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苏轼的文化作文

关于苏轼的文化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关于苏轼的文化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苏轼的文化作文篇一

一向凌云壮志的文士何时蜕变为缺月下的幽人?

手握曲曲折折的竹杖,洒脱的胡须微微下垂,瘦弱的身躯披上一件单薄的青衫,一双淡定的眼睛从容不迫地望着远方。就这副简单的架式,就这般简单的面容,要经受多少风风雨雨?

都说东坡居士旷达乐观,其实在那个眼泪要往心里咽的黄州,东坡是用痛苦寂寞熬制出了所谓的旷达。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磅礴的气势跃然纸上;“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指挥若定的英雄活灵活现。——写得真绝!可是,词末还有一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句,苏轼只轻轻地一掠,他似乎不愿向这个世间大谈自己的苦痛与愤懑,生怕会打扰了欢笑的人们。眼望江的尽头,天的涯际,他默默无语。他在想什么呢?他又能想什么呢?好端端的一个人,就这么狼狈地谪居异地,连故乡的门槛都不敢跨进!满怀抱负的才子零落僻远之地,盛名美誉,从此一无所有!于是,一番豪放之言喷薄而出之后,便遗落下这一声无奈的叹息。有人叹道,美中不足啊!——可是苏轼不是圣人,更不是神人!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似乎就这样平平淡淡地从嘴里流出这一句,可是我越读,越觉得心酸。乘一叶扁舟在茫茫江面上飘荡,从此再不管你皇帝今日贬谁,明日用谁。苏轼竟然要隐居?究竟是什么苦痛如此残忍,竟逼得一个普普通通的文人要另寻归处,宁愿随波逝去,也不愿酣睡于世俗!

旷达,诚然是旷达。可是,这旷达的背后,又掩藏了多少明伤暗痛?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世间何处是家呢?所以只能寂寞。这样一个刁蛮的世间,他会有栖息之心吗?所以只能独守寂寞。

寂寞硬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推到了冰冷的月光下,寂寞偏要让一个白发苍苍的人独自慨叹生死茫茫,寂寞又总是逼使一个筋疲力尽的人一次又一次抬眼看飞絮——苏轼就这样被折磨着。

终于,他想通了:人总得好好儿活下去,不然哪有脸面去寻清风,赏明月?这一次,苏轼乘船游赤壁,在烟雾迷茫的江面上,他再不提“隐居”二字。“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功名利禄,他一无所有,但此时的他恰恰能看清自己的真面目。他是大自然的赤子,大自然是他惟一的依靠。这一次,东坡借些微酒力,在雨中漫步,“一蓑烟雨任平生”,将昨日的壮语和寂寞付与等闲之间。

旷达,诚然是旷达。如果没有这份旷达,东坡也不能沿着这条寂寞的路坚强地走下去。可是,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旷达,东坡也削蚀了自己的棱棱角角!

从被贬到遇赦,历时21年之久。这一次,苏轼终于如愿以偿。他化作精魂,真正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他再次一无所有,他再次收获人生。

隐隐间,我看到一群笑语盈盈的人滑过历史,一群捧着苏词的人赞叹不绝,还有,一缕清痩的魂魄飘在江畔,江面无痕……

关于苏轼的文化作文篇二

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关于苏轼的文化作文篇三

这些白云就像走兽飞禽一样,被他抚玩一番,又放回山里去了。

从古到今,在生射中永葆一份天真的人未几,苏轼是此中一名。

苏轼初贬黄州,与朋友进来嬉戏,有一项紧张的文娱勾当,便是“挟弹击江水”。这类游戏,不知是拿弹弓将石子打到江水里,看谁打得远,仍是雷同于咱们儿时玩的“吊水漂”,拿一块小瓦片大概石头斜着投入水中,瓦片或石头贴着水面上一跳一跳地曩昔,激发一串串浪花。不论是哪种,作为一个年过45岁、华发早生的中年人,在宦途备受波折的际遇下能玩这类布满童趣的游戏,简直天真得心爱。

比这更心爱的是,他竟然会用竹箱去装白云。一日,苏轼从城中返来的路上,看到白云从山中涌出,像奔驰的群马,直入他的车中,在他的手肘和腿胯的地方到处乱窜,因而他将白云装了满满一竹箱,带回家,再将白云放进去,看它们变革腾挪。所以他的诗中有如许的句子:“搏取置笥中,扶携提拔反草屋。开缄乃放之,掣去仍变革。”

