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间自己的房间》的读后感大全

《一间自己的房间》的读后感大全

《一间自己的房间》是一本由[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一):关于 65-66 页的愤怒

四年前我刚到新单位报名(还不是报到),在电梯里有位男士随性地与我交流,他告诉我这个部门更需要的是男性。后来,我来新单位工作了,从此我遇到那位电梯男就从未再交谈过。前段时间,上层又通过种种手段把我们业务能力最强的女主任逼得主动辞职了(后来得到了证实而非我的猜测)……这是多么厌女的单位,多么厌女的社会啊。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二):经济自由和精神自由

第一章太过意识流读得云里雾里,撑过后跟着作者思绪又觉得易读了一些。 比较深刻的几点∶ 1. 现实的女性和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对比。 “这样一来,一个非常奇怪、杂糅而成的人物便诞生了。在想像中,她无比尊贵;而实际上,她无足轻重。翻开诗卷,她随处可见;查阅历史,她无迹可寻。” 2.“任何一位作家,总想着自己的性别,那缺点是致命的。而做一个纯粹的、单一的男人或女人,也是致命的,必须是具有男子气的女人,或是女子气的男人才行。女人要是受了一点委屈,便去一再强调;因为有理,便去申诉;不管是什么事情,说话时,老想着自己是个女人,这也是致命的。” 所以男女平等,不是男女对立,而是相互看见和理解和包容。不以性别来赋予特点和评判,而仅仅是因为一个人做为人,而可以做什么,也可以不做什么。 3. 最后,“每年都有五百英镑的收入且有自己的房间”,是每个处于弱势群体的需求吧。前者代表经济自由的基础,后者代表精神自由的空间。但现在,似乎大多人人都仍处于茧房中。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三):女性与小说

这本书真正的书名应该为《女性与小说》更为贴切,当然这是伍尔夫此篇演讲的题目。在还只听说过书名没有阅读这本书时,我(们)似乎就对这本书有一个认知(道听途说):弗吉尼亚.伍尔夫说,女人需要每年有500英镑的收入和一间自己的房间才可以写作。这不是一个误解至少也是狭隘的。

让我(们)翻开这本书来看看伍尔夫到底是怎么说的,到底说了什么。

首先,这是一部由一次演讲扩展开来的论述型的小说。

书中谈到了女性贫困,一、在古代女性没有经济来源,行动没有自主权,甚连身体都附属于男人(父亲、丈夫)。二、女性很少受过良好的教育(有部分贵族女性会读书写字),更谈不上用文字来书写,有部分杰出女性会写诗或小说,但被看作是疯狂的举动。三、女性没有工作的权利,她们被家务束缚,没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如简.奥斯汀在写作时也时常被各种家庭琐事打断。因此伍尔夫说女人为什么只写小说,可能是因为小说相较于诗,是可以利用不连贯的时间写成的文体。四.女性被自我的性别困扰,时刻想到“我是一个女人”,因此也很难发表自己真实的想法。

伍尔夫说:我之所以提出女性该有每年500磅的收入,以及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是因为女性历来贫困,女性的知识自由比雅典奴隶的儿子还要少。只有女性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享有受教育的自由,有自己的闲暇,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有在人群中的自信,那么女性才能够达到独立的思考,从而才能写出各种类型的伟大作品。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四):女性与小说

第一次读伍尔夫,很惊喜,有一种“不愧是她”的感觉。整本书里包括了3篇文章,第一二篇是基于“女性与小说”主题所做的两次演讲,第三篇则探讨了写作与作品这件事本身。 正如伍尔夫所言,女性要走出家庭,走向以男性为主导的文学世界,所必须得就是经济独立与环境自由,也就是500英镑的年金和一间自己的房间。书中伍尔夫不仅仅简单叙述了这些,还叙述了过去甚至是现在,在文学领域中,女性所受到的轻视甚至是排斥。在一本本的经典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出现,多是用于作为男性的衬托或者说是男性角色的附庸,她们身上所反映的,是男性作家们眼中的女性形象,而不是她们自己的本来面目。而女人们被困于柴米油盐和相夫教子,没有经历过男人所经历过的冒险、战争等等等等,即使她们拿起了笔,所写的内容也只是更多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缺少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宏大视角,不仅内容上受限,她们拿起笔这件事本身也备受诟病。女性写作之路,困难重重,她们因这些困难而愤怒,这种情绪又会通过笔尖流淌在文字之中,影响了她们本身的才华,掩盖了真实的她们。但是伍尔夫对于这条漫漫长路的前景是看好的,她看到了改变:在现实中,从拿起笔写故事,到在书中宣泄情绪,最后到达以男女平等的双性心灵叙述所思所感;在小说中,女性角色从被男性作家创作出作为附属品的存在,到女性作家创作出的充满愤怒不公、嘲讽男性的存在,最后到独立、不与男性结伴出现的存在。伍尔夫的这些所思所想,以现如今的眼光看待,也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艳。

