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命简史:从尘埃到智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生命简史:从尘埃到智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生命简史:从尘埃到智人》是一本由朱钦士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简史:从尘埃到智人》读后感(一):走进分子、细胞和基因的世界

《生命简史:从尘埃到智人》/朱钦士著

《生命简史》这种类型的书籍,目前能够检索到的就有好几种书写方式。第一种方式类似人类简史,从海洋诞生生命开始,到登上陆地的植物再到哺乳动物的诞生,最后讲到人类。第二种方式则用大事件作为节点,比如地球上的几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来讲述植物、动物和人类的产生、进化和发展以及未来。而朱钦士先生的第三种书写方式,从分子的诞生开始,讲到原核细胞怎么样变成真核细胞,单细胞生物怎么样变成多细胞生物,各种生物结构是如何形成的,什么分子的变化导致人类在生物界中脱颖而出。这些生物产生和发展的内部机理,都可以想象即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也不是用那些普罗大众能明白的词汇就能描述的。

作为人类遵循着和其他生物体同样的进化规则,从核糖核酸世界中最早的生命,到原核生物这种真正的生命,再到真核生物的诞生以及逐渐分化出不同的路径:动物的身体围绕捕食发展,植物的身体围绕光合作用发展,而真菌的身体围绕从身体表面吸收营养的需要发展。虽然说这三大生物体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但每一种都依靠自己独特的身体构造保证各自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地进行,按照专业术语来说这就是生物演化带来的奇迹。只是不同生物的演化又有各自的目的,动物演化的目的是满足动物“吃”的需要,植物演化的核心任务是“光合作用”,而真菌则是为了消化体外现成的有机物再加以吸收的需求。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生物演化的奇迹还不止于此,除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各大生物体还有着各种神奇的能力。比如信息传递,动物有作为信息传输高速公路的神经细胞,植物用蛋白质分子组成信息传递链,真菌用多种方式进行信息传输。比如生物钟,动物、植物、真菌都带有各自的昼夜生物钟。再比如生物之间的协同、进攻和防御,动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痛觉乃至意识和智力。而作为人类这种目前地球上智力最高的动物,恐怕不但关心自身是如何演化而来的,也更关心将来会向何处而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朱钦士先生这本《生命简史》无疑是这一类型书籍、也是科普意义上书籍中的上乘之作。虽然书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类似碱基、核糖、化学键、染色体、DNA等专业名词,但每每在文字描述中深入浅出、清晰明了,甚至非常有趣。比如在讲藻类由来的时候是这样说的:真核生物自己没有发展出进行光合作用的机制和结构,但偶然吞进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蓝细菌,并且蓝细菌被吞以后还活了下来,在真核细胞内继续进行光合作用,就这样和真核生物一起变成了藻类。这种如同讲故事一般的叙述甚至可以令完全没有生物化学背景的读者读起来同样兴趣盎然。

而更有意义的是从分子、细胞、基因的世界,从生物学的视角来理解生命、理解人类。正如书中说的,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地球上的生物在复杂性和生理功能上都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就,但是没有一样生物发展出了永葆青春的方法。所有的生物,无论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中的动物、植物和真菌,都会衰老和死亡,这似乎难以理解。但恰恰是个体的衰老和死亡,才能保证生物种群的延续。还有人类面临的选择,在其他生物还在依靠自然环境的选择时,人类依靠科技的发展逐渐开始干涉演化的过程而朝着自己选择的方向发展,比如用基因工程技术纠正疾病的基因,用克隆技术替换人体中的受损器官等等等等。问题是,这是人类真正的未来吗?

《生命简史:从尘埃到智人》读后感(二):从《生命简史:从尘埃到智人》中我读到了什么

人类从哪来?到哪去?这个话题一直是充满哲学性和探讨性的。说到人类,就必定会聊到生命的起源,我们在中学都学过生物,其中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令人印象最为深刻。但是在物种起源之前呢?那些形成生命的化学元素从哪来的?它们又是如何聚集成为分子、进而演化出最初的生命呢?

这些问题在《生命简史:从尘埃到智人》一书中,可以找到详细又通俗的解释。这本书的作者是朱钦士,他是生物化学领域的专家,曾参编过《十万个为什么》,出版过《上帝造人有多难》、《生命通史》、《纷乱中的秩序》等生物类书籍,将关于生物的知识通过出版带给了更多人。

这本书延续了他以往的特色,描述有趣又通俗易懂。从微观分子层面上揭示了生命起源以及发展的历程,再加上大量的精美图片帮助理解,对生物一窍不通的我都读的津津有味。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知道生命的诞生是经过各种分子运动演化而来的。

最初的分子是通过星球中的第二次造元素活动产生的,由千千万万种分子,组成千千万万种不同的物质,比如水在蒸发时由于蒸发的原因变成单个的分子分散到空气中,虽然肉眼看不到了,但它们仍然以水分子的形式存在着,等到温度降低时,这些水分子又会重新凝聚起来变成液态的水,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露水的雨水就是这么来的。

