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间悲喜》读后感1000字

《人间悲喜》读后感1000字

《人间悲喜》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悲喜》读后感(一):人生一场,尝尽人间悲喜

人生一场,尝尽人间悲喜

《人间悲喜》是梁晓声的散文精选集,全书共五章,分为日子明朗 万物可爱、喜欢清风和烈酒 也爱孤独和自由、以喜欢之心 慢度人生日常、读书是好好生活的理由、心怀浪漫和温柔 走遍人间春与秋。这是作者的内心独白,是作者对过去人与事的回忆,也是他对过去经历的人生智慧的总结。

不管是写亲人、写朋友、写其他人还是写景写物,内容朴实感情真挚。我们看到《瘦老头》里几个北方林区四年级的孩子因学校合并到县里索性辍学,在当时的环境中,如果没有“瘦老头”的引导,长大后怕是没有出息的。而听说瘦老头是从南方发配来的,得了癌症晚期,他收拾小屋,小园子里翻地、培垄、埋种,待到夏天各种蔬菜都成熟了,几个调皮的孩子捣蛋,瘦老头是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在他的“引诱”之下,通过榨菜,教会他们学习新的知识,有方法又有趣,瘦老头的课让孩子们着迷。两年半过去了,他希望孩子们去县里读中学,需要通过面试和考试,校长面试后又决定,不进行考试了,当即分了年级和班级有初二的有初三的。后来他们上了大学,离开了县城,后来瘦老头却离开了人间。

文化是有传承的,看到A君的讲述,他也成了“瘦老头”一袋榨菜,一份寄托,一份怀念,一个人可以影响很多人。

《人生真相》中说出了一些蕴含哲理的话,在文中说:“仅仅为了生存而被自己根本不愿做的事情牢牢粘住一生的人越来越少;每一个人只要努力做好自己必须做的事情,只要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不脱离实际,终将有机会满足一下或间接满足一下自己的“愿意”。”

《孩子和雁》一个孩子可以因为学费而被迫辍学,当他看到一队雁自晚空徐徐滑翔下来的优美情形时,他想他还不如一只雁,小雁不必上学,不是也可以长成一只双翅丰满的大雁吗?而他通过自己的方式(这个方法也是他的秘密)来获得学费,虽然这个方式不是正常的途径。他如愿读了高中,上了大学。而大学就是读的农业大学野生禽类研究专业。

他用下海赚到的53万元投资改造了那条河流,使河水在北归的雁群长久以来习惯了中途栖息的地方形成一片面积不小的人工湖。那儿已经不是它们中途栖息的地方了,而是它们乐于度夏的一处环境美好的家园了。

他在那地方建了一幢木结构的简陋“雁馆”,介绍雁的种类、习性、“集体观念”等等,而在附近摆放着他当年捕捉雁的工具,他当年观察到,雁和别的野禽有些不同。他说:“我希望人的聪明,尤其一个孩子的聪明,不再被贫穷逼得朝这方面发展。”人们都传说——他将会一辈子驻守那地方的。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的救赎。

谈儿子梁爽,虽然只有十几岁,他们经常谈心灵,不是什么谈心,而是谈心灵问题。谈嫉妒、谈仇恨、谈自卑、谈虚荣、谈善良、谈友情、谈正直、谈宽容等等表现出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

在《写作与语文》中作者谈到其沉湎于读和写,有多方面的原因。喜爱语文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语文老师看到他对课本看得入神,而让他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叙述课本内容,而他表现出了惊人的记忆力,一件事让人记住一辈子,从此爱上了语文课,延续到初中三年级。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未能继续深造,但是时常写作成了他的爱好。语文老师发现了他的爱好,而想想当下多少孩子的爱好被父母所扼杀。

作者通过对身边的人、事的描写,我们能看出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文中很多都透露出作者的行文质朴、为人谦逊的品行。文字具有很深的洞察力,很能触动读者的内心。读过之后让人对生活、对亲人、对生命等等多了一些理解。

《人间悲喜》读后感(二):梁晓声:日子明朗,万物可爱,清风与烈酒,孤独与自由,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