天真老是和天真相连,所以苏轼不信赖世界上有暴徒,只要是否值得来往之人。他曾对弟弟苏辙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欠好人。” 对付谗谄过他的政敌,他不记恨,更不会冲击抨击。

天真是一种摸索精神,对未知世界的猎奇心,是永葆天真的泉源。

东坡喜好和人谈鬼,他人讲不出鬼故事时,他还逼迫他人讲,即便胡编也不要紧,归正他爱听。《东坡事类》载:“坡翁喜客谈,其不能者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日,姑妄听之。闻者绝倒。”“子不语怪力神。”看来,苏轼是不囿于儒家正统思惟的范围性。

关于苏轼的文化作文篇四

林语堂说苏轼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爱好美食的造酒实 验者;一个诗人、书法家和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徘徊者。但我认为, 他是一个潇洒的人。

潇洒是具体的,是苏轼在生活中面临挑战时的表现。苏轼就是这 样一个潇洒的人,他被贬黄州时生活拮据,但他一点也不怨天尤人。 他自己开荒种地,还引以为荣。他那时很钦佩唐朝诗人白居易,白居 易被贬时曾作《步东坡》。而现在,苏轼的这块地正好在黄州城东门 外,于是他就给这块地取名“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这,就 是潇洒!

苏轼还很很会苦中作乐。黄州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这并没有 难倒苏轼这个潇洒的美食家。在黄州他发明了东坡肉和东坡羹这两道 廉价美味的菜肴,还写了《猪肉颂》和《东坡羹颂》来讲如何制作它 们。有了肉、饭、菜,还缺一杯酒。苏轼还按照朋友杨世昌道士提供 的秘方酿酒,并作了《蜜酒歌》一首。这,亦是潇洒!

苏轼能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勤勉生活,也能在艰苦的环境里自得 其乐,“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潇洒的人生态度何尝不是我们学习 的榜样?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如果我们能像苏轼一样笑对生活中 的波折,人生一定会更加精彩!

关于苏轼的文化作文篇五

作文素材名人事例:苏轼的宽阔胸襟

公元11XX年5月初,苏轼从贬谪之地海南归来,路过镇江金山寺时,在那里看到画家李公麟为他画的一幅画,他就在自己的这幅画前默默地站了很久,然后题下一首诗。诗的后两句是这样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才华横溢,又正直清廉,何以一生的功业仅与三个州相互牵扯呢?我们不妨就从这三个州谈起吧。

黄州,位于湖北东部,当时是个非常贫穷的边远小镇。那里最出名的东西就是萝卜。据《黄冈县志》记载,那里的萝卜长得粗壮,形似冬瓜,且清香甜脆。但萝卜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萝卜根本改变不了黄州贫穷的面貌。

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到了黄州,就在这一年的春节前夕,他带着一家老小,从京城出发,一路颠簸,来到了黄州。

那么,苏轼为什么会被贬到黄州呢?

苏轼25岁出蜀应举,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入三等,当时整个北宋入第三等的只有四人,苏轼可谓春风得意,他随即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四年之后还京,英宗因为早就知道苏轼的文名,打算招入翰林。不久,王安石当上了宰相,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变法本来应该是没有错的,历史上的几次大变法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王安石的变法来得太猛烈,太急功近利,如身体极度虚弱的人,突然给他加个大补,非但不能让他恢复元气,反而会催他一命呜乎。因此,苏轼反对变法,但他也不是全反对,他只是反对其中的一部分,比如改变科举等。当时王安石要变法,写《上仁宗皇帝万言书》,一万言;苏轼反对变法,也写《上神宗皇帝书》,也一万言。但当时王安石深得神宗皇帝的信任,苏轼为暂避锋芒,选择了“中隐”方略,到了杭州去任通判。

后来又被调任湖州太守。尽管苏轼不在京城,但因为他反对变法,或者说他太有才华,就遭到了一帮群小的嫉恨。不过王安石是个高风亮节的人,他不会对苏轼怎么样,但问题是王安石搞变法,遭到了大批包括司马光在内的旧臣的反对,而皇上又偏袒王安石,一大批儒者贤臣只好隐退的隐退,被削职的被削职,朝廷的一些要害部门,就由一些卑鄙小人把持了。