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你一定想象不到,比如我们平时所见的鸟类、章鱼、昆虫竟然都是有智力的。

蚂蚁会去营救自己的同伴,因为蚂蚁属于社会性动物,与同窝的成员有密切的相互接触,在同伴需要救援的时候就会发挥救援的行动,而且它还知道如何救援,如果一只尼龙丝拴住了蚂蚁,它的同伴会清理受困蚂蚁身上的沙子,之后试图咬断缠住受困蚂蚁尼龙丝,而不去咬没有困住同伴的尼龙丝,可见蚂蚁的这些行为是经过一定程度思考的,不能说这些行为是简单的反射机制,因为仅靠反射机制是无法解释蚂蚁的这些行为。

你相信动物也会照镜子吗?

在这本《生命简史:从尘埃到智人》中,作者写到了喜鹊会照镜子,对动物智力的检测标准之一就是给动物照镜子,会照镜子的动物通常都有较高的智力。

方法就是在动物身上做标记,如果动物能够在镜子里看到这些标记并且试图去除这些标记,就说明动物能够认识到镜子里的动物就是自己。

总之,从1755年意大利生物学家拉扎罗·斯帕兰札尼发现把肉汤煮沸后塞住瓶口防止肉汤腐烂到1831年达尔文远洋航行发现地球上的生物是由少数共同祖先经过变异和自然选择而来,一直到今天,人类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自然界,通过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再仅仅惊叹人类的诞生有多么神奇,而是在惊叹之余又加了一些思考。

这种思考无关金钱、地位、名誉,而仅仅是对人类起源、诞生、进化的纯粹思考。

《生命简史:从尘埃到智人》读后感(三):生命是如何演化而来?为什么说人类是智力发展最高的代表?

在《论语中的积极心理学》中曾提到,生命的意义有三个重要途径:成就、爱和苦难。成就是我们从事的某件事情或者事业带来的意义感。爱,是我们生活中的依恋关系。苦难也就是我们遇到的困难和灾难。

这三种途径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无法避免。我们只需要探索生命的高度,就一定能够找到人生的意义。什么是生命?我们只是有一个大概的理解,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直到智能化的人类未来,其实我们知道的很少。而这本书从微观层面,从分子、细胞层面揭示生命的奥秘,告诉你人类和形形色色的生物到底是如何从一粒粒尘埃变成的?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生物是由分子组成的,这些分子从哪里来的?它们又如何聚集在一起,产生最初的生命的?细胞如何分裂?原核细胞如何变成真核细胞?而这些又跟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本书中都有答案。

我们常说人类是动物中智力发展最高的代表,这是为什么?人类现在为什么需要持续的不懈的对生命本身进行?这是因为人类依旧在保持着旺盛的进化动力,在默默的进化之中。我们之所以很难觉察,是因为人类太过渺小,其生命是有一个限值的,人类的极限是百年,很难匹配得上人类进化以万年千年为单位的思考方式。

人类的演化历程穿插着各种横向的基因交流。今天的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现代人类最早发源自大约20万年前的非洲东部,并在大约10万年前开始逐渐走出非洲。

但在10万年前智人走出非洲时,古人类家族中却还存在着智人的几个亲戚,比如,早已在欧洲定居的尼安德特人,和在中亚地区定居的丹尼索瓦人。

那么有什么证据能够说明古代人类在非洲诞生?现代人类从非洲起源,再扩散到世界各地,取代古老的人类,还是生活在各个地方的古人类一直繁衍,变为各地的现代人类,至今寻找争议。

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途径就是书中提到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即DNA序列变化来追踪现代人类的演化史,比如线粒体DNA、Y染色体DNA,以及Alu重复序列在DNA的插入位置。另一条途径是根据化石来推断现代人类演化的历史。但是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论却并完全不一致,这又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在这本书中寻找答案。

关于眼瞳,也是在进化中,那异常迷人的蓝色眼球也只是才出现了一万年,在之前之前,人类的眼珠的颜色都是以棕色为主,可能有些如红色、橙色的眼球因为宗教原因、或者惊恐原因被人为消灭,但因为现在吃的越来越丰盛、食品品质问题也同样越来越多,可能不用过太多,一些新的眼球色将横空出世。

总的来说,《生命简史:从尘埃到智人》是一部从分子水平上,探讨和描述生物演化过程的关于生命的“内史”。带领读者从分子和基因的角度来理解各种生物结构、功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在这里推荐给大家阅读,这本书一定会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探讨人类生命的演化过程。

《生命简史:从尘埃到智人》读后感(四):这是一个生命夏虫想要语冰故事

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一生中苦苦探寻三个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