梁晓声的散文平实朴素,字句平缓流淌,读来让人感到平心静气,如同唠家常般。他讲述家长里短的故事,用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表现着令人回味、耐人咀嚼的人生哲理。那些人生百态,那些市井人物,都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着作者的人生观点。

《瘦老头》中,作者通过“环保”专家的口,记述童年时给他巨大影响的“瘦老头”的故事。“瘦老头”显然是一位从城市中被下放到东北农村的教师或者教授,他身患重病,即将离开人世,却为失学的儿童们奉献了自己人生中最后的时光,像一支奋不顾身燃烧自己的残烛,默默付出,不问将来。

几个受到“瘦老头”最后时光滋养的孩子最后都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出了两位大学教授,一位林业局副局长。还有两个成了外国人,一位在美国,一位在法国”。自然,还有一位是这位“环保”专家,自以为是、颐指气使的专家。作者听着“环保”专家关于“瘦老头”的故事,看着墙上《先知耶利米》的画像,沉郁苍老的面容与面前夸夸其谈的“环保”专家形成对比,令人不由无言感叹,付出并未曾要求收获,然而获得为何不知感恩?

《母亲养蜗牛》中,作者讲述了自己的母亲从农村来到城市后,为了排解无聊养蜗牛的事情。母亲认真而耐心地喂养几只邻居送给自己的小蜗牛,作者的孩子不懂得奶奶在这几只小生灵身上付出的感情,天天盼着想要等蜗牛长大了吃蜗牛肉。

作者给孩子讲为什么不能把奶奶养的小蜗牛当做其他食物一样对待,使孩子懂得了老人在喂养蜗牛时情感的寄托。母亲最终亲手端出一碗“蜗牛汤”,又体现了老人对孩子的宠爱,不忍心让孩子失望。而作者一尝之下便知,所谓的“蜗牛汤”其实是蛤蜊汤,母亲既照顾孩子的情绪,又妥善地保护了蜗牛,让人感受到一种圆满的美好。最后作者得知,母亲其实已经把所有的蜗牛放生到园子里。

一天,母亲还高兴地对作者说,“我又看到它们了,那些蜗牛好像认识我似的,直往我手上爬”。读到这里,我内心充满了对自然、对生命的感动。

在《给哥哥的信》中,作者情深意切地回忆了哥哥对自己的百般照顾和袒护。

作者小时候生病时,哥哥冒雨跑出去给自己买点心,浑身湿透,还摔了跤,膝盖都磕破了。作者不小心把父亲的玻璃刀弄丢,哥哥怕弟弟受父亲的责罚,谎称玻璃刀是自己弄丢的,结果被父亲打耳光。作者情窦初开时,哥哥马上就体会到弟弟的心情,在信中写下诗句,表达对弟弟的关怀。

作者在信中对童年的往事一一提及,字里行间表达着对哥哥的深情厚意和感激。然而由于贫困,才学横溢的哥哥没能读完大学,生活、工作都不如意,甚至患了精神上的疾病,作者又对哥哥的不幸命运感到深深的惋惜。接着作者又表达了自己工作以后与哥哥甚少联系,在生活上对哥哥照顾不周的深切愧疚。

读这封给哥哥的信,让读者时刻感觉到作者与哥哥之间那种血浓于水的深情。

《给儿子写信》这篇文章非常短小,作者接到了儿子的老师的一个任务,要求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写一封信。

然而这个简单的任务成了这位下笔千言的作家的一个难题,他不愿意在信中表现出对孩子的体恤,因为他觉得每一个孩子都不应该受到特殊的照顾;他不愿意在信中表现出对孩子的鞭策,因为他觉得孩子已经足够努力、足够自觉,不应该再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他不愿意在信中表现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因为他觉得孩子不应该过早成熟;作者讨厌如同古代八股考试般对待学习,但他又深知这些不能灌输给孩子……就在作者百般为难时,孩子的一句“爸,对不起,又给你添麻烦了”又使作者热泪盈眶。

不用过多的言语,父亲对儿子的呵护,儿子对父亲的体谅,哪需要用许多许多的文字去表现呢?