于是这帮小人就在苏轼上任湖州太守时写的一篇《谢恩表》上大做文章。本来所谓《谢恩表》之类的东西,纯粹是为了例行公事,讲讲自己是如何如何的无能,而皇恩又是如何如何的浩荡等等。这种不痛不痒的东西,写过了,看过了,尽可以扔到字纸篓里,根本不必当一回事。但这班小人却硬是在苏轼的《谢恩表》中抽出了四句话,说他蔑视朝廷而开始弹劾他。还有人找了几首苏轼写农人青苗贷款,农人三个月无盐吃等内容的诗,说这是在攻击改革,也是不忠于君。此时远在安徽灵璧县任芝麻小官的一个小人也来凑热闹。他听说苏轼有一篇园记中有劝人不必热衷于做官的词句,就写信给皇帝检举揭发。他说苏轼简直就是教唆犯,并分析说这种思想会使人们缺少进取心,也会影响取士。还有人则从苏轼一首写桧树的诗中抽出“蛰龙”二字并告诉皇上苏轼有二心,想谋反。

最后,这帮群小一致认为苏轼的行为已经到了“忠义之士,无不愤惋”的地步,请求皇帝对苏轼施以极刑。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当时的神宗皇帝虽然对苏轼关爱有加,但弹劾苏轼的人中有老臣,也有新官,有朝中大腕,也有地方芝麻,他们织起了一张密密的网,把皇上也给网糊涂了。

于是下令逮捕苏轼。

当时苏轼是湖州太守,但突然就变成了囚犯,7月28日由官家逮捕,8月18日送进御史台的皇家监狱。审问期间很长,前后40多天。审问的方式很残忍,常常是通宵侮辱。一位关在与苏轼的牢房只有一墙之隔的官员曾写诗道:“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苏轼受到的摧残可想而知。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就被贬到了黄州。

但是黄州并没有提供哪怕是一小间比较像样的住处让苏轼一家落脚。苏轼一家只好寄住在城外的一座破庙中(也有说是废弃的驿站的)。

苏轼的生活由此跌入低谷,不但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就连生活来源也被一刀切断,而且是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偏僻小镇。

然而苏轼天生具有豁达的精神的宽阔的胸襟,他不会被眼前的窘境吓倒。不是没地方住吗?他很快就在黄州城郊东边的坡上盖起了一座农舍,一家人便有了安身之所。不是没有生活来源吗?他便在农舍附近开辟了几亩荒地,种起了稻谷,俨然成了一位农夫。农夫能养活一家人,他苏轼也能。只不过这时的苏轼有了一个新的名号,叫苏东坡。

当时的苏东坡虽然是位农夫,但他这个农夫与一般的农夫不一样,他还是个文人。文人即有文人的雅兴,因此,苏东坡在农事之余,便会到黄州附近走走,看看大自然有没有给黄州人留点比较特别的礼物。

果然大自然对黄州人不薄,在黄州附近竟然有个叫着赤壁的地方。苏东坡误以为那就是三国打仗时的赤壁,于是就在那留下了在文学史上光耀千古的两赋一词。

如果我们想到浩如烟海的文献古藉中去寻找最具灵性的作品,十有八九就是苏东坡的《赤壁赋》。它会领你到浓浓的月光水色之中去倾听哲人的精思妙语。它会让你感到人生的短暂渺小,即使是像曹操那样的一世英雄,也随江水而逝,不可复寻,于是叹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它更会让你感到生命的美妙丰富,清风明月不用买,山川美景任你赏,于是赞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读罢《赤壁赋》你会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什么悲欢离合,什么生老病死,什么升贬沉浮,一切的一切都将在这清风明月中化为乌有,世间美文,有过于此者乎?

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适宜于关西大汉手执铜琵琶大声喝唱的词首开宋词豪放之风,晚唐、五代以来清切婉丽的词风自东坡始总算有了一大变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其气势之恢宏,场景之壮阔,千载之下,无有哪首词能出其右者。

苏东坡又一次让文坛震惊,当然也又一次让陷害他的群小们震惊。但他们震惊的不是苏东坡的文才,不是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几篇光耀千古的名作,他们震惊的是“苏东坡你为什么自信能逃出我们的手掌心呢?”

