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磨铁经典第3辑:套中人》的读后感大全

《磨铁经典第3辑:套中人》是一本由320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磨铁经典第3辑:套中人》读后感(一):最爱《六号病房》

医生和病人两种观点的碰撞,在外面的所谓朋友同事都是只耽于生活享乐,而不会进行阅读思考。因此医生遇见一个有思想深度的“病人”,是欣喜的,哪怕观点不同(医生是宿命论者,而病人不以妥协对应苦难)。但他频繁去见病人的行为,在旁人眼里是怪异的,旁人听到他们讨论中的只字片语,也定性为医生“病了”,于是医生“被精神病”了。其实从头到尾,医生都在坚持自己的“蔑视苦难论”(除了唯一一次怒怼朋友和同事,但事后也开始自责),当他亲身经历过苦难,再做不到平静对待,想冲出去杀了看守,杀了同事再自杀(像病人说的用尖叫和眼泪回应痛苦,用愤怒回应卑鄙,用厌恶来回应龌龊),但是身体却经不住这样强烈的感情,于是他中风而亡。可能契诃夫就是想唤醒大众,不要再妥协于苦难,而应该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回应这些加诸于身的苦难吧。

《磨铁经典第3辑:套中人》读后感(二):年少不懂契科夫 读懂已是套中人

9宝贝儿:女主一生将精神寄托到几个男人身上,这个男人走了,就寻找下一个,到了暮年居然将精神寄托到自己男人老婆的孩子身上!那句话怎么说?“每个人都应该有精神寄托,精神寄托可以是任何,但唯独不应该是人,更不应该是男人”。 10带小狗的女人:男女主是爱情吗?我不知道,给人感觉“得不到就是最好的”。 11洛希尔德的小提琴:其实是雅科夫的小提琴,因为他死了,把小提琴送给了洛希尔德。至于他为什么死,我觉得他一辈子什么都想抓住,却什么也抓不住,老婆子死了,没有孩子,他活着不知道什么最重要,到最后连自己最心爱的小提琴都得送人,真是节俭窝囊一辈子! 12吻:一个到了该结婚年纪的士兵,对于爱情的幻想。 13未婚妻:热爱学习、热爱自由的即将结婚的女孩,在当上别人未婚妻时,对往后婚姻的恐惧。在没结婚时候逃离未婚夫,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14六号病房:在当时那么恶劣的环境下,镇子上只有一个精神病医院,只有一个主治大夫,要看镇子上所有人的病,大夫感到绝望,于是开始瞎看病。而精神病房里,有个“病人”,并不觉得自己是病人的病人,想离开病房。都是热爱生活的人被迫“留”到当下,做着自己不想要做的事。

《磨铁经典第3辑:套中人》读后感(三):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就读契诃夫

有人说“年少不懂契诃夫,读懂已是套中人”,对契诃夫的理解以前只停留在课文的层面,如今再读却有了共情的感觉,时间让人从听故事的人变成了故事里的人。

这本书收录了《套中人》《万卡》《带小狗的女人》等15篇短篇小说,无一不映射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情绪。在这些故事里无论是忧伤的车夫、可怜的童工万卡、荒废人生的提琴手,还是缺爱的女人…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隐痛和挣扎,对幸福的渴望而不可及……契诃夫以悲悯之心书写了时代背景下的芸芸众生,对小人物的苦难充满了同情。

同时他厌恶混沌、利己、没有意义的生活,所以他把美好的另一面寄托在故事中,让人在困厄中也看到希望的存在———是《未婚妻》追求自我的准新娘,是《醋栗》呼告理想和信念的兽医,是《带阁楼的房子》生存和自由两种思想的碰撞…

契诃夫的文字没有说教,只是平静的讲述生活本身,让人自己去思考和选择,每一篇都值得一读再读,我格外喜欢这两篇:

《醋栗》中弟弟为了获取狭隘的幸福,成为了冷漠和自私的人,就像文中所说:“我们不知道生活幕布后藏着什么可怕的事情,表面安宁太平,只有那无声的数据发出抗议”,当下是一个教人如何成为精致利己者的时代,但我们不能拒绝去成为一个有温度和同理心的人,不能对他人遭受的苦难和不公无动于衷。

