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读后感100字

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读后感100字

《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是一本由杨昊鸥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4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读后感(一):读《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札记

在读《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我有一种在读《二十四诗品》的错觉。《二十四诗品》抒发的是司空图在乱世避身隐居时的生活体验,是他超越人世劫难、寻求精神解脱的求索,是他思想感情、人生观和世界的体现。《诗品》最有价值的一点,是从论述文学的语言风格转向研究文学的意境风格。那么,我上面的话,也可以完全适用于《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而无违和感。那是作者在高校任教多年形成的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情趣,每一个字都标有他的印记。难得。

《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读后感(二):看星级大厨探店

昊鸥博士既是文章作手,也是学力、识力、笔力俱佳的古代文章学学者。这本书是其前作《历代散文名篇导读》的plus pro max版。昊鸥博士借用了诗品的体式,将其对中国文章学、文体学的认知,融入对其精选的24篇文章的解读。既有知人论世的传统文学批评遗风,也有注重文本分析的新派作法,更为难得的是在如何“读文章”之外,加入了他这样一位写作实战派对如何“做文章”的见解——这就是会做菜的星级大厨拍的探店视频。与之相比,业界大部分炒剩饭的导读类著作、评论文章,就像那些只会哇哇哇晒价格的跟风网红一样,相形之下,高下立判。诚挚推荐一读。

《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读后感(三):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这是继“初学记”后的又一力作,是一本适合中学以上阅读的书籍,选取了先秦到当代代表了24种格调的作家的24篇散文名篇进行导读。作者的个人风格跃然纸上。

1、有趣:我与作者的初次接触源于一个下午,我被朋友心急火燎的抓过去,说有重要的事情要帮忙。以为有什么大事,原来是她屏幕的另一端,有个有趣的男孩子出了道破案题,我们可以提问,对方只能回答yes or no,从而找出背后真相。我们破案成功与否,我的记忆并不清晰了,只记得在那个绞尽脑汁又充满欢乐的下午过后不久,我那貌美如花的朋友就被成功追走了,美满至今。

2、直接:无论是初学记系列,还是本书,全都体现了一个思想,尊重人类生理与思维成长的客观规律,抓住文史类学习的本质,精选最优秀的内容,拾阶而上,用最少的时间最优质的内容最直接的方法,培养出优秀的文史素养。这跟我的学习方法与做事风格极其匹配,高效直接,确定目标,分解流程,抓住核心,逐个击破。与其搞那么多不懂的不感兴趣的无效的阅读,去看看电视玩一玩锻炼锻炼睡睡觉不好么。

3、自由:凡是混某些个专业圈子的都知道,每个圈子都有每个圈子的规则。特别是那种评价标准并不客观透明的圈子,比如文学圈,除了特别公认的顶级的作品和作者,很多风格要么有点谄媚,要么有点妖艳,如同我们的圈子,生态较为恶劣(没有用及其,留点余地),作者属于明白规则而不屑于迎合之人,因此作品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我们这代人,前几十年占尽了国家高速发展的红利,春风得意,总是将时代的馈赠误以为是个人的能力。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终于走到了还债期,国家发展遇到了坎坷,很多人的职业生涯开始遭遇性价比危机。生而为人,有春风得意,就有坎坷孤独,亘古不变。在永恒的起伏变化中,能有自己独特深刻的所思所想,那便是拥有了自由自在的灵魂。

《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读后感(四):散文的格调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流传千古的文字作品。这些作品有不同的题材,包括散文,诗歌,小说等等。有些作品虽然距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但是至今读来仍然觉得非常精彩,非常值得细品。

在《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这本书中,作者精选了先秦到当代的二十四篇散文名作,带我们去重新欣赏了这些经典的作品,并且也让我们从中看到文化的传承脉络。

所谓散文,大体上是指篇幅相对短小(相对长篇小说或长篇学术著作等大部头作品而言)、以记录真实经历或真实思考为主要内容(相对小说、戏剧的虚构性)、语言通俗流畅接近口语(相对诗歌的修辞繁复)的单篇文字作品。

散文这种文体出现的很早,并且在各个时代都有很多经典的作品出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在于人们比较倾向于用散文这种简洁的文体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在散文中往往有对事实的描写,包括对人的行为描写或者对某些景色的描写,散文中往往还蕴含着作者当时的思想与情绪。

当然,不同的作者通过散文的方式也展现出不一样的创作风格。所谓格调,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风格,或者是文学气质。

这样的概念或许听起来有些抽象,但当我们去对比不同的散文作品的时候,也能够明显的感受出某些区别。

《世说新语》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故事,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还有一个与曹操有关的故事,让我觉得非常具有趣味。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三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曹操追杀慧眼识英雄的匈奴使者,让人觉得颇为滑稽。虽然是具有雄韬伟略之人,曹操也有其性格上的不完美,比如多疑。

在历史上,陶渊明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而在课本上我们也读过很多篇他的文字作品,比如《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陶渊明的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给后来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在这本书中,作者还特别讲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后半句——“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作者强调,一切从事文学艺术创造的人,总是在汲取前代艺术格调的基础之上,结合当下的技术条件创造出属于自己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

在这些具有独特格调的散文作品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文化的气息,发掘出一些更为隐秘的历史信息。

《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读后感(五):散文的格调

常读散文,觉得它是生活中最具烟火气的文体,比小说简单,比诗歌现实。可以写事、可以抒情、还可以讲理。

不同的作家笔下,生活透着不同的韵味。

在《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当中,作者杨昊鸥从先秦讲到当代的散文名篇,借鉴古今对比,糅合时代变迁。为读者总结了一套散文的24种格调。

我们都知道散文常说形散而神不散。那么何为形,何为神?

作者首先用《诗经》和《庄子》的文章来做了比较,让我豁然开朗,明白了韵文和散文以及骈散结合的写法区别。

作者说散文不是一种文体,是一种语言素材。

在笔者看来,散文是在新文化运动以后迅速扩展起来的一种新文化。散文对于普通人非常友好,是大众可以读懂并且可以自行发散写作的一种文学内容。

散文发展到现在,也有不同的分支。杂志和报刊的散文用稿标准就是不同的。

书中作者认为嵇康的散文是曲折,张爱玲的散文是浑融。他们同为写事,前者更豁达,后者则稍显逼仄和精细。

曹丕说过,文有气。气就是作者的文章风格。风格集中了一个人的秉性、修养和哲学境界。

有时候我们读不同作者的书,同样的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角度和写作方法。

在漫长的文学历史发展过程中,散文的风格不仅代表了作者本身,也代表了作者生活的时代以及他们的生活经历。它们承载着ZZ、历史、哲学、美学甚至普通生活。

散文混合了文人的气质,也形成了文学的气质。

在《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当中,重新让读者温故了我们的文学论,散文论和历史论。多读书,读好书,跟着会读读的人读书,真的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