苏东坡当然逃不出他们的手掌心。公元1094年,苏东坡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惠州,政治犯被贬到离京城这么远的地方,苏东坡是第一人。

大庾岭为入粤必经之地,岭南不似中原之文明,自古为蛮荒之区,宋代尚未完全开发,蛮烟瘴气,鴃舌鸟语,人多视为畏途,迁客至此,犹如隔世。苏东坡五年后从大庾岭回来,曾在岭上遇见一老翁,老翁对苏东坡说:“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苏东坡感慨万千,当即题了一首诗给老人:“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不管是老人善意的安慰,还是苏东坡激愤的疑问,我们都可以看出,大庾岭几乎是一条不归之路。

可是胸襟开阔的苏东坡在当时的蛮荒之地惠州竟然生活得很好。他在河东的一个小山顶上盖了一座房子,取名叫“白鹤居”,还在南边一块小空地上,种上了橘子、柚子、荔枝、杨梅、枇杷和桧树等。这里风光旖旎,北望可见河水由此折向东北缓缓流去。东方山上,一座寺院依偎在乔木参天的树林之中,时时会传来隐隐的钟声。苏东坡在这里学会了修炼丹田之气,还经常自己酿酒,生活过得蛮自在。他在这里还写了许多诗,其中有一句至少从表面上能看出他当时的心境——“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岭南就指当时的惠州。苏东坡的意思是说惠州这地方不错,你就是把我一直贬在这里,不让我回京城也没有关系,因为这里有很多荔枝。他以为在惠州可以安度晚年了。

但那帮群小并未就此放过苏东坡,他们根据苏东坡的一首描写在春风中酣美地午睡的诗判断苏东坡一定生活得蛮舒畅,于是颁发了新的贬谪令。

还要把苏东坡贬到什么地方去呢?岭南已经是最远的地方了,再远就要到别国去了。颇有文学修养的章淳(当时的宰相)依据苏东坡的字——子瞻,找了个与“瞻”字写法有点相像的地方——儋州。

儋州在中国本土之外的海南岛。海南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开发,大家可以想象公元十一世纪的海南是个什么模样。

是什么模样呢?是个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春天潮湿,夏天闷热,秋天雨连绵,冬天雾气重。一切东西无不发霉,而且时不时会有一大片白蚁死在你的床上。

苏东坡刚到海南时没地方住,县官张中就把属于官舍的一小间平房暂借给他住,但不久就被章淳派来的视察员发现,苏东坡就被赶出了官舍,张中也因此丢了职。

苏东坡被赶出官舍以后去哪里住呢?我们从他的一首诗中可以略知一二。“但寻牛矢(屎)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原来他住在牛栏的最西头,要寻着牛屎堆才能走到。

虽然宋朝的版图在历朝中算是最小的,但也不至于小到让一代文豪无处安身,而只能寄居在牛栏旁边的地步,而且苏东坡不但没有地方住,此时的他真是一贫如洗,连吃的也没有,他只好常常煮苍耳等野草吃,苏东坡甚至尝试一种特殊的止饿方法——食阳光,但人不是植物,不会进行光合作用,而万般无奈的苏东坡也只好把自己当作动物来看待。想想苏东坡的遭遇,我们还有什么人生际遇值得感叹,还有什么艰难困苦不能一笑置之呢?

但是令章淳等人不可思议的是,苏东坡在海南那样简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居然也能跟当地的黎人打成一片,与他们交朋友,与他们共忧乐,居然还写下了一大批内容通俗而感情真挚的田园诗歌,而且还完成了《尚书》的注释和《东坡志林》的整理。

苏东坡的豁达精神和宽阔胸襟真是古今难寻第二。苏东坡就这样把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耗在这在三个州上,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代文豪而让后人远久地敬仰。