最后一篇,则着重讨论了“写作”这件事。看起来似乎是在讲述,为什么在她的时代难以出现过去频繁现世的伟大著作。感觉在伍尔夫看来,经典著作离不开人物的刻画,而一个人物刻画的精彩与否,在于这个人物是否有真实性。在过去,作家们都是通过社会共识来描述一个人,这种方式把书中的人物放在了读者熟知甚至是经历过的环境中,从而增加了真实性,引起了读者与作者的共鸣。而在伍尔夫的时代,作家们普遍着重于宣扬社会环境,忽略了对人物的刻画,即使描述了人物,也与此时此刻的现实割裂,缺少真实感,一味的继承传统手法,没有改变,失去了与读者沟通的桥梁。也许这就是缺少经典著作的原因之一。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五):随便写写

伍尔夫,小说评论家,看完很佩服她对事物洞若观火的觉受能力,就我本人而言她的书在人没有开悟之前应该很难瞭解到作者更深的见地,或许也受年龄限制。她从不梦想去影响别人,只就事论事思考着事物本身,她不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观察人,而是观察人与真实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芸芸众生中物质世界的联系,而是与真实世界确立联系,她总能够观察到任何事物的本质,这是一个多么稀奇的生命,凌驾于我们之上,超然又不落俗。

特别喜欢里面布朗夫人的一句话:你是否能告诉我,当一棵橡树的叶子连续两年被虫子吃光,它会不会死去?史密斯先生显然没听懂她在隐喻什么,居然还和她科普起了有关植物遭受虫灾的情况……

好作品应该是读者和作家之间平等同盟关系的健康产物,现如今由于读者的谦虚精神、作家的职业风度腐蚀阉割了作品,涌现一些花哨圆滑的小说冒充文学。“小说家要想和读者建立联系,就必须把读者所熟悉的某种东西放在他面前以此来激发他的想象力,这种双方接触的交叉点必须是容易达到,几乎是出于本能的,由此让读者相信小说中人物性格的真实性”但乔治时代的作家对此无法企及,我们可以从成熟作家身上看到他们的真诚是绝望而不顾一切的,他们的勇气也是无穷尽的,必须将真实贯彻人物本身,将它当作是自己赖以生存的灵魂。

越来越意识到基于愤慨情绪下——无论是否经过修饰伪装复杂化——的言论、杰作都不够纯粹,莎士比亚写不雅的景象被称作游戏笔墨,而A先生就像被保姆所责备的顽童,是故意为之——A先生这样写是为了抗议,通过贬低他人来张扬自己的优越性,把创造力局限于狭窄的范围之内,那么创造力自觉会受到如此障碍的羁绊,小说家如果具有过分夸张的性别意识,必定使他特别强调自己的性别及其各种特征,所有带着偏颇性别意识的东西都注定死亡,我们一定能在其中感觉到恐惧的力量,是一种由压迫导致的辛酸,一种潜伏在激情之下的隐痛,一种深仇积怨而致使在痛苦之中痉挛,心灵中男女两性因素的隔绝不通,只让男性因素的单性心灵占据绝对优势,即使是再敏锐博学也依旧无法把他的感情传达出来,此时理智作为全部,心灵的其他官能硬化而失去创造力,如果我迫切要在其中找到有力的建议只怕是缘木求鱼。只有当两性因素和谐相处精神融洽时心灵才会才气横溢,充分发挥它的功能,拥有双性心灵的人是易于共鸣而有渗透性的,它天生有生命力创造力、浑然一体毫无阻碍的传达情感,莎士比亚如此,简奥斯汀亦如此,柯勒律治说伟大的心灵是雌雄同体。

在伍尔夫看来,自命优越而硬判他人为低劣的行为、褒扬和非难两个迥然相异的评语、人类生存私立学校中的派别争端……都是所有职业中最徒劳无益的——屈从于评估者的判决,是最奴性十足的态度,她指导道人们应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并认定为唯一重要的事,当然我认为这是在应该获得基本的生存所必需的那个空间——安身立命之处这个基础上实现,如果你对物质生活没有过多要求。她还认为即使显示出各式各样人性弱点的好作家仍然是好人,她恳求人们去写作,鼓励人们去做既有益于自己又对整个文化艺术领域整个世界受益匪浅的事。

如何界定缪斯我在今年有幸体验到,可能当时的我还无法做到心灵的雌雄同体,对世界的思考仅停驻在单性因素的一边,深感异性有将创造力刺激更新的天赋,甚至就在最自然的谈话中,虽然这种灵感的瞬间总是倏忽而至遽然无踪,但自然不同的见解或者媒介也会使我干涸的思想重新润泽。伍尔夫也把她的写作过程看作心灵中两性对立因素结合的过程,把这个必须每年五百英镑收入和拥有一间能上锁的房间里作为创作前提的过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