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雪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雪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雪国》是一本由[日]川端康成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00元,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雪国》读后感(一):品味日本传统美学韵味中的虚无主题

《雪国》作为川端康成唯美主义的一大代表作,雪的纯粹、璀璨、洁净,直至最后衬托出虚无和徒劳。书中岛村、驹子、叶子和雪国之间的微妙联系,在白雪皑皑的天地之间,似乎“雪”又成了故事中的主角。川端康成关于日式传统物哀式美学以及融入了西方文学技巧的结合。驹子对岛村的感情热烈而真挚,但相比之下岛村对于驹子的感情却聊胜于无,岛村只是更愿意想享受这种短暂的美好,面对单纯的叶子时,也显得难以释怀。 叶子在大火中的死亡和驹子失去亲人的苦痛与悲伤,都显得十分徒劳,也不经意间用绝美的意境衬托了川端康成对死亡的思考。《雪国》中关于“美”的刻画也十分深刻,川端康成描绘的虚无之美令人怦然心动,又令人读罢之后,尽显生命的哀伤和虚无。 川端康成的虚无又与西方的虚无有很大的差别,而是具有非常浓厚的东方色彩的虚无思想,这种虚无的感觉常常与美结合在一起,比如叶子的形象。叶子体现了虚幻美,叶子在岛村的眼里仿佛是来自与自己很遥远的世界和孤独,叶子的美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虚无感。哪怕是叶子最后的死亡,在岛村的眼里并不是作为终点的死亡,而是将内在的生命力换成了另外一种形式,而这种形式也打破了生与死的界限。 但是岛村的思想也不能反映出这也是川端康成的思想,川端康成很少在小说中对岛村这种颓废和消极的人生态度进行批评,更多的是通过淳朴乐观的驹子和善良坚韧的叶子进行不同程度的形象塑造。这也让川端康成呈现了不同于东京和东京人的雪国的美,还有雪国的人情之美。 整部小说也被渲染着虚无的思想,连情绪基调也是虚无的,岛村把一切都看作是徒劳无益,岛村对于雪国的人和风景,都浸润着淡淡的哀伤。川端康成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学的物哀和余情美,当把悲情和美结合起来就会营造出一种悲中有美,美中有悲的独特境界。

《雪国》读后感(二):虚幻里的“真实”

“穿过国境长长的隧道,就是雪国。”

但凡知道川端康成的人,大抵不会对《雪国》这个开篇陌生,甚至还对它念念不忘。这可能就是川端康成文字的魅力,一个看似很简单的句子,一下就将人带入了故事之中,也将人带入了雪国。

虽然雪国是小说中虚拟的国度,但从川端康成的文字里,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它的真实。

《雪国》是川端康成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之一,是他的唯美主义代表作,也是近代日本文学的绝唱,抒情文学的巅峰。

这部作品的美有两处:其一,是作者塑造出来的虚无世界雪国的美,一个满是雪的世界,雪的国度,恐怕大多数人很难有抵抗力;其二,故事中所体现的极致的物哀之美,一种不被世俗接受的感情,一种无法摆脱的悲凉结局。

故事主人公岛村是一名舞蹈艺术研究家,他有妻子有儿女,因为意外得到遗产,便不需要为生活奔波,也变得无所事事,偶尔研究一下资料,评论西洋舞蹈。这样的他,偶然来到雪国的温泉旅馆,邂逅了艺妓驹子,被她深深吸引。

在他第二次到雪国的火车上遇见了叶子,并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少女。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三个人之间,驹子与叶子的不同在于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诗意的。这看似美好的感情,却是悲凉的,川端似乎也在借着这个故事表达人们在拥有爱人之后,内心还是向往所谓的理想女性。这就如岛村一样,爱上了驹子后,还是爱上了叶子。当然,故事的结局很是悲惨,雪国发生了一场大火,驹子和岛村目睹叶子在大火之中失去了生命。

这样的情感故事,不为世俗所接受,但川端康成以他唯美的文字为我们展现出一种虚幻的美。故事的结尾,似乎也在寓意了人们情感的最终归宿,所谓的理想与虚幻的美好,最终会被现实所打败,它们终将消失。

《雪国》着实很美,却让人不忍心再读一遍,因为它太过真实,仿佛川端康成看透了许多人的心思。很多人没有将心中的想法付诸实践,并不代表他们就没有那个心思。同时,川端康成还戳破了人们的幻想,现实与理想之间总会有差距,而人,终究回归现实。

《雪国》读后感(三):小议《雪国》开篇部分的各译本差异

今年是川端康成作品的公版年,大量出版社开始出版其作品,而译本也不尽相同,这对于读者而言当然是一件幸事,可以比较和选择。但是,到底什么是好的译本呢?

本小文的起因是在豆瓣小组中看到了有豆友分享了《雪国》三种中文译本和日文原文的开篇部分,让各位网友能够比较选择。在读完之后,再去回看开篇部分的三种译本,个人觉得还是首推陈德文译本,理由在于:对于《雪国》而言,个人觉得翻译的“信”是首先应当保证的,而这更需要给人一种画面感。

《雪国》开篇部分,不同的译本在两处有明显的区别:

其一,姑娘(即后文的叶子)开窗的动作是如何翻译的?陈德文译本是“落下……玻璃窗”,竺祖慈译本是“打开了……玻璃窗”,戴焕、孙容成译本与竺译本一样。乍看之下,似乎后两者的译本读起来更加顺畅且符合中文表达,而陈译本的动词“落下”则让人疑惑。但是,去看日文原文,川端康成用的是「ガラス窓を落した」。这样看来,的确陈译本才能称得上“信”。有人会说,那落下不就是开窗吗?但是“落下”有一个开窗的方向,能够让人在脑海中浮现出老式火车放下玻璃窗而打开窗户的即视感,视觉效果更好。但是,「落した」是否只能翻译成“落下”,仍可以再斟酌,例如”放下”“降下”等词或许也是可选用法。