还有《洛希尔德的小提琴》,当我对生活感到麻木和疲惫时,我突然读懂了契诃夫笔下“那消声匿迹、满是损失的生活”是什么意思,我忍不住和主人公一起流泪,我不想和他一样等快过完这一生才知道错过了什么,我不想成为一个麻木的对生活缺少感知力的人。

世界大而复杂,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看世界,总会看到不同的另一面。很庆幸能以重逢的方式再读经典,并获得一种反思的力量。

非常喜欢内封的文字,也是《六号病房》里的一段话:“这儿需要学校,需要报道公允的地方报纸、剧院、公众朗读会,需要知识力量的凝聚,社会须形成自我意识和忧患意识。”虽然时代和背景已变化,但契诃夫笔下的故事仍在发生着,有一天我们都会读懂契诃夫,也真正读懂生活。

《磨铁经典第3辑:套中人》读后感(四):“不,再也不能这么生活了!”

“人只是一只芦苇,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只会思想的芦苇”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套中人》

磨铁

有一种越来越明显的感触,所有的优秀文学都来自于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难的阶级。唯有最深邃的苦仿佛才酿出这华美的篇章。

契诃夫的《套中人》,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甚至一种社会的表象。

沙皇俄国最后的岁月,是作者和小说共同存在的时代。极权主义和阶级压迫相辅相成,再加上科技发展带来的军事统治,整个底层社会生活在一种窒息的氛围中。

而这种氛围同样是黎明前最后也是最深沉的黑暗。在《套中人》创作后十年左右,沙皇俄国爆发了革命,建立了苏联。

文学和人物代表的含义超脱个人引发群体共鸣和时代共鸣,是契诃夫笔下的经典-套中人。

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

“呵,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

可恨之人也有可悲之处,别里科夫是被压迫最严重的典型代表,思想已被完全占据,装进了专制的“套子”里。这种形象,和鲁迅先生描写的麻木,在一个封闭屋子里一群叫不醒的人,有着深刻的相似。

但即使别里科夫这样的人,也尝试了去突破,去抗争,瓦连卡的出现,如同深渊里的一束光,哪怕带着原始的欲望意味,却同样代表了人性的自由和抗争。

小说由两个打猎人的对话展开,却是作者在借他人的口,讲述和控诉这个时代的刀。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可怜的别里科夫和时代的套中人,他们没有自由,没有爱情,最后也没了生命。

最后的最后,契诃夫借伊万内奇的口说出了自己最强烈的祈望

“不,再也不能这么生活了!”

《磨铁经典第3辑:套中人》读后感(五):一个清醒的迷惘的人——契诃夫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契诃夫是我最喜欢的作家,相比于托尔斯泰喜欢用格言式地警句从一个高的视角揭示人们的生活困境,在契诃夫的笔下我能看到一个在思考的人,他的彷徨,挣扎与困惑都在短篇小说中的人物上得以体现。他不常站在一个旁观的角度去批判人,每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一部分,或崇高或卑鄙。他用做手术般精细的刀法把自己的某一面切割出来,嫁接到同一个小说的好几个角色中。这些角色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的都能看到作者自己的影子,透过他们的矛盾争执就能看到契诃夫自己的挣扎

关于爱情中他说

当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和窃贼相遇时他说

关于苦难和智识给人带来的影响,关于怎么的生活才是好的,契诃夫总是喜欢给出一大串疑问句。他的文字能把我们抽离出习以为常的生活,去洞察那些我们早已熟悉的事物,他不给我们答案而是带着我们去思考,也许这些命题本身就没有一个完备的解答。

契诃夫曾无限憧憬未来

但我觉得,现在的生活的确比那个时代的俄国好上很多,但是像他这样清醒博爱的人,只要世界上还有苦难,还有愚昧无知痛苦挣扎的人,契诃夫是永远也没有休息的那天的,他还是会一直一直写下去,旧的困惑消除新的困惑又来

提醒一点,契诃夫前后期的小说风格截然不同,简直不像是同一个人写的,前期的典型代表《小公务员之死》也就是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上的,说实话不是很亮眼,比不上《套中人》的十分之一

还有我最喜欢的《套中人》《六号病房》《吻》都没谈到,在这里我只是聊聊契诃夫最特别的地方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关于更具体的讨论得等到很久以后再填上,现在完全不知道何从下手(因为很多东西我也没想明白

套中人

9.7

[俄罗斯] 安东·契诃夫 / 2022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