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霞光映照之地》读后感1000字

《霞光映照之地》读后感1000字

《霞光映照之地》是一本由张莉主编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霞光映照之地》读后感(一):霞光映照大地,温暖抚慰人心

(鉴书团书评)确实像序里写的“我”那样,虽然汇聚百家之作,但都是从第一视角出发,从身边平凡生活出发,从第三篇开始,我觉得渐入佳境。

我上学时很会写散文,就不会写议论文,我好像缺少一颗争执的心。从我自己对作品的认知来讲,一篇散文之所以能成为好的以前作品,最主要的是有没有成功的自然表达出作者自己的思想或感悟,让人接受的同时又获得共振或启发,或认同或畅快。这本书我觉得是有的。

《霞光映照之地》读后感(二):只想谈谈《日结工》这篇

我至今仍保持读纸质书的习惯,但并不会觉得看电子书的人便如何如何。只是个人而言纸质书比较有耐心看下去。但《日结工》给了我一种“假如是网文可能更合适”的感觉。这里网文并没有贬义,正如许多音乐人也会发数字专辑,其实就是网络歌曲。《日结工》大致按日期来划分段落,一天一个小节,非常有连载感,且文风非常直白,除了还原日结工和工头们的言行举止,包括对作者的性骚扰都一并记录。作者本人的所思所想也比像是第一反应,没有用手术刀的眼光去剖析所见所闻,行文中甚至不大“正确”地嫌弃底层打工人,偶尔从自己的作家身份寻找优越感。这种直白印在纸上之后,会有一种“馊味”,但假如是网络连载,每天更新,直白就成了防腐剂,让文章保持新鲜。而这种新鲜夹杂着大量作者的个人趣味。我想起王兵的《青春》,一直用平视的角度去拍制衣厂的工人,拍他们干活儿、谈恋爱以及讨薪。全程尽量不带主观色彩。《日结工》正好相反,因此如果要将它单纯作为第一手材料来研究,还得手动去中心化。倒不如在手机上实时阅读,实时评论,与作者实时交流来得鲜活

《霞光映照之地》读后感(三):“我”

张莉老师一直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老师,她的作品与她主编的书,我基本每一本都没有错过。那些汇成合集的散文,带领我走进中国当代散文的世界,未曾掉队、也未曾迷茫。这些值得拆解和思索的文字,河流一样流畅,迷一样诱人。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将张老师的序言放到了最后来读。

作为我看完这本书的奖励和终点站,老师的文字依旧通俗而独特。那些文字的奥秘,她单单用几句话就可以确切的描述出来。

对于散文这种特殊的文体而言,作者的感受,是奠定一篇散文是否有灵魂的基础,而这里作者的感受,即是“我”。作者不借助外在的滤镜所表达出的对世界最诚挚的认知,就是“有我”的境界。当“有我”出现,作品便有了生命力,不再是虚幻的空中楼阁。但作者也不能执迷于“有我”,困在自己主观的情绪中,失去了自省的能力和意愿。当作者超脱出“有我”,跳脱出“我”的概念,“忘我”就出现了。

张老师将这本书中的作品分为“所见”“所感”“所思”三部分,试图去探究这些作者的“我”,看到不同的展现方式中,作家主体意愿所带来的差异。

《霞光映照之地》读后感(四):《霞光》之自吕梁而下

本书值得购买,值得推荐。

读散文通常比别类别要轻松一些,享受作者文思文笔即可,不会刻意非得学到点什么。

本书篇幅较长,阅读也较为缓慢,堪堪过半,就聊两句自己印象深刻的文章,吕梁而下。

该篇篇幅较短但结构完整,通过晋剧《打金枝》和稀泥对应冯玉祥的打破砂锅掀桌子,两种截然相反的处理方法都在自己对应时期取得好的成效(最起码作者和我认为是积极的)。

再由时间对比引出马烽,用纵向时间线来讲近百年的历史变化。

阅读体验非常不错。

文章最后两段,尤其最后一段,一句点题。 意犹未尽。

《霞光映照之地》读后感(五):不要慌,太阳下山有月光

“倦怠与焦虑”的社会情绪下,我们总需要从生活里汲取能量拯救自己。也许是一句“太阳下山有月光,月光落下有朝阳”的慰藉,也许是遇到一本治愈的书,比如《霞光映照之地》。

很久没有静下心读散文了,上一次认真读散文,说不定还是高考阅读理解的时候。

《霞光映照之地》是一本囊括了20位作家的散文集,从鲜活的“所见”、真挚的“所感”、深刻的“所思”三部分窥探20位作家散文里的“有我”和“忘我”。书名取自韩松落的散文标题——霞光映照之地,打开此书,我便在此地感受“物我两忘”的美妙境界。

韩松落在《霞光记》里描绘了见到的两次霞光——“晚霞”和“朝霞”,那是一种可遇不可求之景。“只有见过西部的霞光,才算是‘去过’西部”,这让我想起了朋友圈一位住在新疆的同学,她经常会发一些新疆晚霞的照片或者视频,当上海已经晚上9点钟,996的社畜下班之时,新疆的晚霞才刚刚展开它的绚烂。在西部生活的人,那种被霞光映照的性格,让人心胸激荡。

《石头记》讲述了自己在于田河畔捡玉石的游戏,离开新疆时,将自己最爱的石子留在一个荒凉的农场。韩松落对这件事的感悟有种穿越星际的宿命感:“二十多年过去,我一想到它还在地球的某处,一种置身于宇宙的浩渺感觉就突然袭来”。这种自毁情绪多么孤独啊。

于我而言,西部总是充满着苍凉的神秘感,有朝一日,我也想“去过”西部。

程黛眉在《每个人的傍晚都住着故乡的晚霞》里感悟着人到中年,时光对故乡记忆的雕琢。在加州闻到了故乡红岸的味道,想起了故乡的晚霞。想念故乡,难道不是想念那时候的人事物吗?故乡到底是什么?“故乡就是在你年幼时爱过你,对你有所期许的人”。

这就是散文的魅力,带着我们去见、去感、去思,把我们推入“物我两忘”的境地神游一番。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