但在他的有生之年,这个问题没有得到答案,于是问题留给了后人,形成了著名的哲学三问。

即使现在,我们也无法完整的回答这个问题,但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索也没有停止脚步,关于生命的起源、关于生命的未来之路、关于自我的定义,这里的探索充满了太多的艰辛。

这三个问题,代表着人类对于自己存在的困惑。

人类从诞生,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感到孤单,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发现,我们和其他生物在构成上类似。

《生命简史》这本书,就是讲哲学三问中的第一、第二个问题。

从生命的初始诞生开始,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怎么样一步一步从一个质子中子,进阶成生命发生的元素、再到自己能够进行自己的基因复制,再到成为一个单细胞生物,一步一步在历史中前进,最终实现生物多样化。

阅读这本书会再一次感受到生命的神奇,诞生的偶然性。某种意义上,也让我感觉对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敬重之情。我们唯有怀着敬重,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有自己的辨识度,不迷失,不茫然。

本书有很多优点,相较于其它关于生命起源的书,本书的叙述性很好,在阅读的时候体验到作者对于这些知识的深度掌握,只有对于相关知识的全面掌握,才能在某种程度上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做出精准的描述。虽然本书可能对于没有初步学习过化学、生物的孩子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我们在已经掌握简单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再来阅读的话,就会非常的顺畅。

第二关于逻辑性。阅读这一类书籍,常常因为知识的浩瀚庞杂而感到无从下手,如果逻辑不够清晰的话,读者阅读起来也带着痛苦,但这本书并没有出现类似的问题,逻辑清晰,能够从作者的章节中感受到生命一步一步成长的不易,甚至在阅读结束后有种怅然若失之感。

第三就是关于插图,关于生命简史的这一类书籍相信都有非常多的插图,这些插图对于一个生物学或相关学科的学生觉得可有可无,但是对于我这种门外汉,插图给了我太多的快乐,当阅读中察觉到自己对于某一个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充分的时候,对于插图的仔细审阅变得格外重要。插图的给予增加了莫大的幸福感。有种密钥的错觉,通过这个密钥终于可以叩开浩瀚的生命历史的大门。

相信阅读过这本书的人,如果未来有宝宝的话,会对宝宝充满奇思妙想的问题,给予完美的解答,因为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育儿工具书呀。

人类的诞生,饱含太多的复杂性,我们常常因为习以为常,而忽视这个世界的复杂,这并不是我们能够处理的,人类在漫长的成长中,太多的习以为常让我们丧失了一定的辨别能力。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主宰,肆意破坏环境,破坏生存的家园。但当我们意识到这个世界的神奇之处,可能内心中的那么一丝丝的敬畏之感,能够让我们在面对自然和环境的时候,能够有一丝理智,做出适当的判断,让我们能够更长久的存活吧。

《生命简史:从尘埃到智人》读后感(五):都说"适者生存",怎么还有衰老呢?

生命是很神奇的,相对于大自然,生物的一生十分短暂,随着进化,我们可以看到留下来的生物可能是那些更加能够适应地球、适应大自然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这些生物更加优秀,却依然还有衰老和死亡的存在呢?不都说适者生存吗?更好的基因被留下,那么死亡和衰老这样在我们看来属于负面的现象为什么没有被淘汰掉呢?

《生命简史》会告诉你!这本书是由曾经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朱钦士博士所著。在这本书里面,我们从头开始,了解生物生命历程,了解生命的起始,重新探索那些我们想当然的现象。

就好比衰老和死亡,虽然在我们一直以来的观念里面,衰老和死亡都不是什么正面的现象,我们很多人都极力想要让自己慢一点走向衰老和死亡。

但是,衰老和死亡之所以经历了这么多年依然存在,是因为从生物的繁殖角度来看,这两者其实扮演着正面的角色,也就是说,它们的存在,对我们生物的繁殖延续是十分有必要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来,如果我们希望生物永远都能活下去,没有死亡,这就意味着地球上的资源必须源源不断,永远不会有枯竭的一天,才能满足不断繁衍的生物,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了生物能够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就需要将一部分生物进行淘汰。

二来,生物想要繁衍下去,就需要足够年轻、强壮,这样下一代的个体才能更加强壮和健康。那么资源就需要优先给到那些还有繁殖任务的个体,那些已经完成任务的就需要有衰老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死亡让资源能够充足给到后续年轻的个体,去完成繁殖任务。

三来,我们都知道生物的多样性能为生物繁殖带来更多可能性,因此,如果想要让生物个体一代比一代健康就需要不断进行更新。新的个体不断地出现,通过不断地结合去繁衍出更新的有更多可能性的个体,这也是生物繁殖的必要性。

这就是衰老和死亡一直是生命的固定一环的原因。

在《生命简史》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我们客观存在但却一直不太在意的事情,读这本书,可能是为了明白,任何事物,任何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都有其正面的意义,也就是,每个个体,都有存在于世界上的使命!

你说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