关于苏轼的文化作文篇六

春天里的文化,

在大江南北百舸争流,

在蓝天白云引吭高歌,

在城市农村相互牵手,

在军营学校阔步行走,

在社会处处的繁荣,

在人们张张的笑脸。

春天里的文化,

在百花盛开的大地,

在钢花飞舞的工厂,

在麦浪滚滚的田野,

在歌声悠扬的舞台,

在边防哨所的前沿。

春天里的文化,

在儿童们唱起的幸福歌,

在老人们跳起的健身舞,

在白衣天使娴熟的妙手,

在灵魂工程师的三尺讲台,

在科学家的天地间遨游。

春天里的文化,

引领着千百万建设者的足迹,

映照着千里的征程,万里的伟业,

传承着先辈的精髓,智慧的魅力,

奏响着前进的乐章,时代的旋律,

让文化的主流,乘风破浪,潮头屹立。

关于苏轼的文化作文篇七

仍记得

易安的凄凉

太白的愁绪

幼安的鬓间白发

仍记得

老生的面容

丑角的转扇

青衣的点点泪花

兰亭的矫若游龙

石碑上的一部胆巴

毛笔落下

行楷连绵成水墨画

红色桃符

门前年画

如烟似雾

瓷器上绽放青花

手执红灯笼

盘盛圆糖瓜

这是什么

这就是中国文化

关于苏轼的文化作文篇八

日常生活中,时髦的网络用语总穿插在我们身边。从“神马都是浮云”风靡一时,再到现在的“土豪”“吊丝”等词语,渐渐大家都习以为常。

有时在网上浏览书籍,一些文章就用了大量的网络流行词语。我翻了几下就看不下去!作者为了让文章增加笑料,故意把一些字改成错别字,虽然同音但单个文字的意思却惹人发笑。读者们总是赞叹纷纷,说构思新颖有趣,但我觉得总太过无厘头。

我担心这样中国的文化会不会就这样慢慢扭曲了原来的意思,不再持续它传承了五千年的本质,这是对我们文明的一种亵渎。

常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人们都用它歌颂可歌可泣,至死不渝的爱情。但鲜少人知道它出于《诗经》的《战鼓》——一首歌颂战友,同生共死之情的诗。犹记当年,看《仙剑3》时,这用错的句子还让我感动得死去活来······果然,没文化真可怕。

在如今这个泡沫年代,新鲜的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些东西华而不实,一朝失色,无人问津。大伙儿都扬言要走在潮流的最前端,可是前端是哪儿?

纳兰容若有句词道:“新人复何故?新人不如故。”人是故人好,物品是新的好,可文化呢?

中国的文化,沉淀了五千年的精髓,我们不可丢弃;老祖宗给我们的文明思想,我们不可丢弃,中国历史文坛的辉煌,我们要铭记。那些浮华背后空洞苍白的网络“文明”,那没有一点价值的东西,岂能代替!

中国的文化不可丢弃,因为那是华夏的根本。从盘古破开混沌,女娲补天的传说,夏商周唐宋元明清的悠久历史,到今天的汉文化,丹青描摹的一笔一划,是五千年传承的表达。我们不可丢弃中华的文化,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

关于苏轼的文化作文篇九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苏家园小区变样了。

首先,环境变好了。原本光秃秃的泥土上冒出了充满阳光的绿色和红色。夏天气温升高时,人们给大树和花儿们浇水,给幼小的刚长出来的小芽撑起一块块黑色的遮阳布。每当夜幕降临时,人们就悠闲地在树下乘凉。

第二,卫生变好了。每隔几天,辛勤的清洁工叔叔就会来打扫楼道,有些小朋友还帮助清洁工叔叔擦楼梯的扶手。而且每个单元下都有一个垃圾箱。这些垃圾箱千姿百态,有的还有花纹呢!垃圾箱不仅使我们倒垃圾方便,而且也成了我们小区的一道风景线。

第三,小区更安全了。小区门口建起了传达室,每天晚上都有人站岗、巡逻。坏人想进来都不容易,更别说偷东西了。人们纷纷把自行车停在车库里,而不是随意停放了,显得很有秩序。。许多家庭还拆下了锈迹斑斑的防盗窗。人们的心就像放飞的小鸟一样自由。

第四,生活变好了。许多家庭买了电脑,用上了摄像机、MP3这些高科技产品。买了汽车的人们,便成了有一族。买了新房子的人们,也不忘经常来看看曾经住过的、装着许多美好回忆的老房子。

我们的苏家园小区越变越好了。(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