其二,姑娘呼唤站长的那一句表达是如何翻译的?陈译本是“站长——!站长——!”,竺译本是“站长!站长!”,戴孙译本是“站长先生!站长先生!”那么,日文原文是什么呢?是「駅長さあん、駅長さあん。」。第一个问题是要不要将「さん」或「さあん」翻译成“先生”,个人觉得并不必要,这个表达里有“礼貌”的成分,但是“敬意”并不至于很高,所以,是否后缀“先生”其实问题不大。其实此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あ」翻译出来,后两者似乎觉得,将其翻译成大声即可,也就是翻译成了感叹号;而陈译本更佳,因为,「さあん」相对于「さん」最关键的区别是长音,因此,中文加了破折号拉长声音是非常合适的翻译形式。并且这样用破折号拉长声音的翻译,更让人能够在脑海中浮现出国境上大雪中的车站上远远地呼唤的画面感。

综合来看,就《雪国》开篇部分而言,陈译本更准确,更具有画面感。

《雪国》读后感(四):镜子中的《雪国》

“穿过国境长长的隧道,就是雪国。夜的底色变白了。火车停在信号所旁边”这句《雪国》的开篇名句,每次做火车经过隧道的时候就会想起这句话,大概期待些什么吧。

那个时候有幻想,岛村为叶子的美丽容颜震撼,在车上幻想叶子的情形,执意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设定她。镜子流淌着暮景。

曾经岛村对驹子何尝不是呢?那一目而下的清洁,岛村甚至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双眼看了太多山里的初夏,才有如此联想。他发现了美。

驹子是如何想的呢?山里女子的想法是一个人虽然喜欢你,但当面不肯说破,这种人才叫人时刻想着他,永远不忘记。

女子盯着岛村。但这时,他的全身忽然被寂静征服了,是一种彷佛可以从中倾听到积雪崩裂的寂静,竟是从女子身上产生的。“徒劳”跃然而出。

女子、女人、她,很长一间,我们不知道她是谁?后来岛村才从别的人口中知道,她艺名是驹子。

岛村眼中,驹子是徒劳的,叶子是徒劳的。他又何尝不是呢?

开始相遇有多少美好的遐想,最后的结局就有多少的痛苦,银河奔泻而下,大抵也不足以形容吧。

每个人眼中的雪国是不同,过些年纪再看也会不同。岛村的虚幻痛苦折磨自己,似乎我也有过。川端康城先生说,“岛村不是我,甚至不能把他看作一个真实存在的男人。他也许只是映射驹子的一面镜子。”而我呢?往事如烟,对不起的那些岁月,对不起的那些人。放下镜子,放下书。

本册还有一篇《花的圆舞曲》,总的小开本不大,读起来很方便,但是却放不下那种空灵,所有的幻象,或许只能在自己心中找寻吧。

文库版最后选了三岛由纪夫所写的诺贝尔文学奖推荐函,“人类本源性的孤独与爱的刹那闪烁中窥见的不朽之美相互辉映,恰似电光一闪。”还有诺奖组委会的欢迎词,以及译后记,可以全面了解川端康成作品。

《雪国》读后感(五):《雪国》是川端康成对虚无主义的理解

读完《雪国》,就知道诺贝尔文学奖会给这部作品了,这部作品实在是太对西方人的思想了,既一脉相承,又有东方视角,这种作品确实难得,说明日本的“脱亚入欧”让日本的文化既得到了释放,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种写法还是很值得去理解与学习的。

《雪国》讲的东西,在西方叫做虚无主义、在我们这叫做“虚妄”、在日本叫做“物哀”,虽然说法不一样,都共同的指出了一点:生命的无意义。好像我们很多东方人领悟出生命的无意义如同书中的岛村一样,是因为死亡的困扰,便是我们俗称的大限将至。因为死亡的存在,倒逼东方人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如同岛村看到了叶子的死,反而感受倒了生命得以自由、人生得以延续,好像东亚三国这方面是意识相同的。

小说的设定比较巧妙,用驹子言生、用叶子言死,看的时候就在想川端康成是否是刻意为之,让马驹的驹来隐喻生命的顽强的挣扎,用落叶的叶来隐喻生命的无奈落幕。而两人成了一组非常明显的映照,火烈与轻柔、务实与虚妄,这种不是简单的一体两面的,而是生动变化着的,就好像有人看驹子是火、叶子是雪,但也有人看驹子是雪、叶子是火。读者所接收到的其中深情,各有不同。

阅读过程中,发现岛村可能是川端康成留给读者的一个视角,将读者完全的骗入他所勾画的雪国中,而驹子与叶子是表现生命两个方向的演员。后来看资料,发现《雪国》这部小说是川端康成断断续续、反复敲打而成,看来,川端康成确实将这部小说当作了自己一次对生命思考的冒险,而表现的形式如同一部不断修改且日趋完美的话剧。

好的作品就是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与诱惑作者进行一些艰难的生命思考,而《雪国》这部小说居然将两者都做的非常优秀,而且引发的生命思考又不是常见的西方哲思式的,而是东方禅意浓郁式的,我相信西方人看到这样的文字与思想,肯定会大为惊叹。由此可见,吸引西方人去学习日本文化的因素不仅是那些外在的古都、和服、餐饮、民风,也有内在的积蓄的前进的思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