿童背诵三字经既是开蒙也是一种专注的培养吧?

书中还有关于休息日的说法也很有趣。“它们是休息和沉思的节日,让自己的舌头也从日常活动中得到休息”意味着什么呢?欢迎大家给朵朵留言吧!

《仪式的消失》读后感(三):新批判哲学观

新批判哲学观 读《仪式的消失:当下的世界》 如果你读过韩炳哲其他的作品,或许你要看看这个系列; 如果你对哲学的思考想引发新的观念; 如果你希望看到当下社会的一些哲学现象; 那么《仪式的消失:当下的世界》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01 秩序到底重不重要? 当下的时代是开放的时代,是进步的时代,就连我们再看朝鲜这样的国家,都一面会觉得纯朴,一面会觉得落后。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在短视频里看到当下朝鲜民族的着装,或是看到他们清爽的生活,是否曾现真实的反思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发的尊重人性,尊重个体的重要 性,所以,很多具有仪式感的现象都在发展中消失。 就拿结婚这件事来说,当下你看到的婚礼都是什么形式的?都是身披白纱,而在不同的国度里,比如我们中国的传统中,就有许多传统的婚礼仪式。但是,这些仪式在发展中,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逐渐消失了。 潮流与时尚到底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将所有象征秩序的一切正在磨灭与走向消失呢?大概韩炳哲所思考的比这些内容要更加深奥。 虽然我们在大潮的发展历程中都是一份子,但是在跟随发展的过程中,并未真正地去思考过类似的问题。 02 如果批判一种促进进步与保留文化的手段,那倒是一件趣事 有时候读史或是哲学总是要能够在批判中才会引发觉醒。这倒像是一种文字革命的味道,能够引发思考的现象,也是新哲学主义的一种新流。 人们关注的更多都是当下如何入流,如何与别人一样,如何能达到社会标准。而建立这些秩序和标准的一切,正在以标新立异的形式出现。 并不是让人们不去创新,但是在创新的同时,能够保留一些文化的仪式感也是必要的,将仪式感消失后,很多的生活场景便是同质化,复制化。 或许人类的文明之所以丰富而令人向往,就在于各种源于文明的延展处所散发出来的各种能让我们有所印记的仪式。 仪式虽然不能够代表一切,但是却能够让人在良好的秩序中去守住一些内涵。而自由生长,却实是让人自由,但同时也是自私泛烂。 03 愿文明在仪式里漫延 自私已经是中年时代的人经常聊起的话题,而生活在新生年代的年轻人,却把自私当习惯,把自私当常态。或许这也是发展的一种印记吧。 2023年,愿你在文字里与自己相遇,见证烟火滚烫,人间美好。

《仪式的消失》读后感(四):新批判哲学观

新批判哲学观 读《仪式的消失:当下的世界》 如果你读过韩炳哲其他的作品,或许你要看看这个系列; 如果你对哲学的思考想引发新的观念; 如果你希望看到当下社会的一些哲学现象; 那么《仪式的消失:当下的世界》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01 秩序到底重不重要? 当下的时代是开放的时代,是进步的时代,就连我们再看朝鲜这样的国家,都一面会觉得纯朴,一面会觉得落后。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在短视频里看到当下朝鲜民族的着装,或是看到他们清爽的生活,是否曾现真实的反思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发的尊重人性,尊重个体的重要 性,所以,很多具有仪式感的现象都在发展中消失。 就拿结婚这件事来说,当下你看到的婚礼都是什么形式的?都是身披白纱,而在不同的国度里,比如我们中国的传统中,就有许多传统的婚礼仪式。但是,这些仪式在发展中,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逐渐消失了。 潮流与时尚到底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将所有象征秩序的一切正在磨灭与走向消失呢?大概韩炳哲所思考的比这些内容要更加深奥。 虽然我们在大潮的发展历程中都是一份子,但是在跟随发展的过程中,并未真正地去思考过类似的问题。 02 如果批判一种促进进步与保留文化的手段,那倒是一件趣事 有时候读史或是哲学总是要能够在批判中才会引发觉醒。这倒像是一种文字革命的味道,能够引发思考的现象,也是新哲学主义的一种新流。 人们关注的更多都是当下如何入流,如何与别人一样,如何能达到社会标准。而建立这些秩序和标准的一切,正在以标新立异的形式出现。 并不是让人们不去创新,但是在创新的同时,能够保留一些文化的仪式感也是必要的,将仪式感消失后,很多的生活场景便是同质化,复制化。 或许人类的文明之所以丰富而令人向往,就在于各种源于文明的延展处所散发出来的各种能让我们有所印记的仪式。 仪式虽然不能够代表一切,但是却能够让人在良好的秩序中去守住一些内涵。而自由生长,却实是让人自由,但同时也是自私泛烂。 03 愿文明在仪式里漫延 自私已经是中年时代的人经常聊起的话题,而生活在新生年代的年轻人,却把自私当习惯,把自私当常态。或许这也是发展的一种印记吧。 2023年,愿你在文字里与自己相遇,见证烟火滚烫,人间美好。

《仪式的消失》读后感(五):新批判哲学观

新批判哲学观 读《仪式的消失:当下的世界》 如果你读过韩炳哲其他的作品,或许你要看看这个系列; 如果你对哲学的思考想引发新的观念; 如果你希望看到当下社会的一些哲学现象; 那么《仪式的消失:当下的世界》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01 秩序到底重不重要? 当下的时代是开放的时代,是进步的时代,就连我们再看朝鲜这样的国家,都一面会觉得纯朴,一面会觉得落后。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在短视频里看到当下朝鲜民族的着装,或是看到他们清爽的生活,是否曾现真实的反思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发的尊重人性,尊重个体的重要 性,所以,很多具有仪式感的现象都在发展中消失。 就拿结婚这件事来说,当下你看到的婚礼都是什么形式的?都是身披白纱,而在不同的国度里,比如我们中国的传统中,就有许多传统的婚礼仪式。但是,这些仪式在发展中,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逐渐消失了。 潮流与时尚到底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将所有象征秩序的一切正在磨灭与走向消失呢?大概韩炳哲所思考的比这些内容要更加深奥。 虽然我们在大潮的发展历程中都是一份子,但是在跟随发展的过程中,并未真正地去思考过类似的问题。 02 如果批判一种促进进步与保留文化的手段,那倒是一件趣事 有时候读史或是哲学总是要能够在批判中才会引发觉醒。这倒像是一种文字革命的味道,能够引发思考的现象,也是新哲学主义的一种新流。 人们关注的更多都是当下如何入流,如何与别人一样,如何能达到社会标准。而建立这些秩序和标准的一切,正在以标新立异的形式出现。 并不是让人们不去创新,但是在创新的同时,能够保留一些文化的仪式感也是必要的,将仪式感消失后,很多的生活场景便是同质化,复制化。 或许人类的文明之所以丰富而令人向往,就在于各种源于文明的延展处所散发出来的各种能让我们有所印记的仪式。 仪式虽然不能够代表一切,但是却能够让人在良好的秩序中去守住一些内涵。而自由生长,却实是让人自由,但同时也是自私泛烂。 03 愿文明在仪式里漫延 自私已经是中年时代的人经常聊起的话题,而生活在新生年代的年轻人,却把自私当习惯,把自私当常态。或许这也是发展的一种印记吧。 2023年,愿你在文字里与自己相遇,见证烟火滚烫,人间美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