日子明朗,万物可爱,梁晓声的这本散文集名为《人间悲喜》,其实“喜”是多过于“悲”的。很多时候,文章表面似乎是在诉说“悲”的故事,其实在故事的背后都蕴含着“喜”的感悟,读这本书能让人感叹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可贵,让我们学会珍惜生命,学会拥抱生活。

—END—

《人间悲喜》读后感(三):人生有四季,人间有悲喜

人的一生中,注定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时光要独自走过和前行,无论经历高光时刻,还是处于低谷,总希望有人懂得,陪我们一起笑,一起哭。

你得承认,无论多么睿智、充满智慧的人,难免有感到困惑迷茫的时刻,那时,如果有人给我们一点点指引,即便是稍加点拨,于我们也是极大的安慰与帮助。

当代作家梁晓声,有一本散文集,专门写给那些在人生路上的彷徨者和迷茫者,这更像是生命和人生中的一份珍贵礼物。

在这散文集里,那个曾经浅吟低唱的日子,那些在生活中出现过的人们,还有许多数不清的感悟,打开了读者的记忆闸门,也在启迪着读者的心智。

这本散文集,就是《人间悲喜》。

在第一章的《瘦老头》中,“我”听一位“环保”专家朋友讲述他与榨菜的渊源。

这个朋友在很小的时候,和村里的其他孩子一样,小学辍学不想再读书。偶遇了一个癌症晚期的瘦老头,彼此达成协议——瘦老头每天教他们文化课,用榨菜奖励学习用功的孩子。

在瘦老头的教育和潜移默化影响下,孩子们不但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转变了认为读书无用的观点,而且继续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最终每个人都完成了身份的转变,并且都小有成绩。

朋友愿意称这个瘦老头是他们的恩师,如果没有恩师,这些人也不会有后来命运的转折。

可是,身患癌症的恩师最后没有等来他们的看望,便孤独地离世了。

从此以后,他们与榨菜的缘分就这样结下了,他们认为,只要有榨菜,他们与恩师的联结就不会被隔断,榨菜是他们对恩施的一种无言的缅怀。

我们日常生活中、饭桌上,再普通不过的榨菜,却藏着这样感人的故事和童年回忆。

这不仅仅是寻常的榨菜,更不仅仅是一段回忆,更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人有时候更应该明白,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道理”。而这些,是那位有责任感的恩师,教给曾经那些淘气的孩子们,以及听到这个故事的你我的道理和人生启迪。

除了陌生人之间的师生情,散文集中还有值得被记录的母子情、兄弟情和父子情,那些总是常常被忽略的、平凡中的伟大,微小中的感动,从梁晓声的笔下倾泻而出,仿佛他娓娓道来的不是他的故事,而是我们自己的。

我们从中看到了我们的父亲、母亲,看到了我们的兄弟姐妹,也看到了我们的孩子,甚至看到了那些与我们产生联系的陌生人。

梁晓声在慢生活中,细品人生,边走边悟。

他说,“仅仅为了生存而被自己根本不愿做的事情牢牢粘住一生的人越来越少;每一个人只要努力做好自己必须做的事情,只要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不脱离实际,终有机会满足一下或间接满足一下自己的‘愿意’,”他还说,“人活着就得做事情。”

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在整日做着自己必须做的事,我们的生命被那些必须、杂七杂八的事情填满,以至于渐渐忘了自己愿意做的、特别向往的事是什么。

很多人身上背负了太多的东西,那些沉重的十字架终日压在他们的肩上,当终于有一天,他们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真正愿意做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却没有机会了。

从人与金钱的关系,到人们受到“金钱文化”的污染与影响,再到对文明的不同认识……梁晓声为我们揭开了我们不曾留意过的人生真相。

聊情感,也谈读书,在《人间悲喜》中,见天地,见众生,也见自己。

人生有四季,人间有悲喜。我们喜欢清风和明月,也爱孤独和自由,有时奔跑,有时停留,心怀浪漫宇宙,欢喜生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