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答案在风中飘读后感精选

答案在风中飘读后感精选

《答案在风中飘》是一本由[美]鲍勃·迪伦著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416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3-6-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答案在风中飘》读后感(一):从音乐中学会释怀

我们从迪伦的歌曲里能听出一种布道的味道,不仅在他的福音音乐里如此,从他的音乐生涯开始,就给人以这样的感觉。在他的歌曲中,他就是那个艺术世界中的上帝,任意地命名事物,任意地安排它们。也只有在艺术世界里,人才可以成为像上帝一样的命名事物,主宰事物。迪伦的歌曲构建的是一个芜杂的、无序的世界,跟我们的生活世界有着明品的差异。因此,我们不能将迪伦从标签中解放出来之后,又简单地把他的歌曲与自我联系起来,认为他的歌曲只是自我的忠实反映,说他不取媚任何人,只听从内心世界的召唤。对一般的艺术家,我们或许可以这么说,但对迪伦来说,就不太适用。因为在迪伦那里,连自我也是成疑的,和他要表现的那个世界一样,是变化多端的,不固定的。

《答案在风中飘》读后感(二):音乐和文学殊途同归

“他不歌唱永恒,而是叙说我们周遭发生的事物。”诺贝尔文学奖这样评价鲍勃·迪伦。在获得诺奖6年之后,鲍勃·迪伦交出了新的作品:讲述66首私藏歌曲背后的故事。

诗意的文学表达,哲学的思考方式,时代精神的阐释,个人经验的调动,让这本书远远超出乐评的范畴,而成为充满智慧与洞察力的艺术文集。

我一边听着这个歌单,一边看书。歌词、旋律、背后的故事与精神,流过时间之河,涌到眼前。猫王、约翰尼·卡什、雷·查尔斯、小理查德、雪儿、谁人乐队,他们的歌横跨近百年,如今听来仍然让人随之摇滚荡漾。

一首歌,创作一个简短的、具有意境的故事,之后交代歌曲的背景,上升到鲍勃·迪伦对这首歌的思考。思考是音乐、文学和哲学的合一,谈论的话题范围非常广:艺术、爱情、生命、宗教、社会公平、战争与文明,等等。

“以音乐反思社会,以哲学对抗人生”,82岁高龄的鲍勃·迪伦,仍高举着反叛的人生旗帜。

《答案在风中飘》读后感(三):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

读完了鲍勃·迪伦的新书,准确的说是“听”完了,因为书中推荐了66首歌,鲍勃逐个从歌词入手,剖析它的文化背景。我一边读,一边听,你别说,真的有一些宝藏歌曲很好听。我列一下:

Little Richard《Tutti frutti》

Bob miller《The rich man and the poor man》

Bobby Darin《Beyond the sea》

Willie Nelson《On the road again》

Harold Melvin &The Blue Notes《If you don't know me by now》

Warren Zevon《Dirty life and times》

Charlie Poole《Old and only in the way》

Santana《Black magic woman》

Pete Seeger《Waist deep in the big muddy》

《答案在风中飘》读后感(四):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乐评,而是诗意的想象和表达

