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被理解的少年读后感摘抄

不被理解的少年读后感摘抄

《不被理解的少年》是一本由陈瑜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被理解的少年》读后感(一):理解的力量

有太多我们看起来“这么好还需要什么别的”“就是不知足”的孩子其实在生死边缘挣扎,谁也不知道青春期并不胖的少女会因为同学的评价患厌食症…很多很可怕的念头在孩子们脑海中出现,如果没有大人的理解、及时的干预将会造成多么严重的问题!作者把这种问题写出来,聊出来,给我们看见,无论是否将成为人父人母,都要引以为戒!

《不被理解的少年》读后感(二):不被理解的少年

第二本书与第一本书比起来,好像“生病”的孩子更多了,也没有了父母的想法。对于“生病”的家庭,我还是蛮想挺贵为人父母的想法。刚才跟我妈聊了一下少年患有心理疾病的问题,我妈就说家里(小县城)最近也新建立了一个精神病院,现在不光小孩,成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也很多。然后我跟我老妈讨论了一下孩子内卷的问题,她觉得孩子在什么时候就应该做什么事情,散养下来的孩子可能会更有创造力。为人父母想要竭尽全力给自己的孩子最好,不要比别人差,恨不得把大半的积蓄都花在子女身上,所以造成了“你不能比别人差”的局面。 在这本书里,只看到了孩子的控诉,被“毒”家庭捆绑,看着一个一个的对话片段,真的很窒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可能心理问题就是最大的抵抗。孩子在年幼的时候,所有的价值观都是父母给的。有毒的家庭模式让孩子承担了不该TA承担的责任时,就很容易压的孩子喘不上气。希望家长可以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不要让悲剧发生或者让孩子成长以后再来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不被理解的少年》读后感(三):这系列的第二本,压抑是主题词。

看第一本《少年发声》时,更多得是感叹孩子的多样性。但是看这一本,更多的是压抑。压抑并不是怪这本书,我只想怪其他的一些什么东西。可悲的是应该看这本书的人是不会看的,那些有病的父母不会觉得是自己有病。 “现在我非常怕开始一件事情,因为如果你不去做,虽然不会对,但一定不会错。我特别害怕、特别恐惧犯错。”——瑾就是有这样的问题,基本上我的拖延症也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父母给她做很细致的时间规划,精确到每小时干什么,并且要求孩子一定要干成,那她自然就会形成强迫人格。”,“当一个孩子在一个非常糟糕的心理环境中,实际上他需要消耗很多能量。”——这就是现在朵朵的处境。 “家长只要做好自己,孩子就会跟着去做,都不需要去教导孩子,孩子自己就能做好。”——这是我认为的最好的教育方式。 “如何成长为一个情绪成熟的人。一旦有了孩子,就不要停止成长的脚步。父母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好自己从小积累下来的问题,然后让自己成长得更好”——这是父母的任务。 “陈瑜:妈妈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吗? 桃李:她自己可能不算,但会让我追求完美。”——哎,这么精准。

《不被理解的少年》读后感(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5段对话,看得心理很沉重,我们都曾经历过的少年时光,只是各有各的不同。

孩子成长是要融入他周围的环境的,如当时社会经济环境、学校环境、家族家庭环境等,这些环境因素太丰富多样,聚焦一些,比喻家庭经济条件、父母职业、教育水平等,对孩子影响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是独一无二的。

时代不同所形成的代沟,值得家长关注。就像现在讲吃不饱饭的事情,孩子们就像听天方夜谭一样,觉得不可能不可思议,实际上呢,大多数人能吃饱穿暖也就近几十年的事。

家长多站在孩子角度想问题,理解孩子也许更容易。就像孩子过生日了,问他去想哪里吃个大餐,孩子说不需要了,或许他是想生日那天能畅快的玩几把游戏,或许是想约同学去郊外骑车飞包,孩子们的这些需求平时被管制被限制了。

可能是作者写书角度原因,大篇幅着眼于孩子的谈话内容,父母呢?是否也需要理解?如何更好的去解决问题?家长如何做,没有标准答案,也不是本书的重点。其实也要培养孩子站在家长的角度看问题,换个角色,才能更好的理解与被理解。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坚持做,更难。愿所有的家长孩子都能健康的心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被理解的少年》读后感(五):家庭的力量

“可能整个教育系统、家庭模式、家庭成员的相处方式出了问题,真正病的是大人,但最后问题呈现在我们身上,受害的是我们,吃药的是我们,然后还要承受老师、同学异样的目光,承受药物的副作用。” 桃李的这段话发人深省。书里的少年们都是因为家庭关系出现了问题,才有了抑郁、强迫症等种种心理问题,但是她这段话勾起了我一直有的担心。那就是当整个教育系统、社会结构存在问题时,家庭支持是否足以让现在的孩子保持健康的心理。家庭支持需要多么强大,才能抵消整个社会给予的压力。 看这本书的时候挺揪心的,因为书里很多家长的问题在我身上同样存在,我比他们好的地方只是没有那么严重,并且有自知之明。所以我从来不觉得我是一个满分甚至八十分的家长,再加上看到学校里和社会上的各种负面新闻,想想孩子在进入学校和社会后需要面临的压力和问题,就会很担心我们作为父母给予她的力量和支持是否足以让她抵御那些伤害。 另一个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两代人之间的不理解。现在的年轻人物质生活足够富足,却有越来越多人出现抑郁,上一代人往往会念叨一句不知足。除了抑郁症的概念越来越普及,检查出来的比例越来越高之外,我确实认为抑郁症患者的绝对数量应该是在增加的。 上一代人还在为吃饱穿暖奋斗,没有功夫追求精神充实,而这一代人已经完成了物质这一层的需求,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了,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讲的很清楚。而上一代人面对的物质匮乏的程度与这一代人面对的更高一层的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无法被满足的程度,恐怕不可同日而语吧。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的孩子身处的环境比他们的长辈更加糟糕。而且更糟糕的是,就像书里很多孩子提到过的那样,他们得不到父母和身边人的理解。 上一代人和他们的父母、祖辈追求的东西是一致的,都是物质层面的温饱,对于大部分中国家庭来说,现在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是第一批开始追求精神富足的人们,于是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鸿沟。 我们的孩子也许勉强可以算书中那些孩子们的后一代,毕竟现在社会发展速度太快,十几年差一代也不夸张。所以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也许比书中的父母更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但是另一方面,教育的竞争和整个大环境并没有好转,甚至在恶化,那么我们的孩子在成长到青春期时对外需要面对的困难说不定比书中的孩子们更大(更何况我家是个女儿),我们对她的理解在多大程度上能抵消外界的冲击呢?这是我在女儿一点点长大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的忧虑,毕竟就连我们自己都要努力抵御时代的冲击,只希望在她长大之后,这个世界能变得更好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