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死场》读后感锦集

《生死场》读后感锦集

《生死场》是一本由萧红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446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23-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死场》读后感(一):少了一点初次读的震撼,但让我重新回想起现代文学

大概是去年的某个时候,第一次在手机阅读软件点开《生死场》,扑面而来的震撼让我为错过萧红这么多年而抱憾。传说中的才女竟是这般厉害,也许是两页、或许是五页,我已经被她的文字笼罩了。直面悲惨本身的写作,又被如诗般的语言修饰,生发出一种独属于女性的决绝与仇怨。是冰冷的,也是血热的。

收了这套译林版的四本套装,正是源自惊鸿一瞥的深刻印象,想完整地读一读萧红。第一篇还是从《生死场》开始。这一次,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她时而铿锵时而悠长的文字上,故事本身那份肃杀被我默默接纳了。不再是惊奇中对痛苦的共情,许是文字分解了我的部分精力,我更像是一个对萧红已有了些许了解的读者,略远离故事本身冷眼打望她的叙说,也试图分析一二。

但阅读中,真切唤醒的是小时候读现代文学被茅盾、巴金打动的感受。《林家铺子》《为奴隶的母亲》《多收了三五斗》《家》……都曾经引发过幼小心灵里的某种痛楚感。读着这本《生死场》,熟悉的回忆又翻开来了。

《生死场》读后感(二):我们似乎也一样,忙着生,忙着死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这是萧红在中篇小说《生死场》中的一句话,也是那个时代大部分中国农村的现状,或许也是一段长长久久的历史。 《生死场》是萧红最一举成名的作品,鲁迅先生曾为其作序,是一部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中人们的生活现状,围绕着几个家庭在时代环境下的悲欢离合和命运,记录着中国人普遍的一生。忙着生,忙着死,而自始至终,他们都不明白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或许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未必能明白这个道理。 《生死场》的故事发生在北方哈尔滨下边的一个小城镇,这里是作者萧红的故乡,也是离我不远的小镇。作为北方人,对于萧红笔下描绘出的寒冷是深有体会的,并且,这里似乎发展的并不是那么迅速,至少在我小的时候,大雪纷飞的荒芜之感还能感觉到,只是这些年好了起来。《生死场》的故事发生在这里,也更能体会那些书中之人命运的无奈。 王婆是苦命的,她一生都是在痛苦中生存的,三岁的孩子意外死亡,她没有停下手里的活,人命不如粮食。只是在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长大些,才想起自己有过这样一个孩子。甚至孩子摔死的时候都没有为其流过泪,而变卖家里的马时,泪水却止不住的流。是啊,活着就要吃饭,牛马可以给自己挣钱,而孩子不能。活着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后来选择了死亡,然而老天爷却不让一个受苦的人轻易死去,有着最后一口气的王婆又活过来了。 金枝嫁给了一个没出息的男人,最开始或许向往着爱情,只是他们的开始就不是公平的,一个女人大着肚子只能嫁给孩子爹,被家人嫌弃丢人,被同村人耻笑,然而,终究是要嫁给这个人。没本事的男人总会拿女人出气,金枝每天在家做三顿饭,收拾屋子,还要满足男人无时无刻的情欲,甚至临盆在即也要行夫妻生活。小金枝是生下来了,多了一个婴儿,吃不饱总会吵闹,男人没有初为人父的喜悦,自己没本事,买卖做不好,觉得这个家拖累了他连强盗都做不成。而这个还不到一个月的小婴儿就这样被父亲摔死了。她还没有对这个世界有任何的记忆。 萧红的《生死场》描绘出了人间炼狱,活着真难,可是再难也要活着。这一群普通人们的故事,你甚至不知道生活怎么会是这样,为什么这么穷,为什么已经很努力的劳作了,还是看不到希望。萧红的文字带给人震撼的感觉,她的故事简单,似乎只是记录而已,却是曾经很多人的生活。

《生死场》读后感(三):生与死

生死场,我印象中之前是看过一次的,不过当时好像也只是囫囵吞枣,也没看出什么内涵来。后面看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在呼兰河城中,住着很多户人家,萧红正是通过描写各种生活中的小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生活画面,展现出当地百姓平凡、愚昧的生活日常。 今年恰逢是萧红创作生涯九十周年,译林出版社推出了萧红作品的精美纪念版,纯木浆内文纸,小开本,非常便于携带。 本书主要包括了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名作《王阿嫂的死》《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哑老人》等。 《生死场》可谓是萧红的成名之作,也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主要讲述了农村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从中我们能深刻体会到萧红在书中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鲁迅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同时鲁迅还帮助萧红校稿和作序,对萧红写《生死场》起了很大的帮助,对其人生道路的指引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书中,我们能看出萧红对景色的描写是一绝。“阳光比正午钝了些,虫鸣渐多了;蝶飞渐多了!”“天空一些云忙走,月亮陷进云围时,云和烟样,和煤山一样,快要燃烧似的。再过一会,月亮埋进云山,四面听不见蛙鸣;只是萤虫闪闪着。”多么有意境,有诗意的描写,向她好好学学。 当然,萧红对人物的刻画也很深刻,对王婆的刻画真是令人难以忘怀。“王婆是一个兴奋的幽灵”,总是用幽灵来形容她,对她的描写令人有些胆战心惊,有些吓人。 萧红的精神导师鲁迅这样评价她,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足以见萧红的文学地位之高,影响很大。看萧红的小说,真得很难不感同身受,都是真真切切发生在现实生活之中,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生死场》读后感(四):萧红在这里探索着生与死的话题,深入到了黑土地人民生存的本质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萧红逝于香港,生命定格在了31岁。 就是这样一位生命转瞬即逝的作家却给我们留下了几部传世经典。《呼兰河传》用唯美的笔调,写出了他家乡呼兰河的风景、人物、故事,更是用一种极具反差的叙述,用一种凄凉之美写出了当时世事悲苦人生,鞭挞着那个世界,也给我们留下来的深刻印象。

