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编年史的读后感大全

编年史的读后感大全

《编年史》是一本由[美] 鲍勃·迪伦著作,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编年史》读后感(一):自传里的Bob Dylan - 编年史读后感

一些个人读后感,与大家分享。

《编年史》读后感(二):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在这本自传里,鲍勃·迪伦不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或诗人,他只会告诉你:鲍勃·迪伦是如何成为鲍勃·迪伦自己。

鲍勃·迪伦属于那种不可归类的艺术家。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永远是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旁观而保持距离,正如托德海因斯执导的迪伦传记电影的名字——《我不在场》。

纷争动荡的六七十年代,迪伦从时代的浪尖退出。艺术家最重要的事是忠于和表达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成为谁的传声筒:“最大的麻烦是媒体总把我当成话筒、发言人,甚至是一代人的良心。这太可笑了。我所做过的就是唱歌,这些歌直截了当,表现了巨大的崭新现实。据说替整整一代人发出了声音,但我和这代人基本没什么相似之处,更谈不上了解他们。……我的命运就是随遇而安,这与代表任何一种文明毫不相干。真实在地面对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事。”

然而,正如这本书英文原名“Chronicles”——编年史或年代纪——所昭示,鲍勃·迪伦记录的超越了自己的生平和音乐历程,更重要的,这是那个时代折射在艺术家内心的斑斓印记。

《编年史》读后感(三):编年史

在“喔,仁慈里”,鲍勃·迪伦写自己在手受伤后所进行的活动。 受伤后他不能再弹吉他了,曾商量着来年春天要进行的一百多场演出也没了着落,因为受伤的手需要很多时间的治疗才能康复。这期间,他不时“内省”,于是又开始创作一首首歌词,有些是不费吹灰之力信手拈来的,有些歌曲却要花上一整天甚至更久的时间。他的歌词由所目睹或耳听的新鲜事给他以创作的灵感,比如《政治世界》、《尊严》、《你想要的是什么》…… 手好后他与雷诺伊思、丹尼等人录制并完成了唱片。受伤的是手,是身体,而思想是运作的,甚至要比身体健康时更为活跃,鲍勃·迪伦在生病期间依然努力创作的精神令人感动。 鲍勃·迪伦早在自己还是一个无名小卒时,认识了他的女朋友,女朋友是一位画家,同时也在电影幕后忙乎。期间,鲍勃·迪伦接触了画作,紧接着他也开始自己画画。艺术是相通的。后来,经过女朋友的介绍他认识了诗人,这或许也是他日后有了“诗人”标签的奠基吧。 鲍勃·迪伦很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人,为此一直奋勇前进,一路走来,也认识了很多不同层次的朋友、伙伴。他的成功,重在自己无畏的付出,自己对自己才能的展现,当然,也少不了一路上帮助他的人。 摘录: 我没有足够的想象力来被欺骗;也不会有虚假的希望。我走了很长的路到这里,从最底层的地方开始。但现在是命运显形的时候了,我觉得他正看着我,而不是别人。 但我知道我在做什么,不会为任何人退一步。 我很清楚所有的一切都在哪里。未来没什么可担心的,他已经很近了。 只要我活着,我就会对一切事情保持兴趣。

02:11

《编年史》读后感(四):混搭

这个假期读了两本书——《活着》,以及这本尘封已久的《编年史》。应该是获诺奖的2016年买的这本书,一直在辗转,没有读下去。最近又开始听鲍勃.迪伦的嗓音,于是又拿起了这本书。

两个截然不同的命运,两个完全不同的背景,但有同样的混乱、狂躁。一个号称“美国的良心”,另一个是过去中国底层人民代表。一个在追求自由,寻找自我,坚持自我;另一个被命运摧残,生命如同在风中飘荡般脆弱。很难做对比,毕竟一个是自传,一个是虚构小说(但谁又能说没有这样的真事发生呢)。

《活着》让我泪目,命运对福贵来说太悲惨了,最后孑然一身,与一头老牛作伴。他爱过吗?必然是爱的,对他的妻儿,双亲;他对生活怀报过希望吗?也许吧,在有庆快毕业时,他有新生活的打算,然后有庆走了;在凤霞嫁给二喜的时候,他也有过一段父慈子孝的生活,后来凤霞难产走了;在他、二喜、苦根三个人的生活里,他也曾感到了三代同堂的幸福,后来二喜事故走了,苦根意外走了,福贵买了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这本书的日文序有句话: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贺拉斯)

鲍勃幸福吗?他也不是纵横出世的音乐天才,在当时背景下,坚持着自己想做的音乐风格,不为他人所改变。如果他失败了,一直默默无闻,就在酒吧间穿梭演出吗?那他现在算是成功吗?拿了诺奖,被奉为经典。我想从《编年史》至少可以知道,他不会在意自己算不算成功,他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鲍勃和福贵,截然不同的人物,在现实在现在,又何尝没有这样的两种人。

活着是个好事情,至少你还可以定义自己,还可以为自己发声。

《编年史》读后感(五):找寻内心的震颤

20世纪摇滚教父鲍勃•迪伦的自传,如果说鲍勃•迪伦是教父,他大概是不乐意的,他是一个民谣诗人,更是一个真实的人。

关于迪伦有很多传说,除了奥巴马总统是他的忠实粉丝,乔帮主更是他狂热的追随者,而更让人觉得好玩的是,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颁给了他这位音乐家的。

沦陷在迪伦的音乐中,始于那首《Workingman’ s Blues》,听到他一开嗓的时候我差点眼泪掉下来……不知道为什么,感觉伴随着他的声音我身上的每个细胞都找到了和鸣。翻开鲍勃•迪伦这本自传,你同样会获得真诚的感动,这份感动来源于他人生态度、文字间的真实。

本书从迪伦初到纽约签约哥伦比亚厂牌开始讲起,开篇就能感受到迪伦扑面而来的真实感。他不哗众取宠,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他关注社会,关注生命的本质,他知道民谣是唯一能表达他生命本质的东西。

关于音乐,他是个天才,但也有过挫折,他曾因为与乐队合作不得法而走进一家酒吧,从中获取灵感;录一首歌,其实大家都知道那并不简单,一版一版地录,可直到录了二十版后依然觉得没有满意的……书里还讲了他关于家庭的琐事,点点滴滴,都被迪伦用文字平实地记录着。

边听他的专辑,边看他的书,这么浪漫的事,想想就好了,因为你最终还是会发现你根本无法共享之。两者都是那样的真实,你又如何能够分心出来呢?所以我关了音乐,继续看书。

迪伦是个无趣的人,他对音乐之外的一切东西都丝毫不感兴趣,对于名利更是毫不在乎。他的文字也是“无趣”的,没有形容词,不煽情,更不会想着通过挑逗你的神经来让你直呼过瘾。甚至,你不会从他的文字中看出“传奇”!

所有好的文字,都是能在心灵深处找到寄托。迪伦的这本自传就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