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间悲喜》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间悲喜》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间悲喜》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悲喜》读后感(一):人生是场体验

人呐,究其一生不过七八十载,所经历的大事小事可能数不胜数,但是能流淌在记忆长河中的却不多,更别指望别人的记忆中有你的身影,所以,人生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体验。 从具有意识开始,就会有情感满足,有欲望追求,有美丑好坏之分,自我意识往往占据很大一部分空间,在面对问题时,也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别人甚至长者的建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发明显,美其名曰独立意识。 但当我们回首过去,会不会觉得以前的想法有点幼稚甚至是可笑呢,翻一翻以前的朋友圈,总会好奇以前怎么会对路边的一棵树感兴趣,而当工作后,仿佛多看一眼都是在浪费生命了。 如果可以的话,还是很难接受长辈的建议,因为每个年龄段都有其固定的情感满足,你给小孩子讲再多事业金钱的重要性,讲的天花乱坠,在他眼里,都不如一块糖的价值。就像梁先生所说,情感满足分为亲情、自尊、爱情、事业和金钱,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所需要的也不尽相同,最难的就是感同身受,搞清楚最需要的是什么,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对待自己也是,多想想十年二十年之后的自己会怎么看待现在的自己,想好最重要的事就行,其他都是次要的。 一个人的时间经历总是有限的,就像人类在学习积累方面永远也比不上计算机一样,每个人从出生的时候都做了一次格式化,所有的知识都得从零开始建立,所有的路都得一步步重新走过。但是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参与别人的故事,做一些平常做不了的事,就像是现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见不一样的风景。可能我们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保持好奇和热爱,真正地体验一下这来之不易的人生。

《人间悲喜》读后感(二):人间里没有悲喜

我不太了解作者,但心想着能写出《人世间》的人必有着对生活无限的感官和温情。

我自知书中的文章是他生活的碎片,跨越了不同的时期,部分的称述和偶尔的表达亦不能作为对他为人为亲的评价。但无论是不看望哥哥迟来的愧疚还是遗忘的表彰信,失信于承诺的照片,每一篇总让我惘然若失。作者为了分房公平做人,认为论坛林先生的真诚是谦虚,他人电话里认可却被品性质疑,转后又歌颂领导,对待采访敷衍甚至不满,又知身份后夸赞,这一篇篇的故事如此生动却又如此冷漠。

我能理解作者对生活人性社会感悟,也能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文字表达,但太多结尾总让我感到刻意的延伸和升华,就像写一篇应试作文,不得已点题才能拿上高分。

作者拥簇着红旗,歌颂着党和代表,享受着公职带来的便利,在新社会中游刃有余圆滑得度。但又心有破街坦克压路,糊涂着社会的贪腐,感慨世间的高墙和熬过的灰泥、吊死的大树。问答环节里,作者说被出轨的男人是不懂的尊敬没有学会原谅的,却又让她人去了解忍耐和容忍的区别。作者一边对待同事关系要求审视自身看心理医生,又让对金钱意义迷茫的人看行情找金龟婿。

我不该恶意揣测,但是作者何尝不是用这本书把自己的尴尬、坦白和悔恨通过文字的方式公开,让自己想起时淡然,让大众了解后改观。

我以为文字表现最应该具有的首先是真诚,其次才是表达,然而这本书只让我看到后者,它既没有没看到人间也没有看到悲情。

《人间悲喜》读后感(三):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

岁月漫长,时光悠然,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各有各的烦恼,各有各的快活。

刚读完《人间悲喜》这本书,竟莫名地有些感伤。这本书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的散文精选集,也是他七十多年人生智慧的总结和内心的独白,它指引着迷茫的年轻人,找到生活的真谛。

正如先生所说:“人类的悲喜是各不相通的”,但想要做生活的强者,就该学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心掏出来缝缝补补,睡一觉醒来,又信心百倍。

在这本书里,作者写到了一些让他印象深刻的人,还有那些美好的回忆,以及关于自己读书的一些内容,字里行间体现出他淡定从容的生活态度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瘦老头》这个故事里的张大爷,他胃癌晚期,就因为这群小孩儿没有去他的菜园子里捣乱,他认定他们是诚实守信的好孩子,用他们没尝过的“榨菜”吸引着他们,让他们读书、认字,学数学物理和化学……

其实,在这个瘦瘦的老头子心里,每一个孩子都是有潜力的,他们不该荒废自己的时间,人生理想仅仅是伐木工人。他用自己的方式引导着这群孩子,对学习产生热爱,对更大的世界充满好奇。