在诺贝尔文学奖1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堪称“异类”的获奖者,那就是来自美国的著名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他是以一个歌手而非作家的身份斩获这个文学届的权威奖项的。鲍勃·迪伦的歌词固然充满着诗意,而当读到他的作品《答案在风中飘:现代歌曲的哲学》,会让人更深入感受到,为什么鲍勃·迪伦可以拿到诺贝尔文学奖。 当年鲍勃·迪伦的获奖理由是:“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答案在风中飘》其实算是本音乐评论集,但书中的语言同样如诗般优美灵动。鲍勃·迪伦化身乐评人,精心挑选出了66首歌曲进行解读和分析,跟随鲍勃迪伦的讲述,会发现一首看似很短的歌曲,其实蕴含着迷人的故事和浓厚的哲思。 鲍勃·迪伦对于音乐的理解必然是独特且深刻的,书中关于一首歌的解析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先简单介绍了这首歌曲以及该位歌手的悲剧资料,附上的高清彩图也能慢慢把人带回那首歌曲的时代。接着就是鲍勃·迪伦根据每首歌曲的内容,结合自身的体会,用第二人称“你”的视角,诉说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勾勒出一个个丰富的意境,鲍勃·迪伦所展现出来的这些,可能比创作者的原意、听众的感悟更为深邃、更加多元,这是好歌曲的魅力,也是一个伟大歌手赋予一首歌曲的全新生命。 如果说之前的解读是将一首歌变成诗意盎然的想象,那么随后的评论内容则是随心所欲的畅谈。鲍勃·迪伦会讲述这些歌手的经历,即使不了解他们,生动有趣的语言也会让读者瞬间代入,鲍勃·迪伦也会根据歌曲中的某些方面进行发散性的延伸,有内心情感的宣泄、有社会问题的反思、有人生价值的哲学……在音乐里面,鲍勃·迪伦穿梭自如,自由诉说,也许这些文章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乐评,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其当做文学作品来阅读。 “音乐属于时代,但也是永恒的;它可以用来制造记忆,它也是记忆本身。”鲍勃·迪伦这样形容音乐,而这种属性似乎和文学也是共通的。想到国内的歌曲还在纠结土俗还是高雅,市场下沉还是审美降级,文艺批评还是纯粹嘴炮,歌曲的功能是会有很多,但还是需要更多像鲍勃·迪伦这种诗意诠释音乐的方式,全方位提升音乐带给大众的价值。

《答案在风中飘》读后感(五):一场奇妙的阅读体验。

(小红薯 :@小麦读书)

这是打开这本书,我首先获得了一份歌单,接着便读到了关于这些歌曲的故事。耳边音乐声响起,一个个故事也被徐徐铺展开来。我搞不清自己是被歌曲所吸引,还是因文字而入迷。更让我惊喜的是,这些故事的讲述者,是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的鲍勃·迪伦。

迪伦在这本书中收录了66首歌曲,这些歌曲都是曾经对他的创作产生过影响的经典作品,他把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写进了书中。这些理解并不是简单的乐评,他没有炫耀任何乐理知识,而是像对待朋友一样,真诚地分享他所喜欢的音乐。

他还原并延展了歌曲的故事性,原本是一首歌、一种情绪,在迪伦分享过后,变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里有乡愁、有贫穷、有爱情、有迷茫、有压力,有生活的千姿百态。

迪伦分享的第一首歌是《Detroit City》。在“I wanna go home, I wanna go home”的吟唱中,迪伦构建出了歌曲的意境。他写到:“每个人都以为你成了大人物,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失败的耻辱让人无法忍受,你的生活正在分崩离析。你来到大城市,发现了一些你不想知道的事,你已经在阴暗里待了太久……”

读完迪伦的文字,这首歌像一颗子弹般,击中了我的后脑勺。我突然间听见了歌曲中的悲伤和呐喊。底特律城仿佛变成了你我生活的任何一个繁忙的城市,变成了做不完的工作和看不见的未来,变成了被挥霍和被失去的机会,变成了人生的无底洞,变成了所有愚蠢而自负的挣扎。

这是第一次,经由别人的理解,我真正对一首歌产生了超越歌曲本身的深刻理解。

其实,在鲍勃·迪伦创作出的无数经典歌曲中,我最喜欢的一首就是《Blowin’In the Wind》。“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一只白鸽要越过多少海洋,才能在沙滩上长眠?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才能被永远禁止?答案,我的朋友,答案在风中飘。”

简单的歌词可以如此直击人心,这便是鲍勃·迪伦的魔力。惊喜的是,这本迪伦在获诺奖后写下的书,正是用这首歌的名字命名的。而在听完了这66首歌曲,读完了这66个故事,我更加能理解鲍勃·迪伦音乐创作的核心,更似乎加理解了音乐存在的意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