而《生死场》更是萧红的成名作。在这样一部作品之中,萧红更是以一种入木三分的人生白描透彻而深邃的探索着生与死的话题,深入到了黑土地人民生存的本质。 在这本书中,萧红看问题的视角以及涉及的问题根源不可谓不深刻,但我们从她的文本之中读到的依然是一种淡然的笔调,一种不带任何情感的文字。但恰恰是在这种强烈对比之中,让我们感受作者情感的深沉,感受一切都隐藏在故事背后的那张力。只有我们沉浸于小说生活的本质,才能够真正明白萧红到底在写些什么?到底在告诉我们什么?

所以,这样一部小说《生死场》篇幅并不长,但内容却极为丰富。讲述了哈尔滨附近一个偏远村庄几位女性真实的生活状况,让我们看到在面对着生与死之间必须做出的各种抉择,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人为了生存所付出的代价,甚至让我们看到在这种代价下,死亡也是一种选择。

那么,在这样一本小说的文本之中,每一句话都会带我们产生丰富的想象,有着深厚的内涵,等待我们通过挖掘,等待着我们走进故事背后,去感受故事背后的那种哀伤。 “五月节,虽然是夏天,却像吹起秋风来。二里半熄了灯,雄壮着从屋檐出现,他提起切菜刀,在墙角,在羊棚,就是院外杨树下,他也搜遍。他要使自己无牵无挂,好像立刻杀死老羊不可。”

这样的文字,蕴含着诗意的思考,可是也会带我走进一种迷惘之中,感受那种浓的化不开的情绪,也让读书的我们深深的被影响,也让我们体会萧红文字的独特魅力,

在这本最新版的《生死场》之中,还收入了大量的其他短篇小说,都尽显萧红的文字功力,往往一个简单的场景,一个生活化的细节,在她的文字之下就能成为对我们情绪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学载体,就能给我们带来对于命运的反思。 那就让我们在萧红别具特色文字的阅读,通过她的小说走进她的文学世界,更进一步通过文学反思人性吧!

《生死场》读后感(五):《生死场》:时代的悲歌,女性的哀伤,生命如草般柔弱又强劲

文/梦晴空微蓝

继萧红的《呼兰河传》后,我又读了她的《生死场》。

两本书的阅读体验完全不同。

《呼兰河传》是美而哀伤,正如书中所写:“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似,为什么这么悲凉。”

而《生死场》确实残忍而现实,是一首凄婉的哀歌,人的命运如草一般,柔弱又强劲,不断上演着生与死的故事。

这本书带给人的震撼是无法言喻的,正如鲁迅所说:“我在灯下再看完了《生死场》,周围像死一般寂静,听惯的邻人的谈话声没有了,食物的叫卖声也没有了,不过偶有远远的几声犬吠。”

《生死场》是一部中篇小说,也是萧红的成名作,讲述了哈尔滨附近一个偏僻村庄里不断上演的生与死的故事。

书中不仅收录了《生死场》这篇小说,还收录了《看风筝》《叶子》《渺茫中》等短篇小说。

在《生死场》中,萧红对物的描写,总是让人触动。

在写西红柿时,她说“菜圃上寂寞的大红的西红柿,红着了。”

西红柿明明是一种静物,但是她偏要说西红柿是“寂寞的”,将物拟人化,生动又形象,毫无违和感。

这样的文风,不够成熟,但却令人欢喜,也让人明白,在写作时,不应被固有思维局限住,可以大胆去描写。

萧红对人物的描写,也是极具特色。

在写金枝等待情人成业时的焦灼心情时,萧红是这样写的:

“金枝的心总是悸动着,时间像蜘蛛缕着丝线那样绵长;心境坏到极点。”

将时间的缓慢流逝,比作“蜘蛛缕着丝线”,真的很有新意。

在描写打鱼村最美的女人月英时,萧红是这样写的:

“每个人接触她的眼光,好比落到绵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

将这个女子温柔似水的模样描写得淋漓尽致。

可是,就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最后的遭遇却令人唏嘘不已,真的残忍得令人绝望。

生与死在这个地方不断上演,就像书中所写:“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生命的倏然而逝,令人猝不及防。人们这在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里,看着岁月轮转,日升月落,一直一直生活下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