最终,张大爷离开了人世,而这群孩子也没有让他失望,有两人去了国外,有两人成了大学教授,还出了一个林业局副局长……而“榨菜”的味道,深深地留在了他们的心里。

在《写作与语文》一文中,谈及他热爱读书与写作的原因,是因为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偏爱,对文学里的故事性所充满的好奇。因为想见识更大的世界,暂时又没有办法走出去的时候,读书便成了一种捷径。

它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让我们见识到更多的人和物。而“读”和“写”向来是不分家的,书读得多了,自然而然便有了倾诉的欲望,写下来,就是将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的过程。

当我们读到一个悲伤的故事,无法接受它的结局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幻想,会不会有一个平行时空的存在,在那里,结局不会这么悲伤?于是,文学创作,小说等形式应运而生……同一个故事,可以有无数的结局,只要你愿意,每个人都能成为故事的创作者……

人间草木,悲喜枯荣,愿我们的内心山河壮阔,永远相信人间值得,各有归期,各有渡口。

《人间悲喜》读后感(四):一半烟火以谋生,一半诗意以谋爱

.

在2022年的影视类年关大作中,一部原著堪比《平凡的世界》的电视剧收获了一众好评。秉公职守,义薄云天,没错,正是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与担当的《人世间》。而在这大火的背后,伫立着一位老人,他便是《人世间》的作者,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梁晓声。

《人世间》在开播后便火透了半个影视圈,除了强大的演员阵容,更因为于烟火处寻众生相的剧情感人泪下。普天之下芸芸众生皆为群演,梁先生的笔触似乎只为描摹世间百姓的悲欢离合,不入云中天,只在人世间。《人间悲喜》亦是梁老文学风格的最佳体现,全书收录了梁老的多篇散文,写人写事写回忆,平和淡然的笔调中写尽人间的悲喜无常。他似乎确是有种魔力,字里行间溢出的是人性的光辉与温暖,让读者于市井深处寻一丝微光,于人间群像觅一处温情。人生本无常,但总有什么值得你来这人间一趟。

山一程,水一程,岁岁年年又一程,读《人间悲喜》,犹如暖流涌入心间,让人重拾了面对生活与挫折的勇气,有了一路前行的底气。那些和蔼的字眼,亲切的符号,都是梁老走过的人间春秋,千山万水,化作一篇篇真情对白与读者共勉。

人生就是一半烟火,一半清欢,一半清醒,一半释然。每个人的生活,都无法做到一帆风顺,都会忧喜参半。与其怨天尤人,不如随遇而安。

《人间悲喜》读后感(五):相比普通散文集,故事让人心酸的太多

2023年3月24日 雒雒的第14篇书评 《人间悲喜》 作者:梁晓声 著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读散文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看优美的文笔和有趣的故事。 第一章 日子明朗,万物可爱 这是一个十分阳光向上的章节名,而里面的内容却让我有了很多思索,甚至是有些皱眉。 《瘦老头》这篇故事很感人,作为第一篇是十分合适的,它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更大的兴趣。 《母亲养蜗牛》这篇有种《散步》的意味,但是总让我感受到母亲更多的委屈感、孤独感。 而《给哥哥的信》这篇真的让我破防了。哥哥为了家庭和弟弟妹妹们被压迫成了“精神病”,住在了精神病院。我为什么破防,因为我完全共情了哥哥。 这些义务是父母应该尽的,而就因为他是哥哥,这些义务和责任是被迫压在了他的身上。这多不公平。当我共情了哥哥这个角色,弟弟的任何文字表露都变成了“得了便宜还卖乖”、变成了“自我美化”、变成了“马后炮的忏悔”!作者的心意可能是真的,但是早已经晚了。太晚了。 一味地奉献自我也是一种对家里人的失望和不信任。你本可以为自己思虑更多,家人们也可以靠自己做到更多。 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故事。 书名人间悲喜,可能因为我的主观代入,我只看到了悲伤。甚至因为哥哥的故事让我很长一阵子笼罩在悲伤中。 散文中还有记载某特殊时期作者间接害死一位战友的故事。他因为愧疚,在自己任课教师时期尽自己所能照顾、教育他的孩子们。最终终于让孩子们对他喊出了一声“老师再见”。这是一个混乱时代下,个人的行动忏悔记录。作者真的去做了,比冷眼旁观的人强上千百倍。比卑鄙的举报者强上万万倍。 整体还是值得一看的。你能看到与你眼中所完全不同的人生。这是我们需要拓宽的部分。 这是一位初三毕业,知青多年,文笔惊人,时代号召下,一跃成为复旦学生,并成为知名作家教授的人生。这是实力和运气都超群的人生。借助他的眼睛你能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东西。而这恰恰是信息茧房时代下我们年轻人最需要去做的事情——看到不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