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套中人读后感锦集

套中人读后感锦集

《套中人》是一本由契诃夫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7.8,页数:4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套中人》读后感(一):套中人读后

读完契科夫的《套中人》,手指指引目光划过最后一行,我还是不舍得看完它,我的目光迟钝了,手指也随之变得缓慢,仿佛整个世界都停在那一刻。 末尾,契科夫也许有过不止一次想画下句号,但是他内心的东西不停地让他写下去,再写下去。布尔金的故事讲完,荒诞的别里科夫的人生戛然而止,荒谬的世界还在继续着别里科夫的故事,布尔金的淡漠也为这故事更添意味。契科夫又借伊凡之口拷问着人们,要求抱着书籍的读者思考。最后的最后,5俄里的小路和无际的森林慢慢黯然,那一夜,伊凡无眠,也许契科夫曾经有过更多个如此无眠的夜晚,他在思考着。 一切都慢下来了,一本好书,仿若一位良人,抚你燥热,使你温柔。

《套中人》读后感(二):契诃夫和现代

我猜,在八十年代全民懵懵懂懂文艺着的中国,远没有在今天的中国读契诃夫,更能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强大契合力,虽然在八十年代中国人读经典译著似乎更多。

契诃夫是属于现代社会的,那个社会,出现了日益壮大,却其实心无所依的中产阶层,或说是布尔乔亚。他塑造了这个社会的许多典型。十九世纪的文学大师似乎都有塑造典型的能力。

中学课本的《套中人》记得是缩略版的,略去了叙述者与聆听者的角色,这使得我们中学以为的契诃夫停留在一个讽刺小说家的认知上,他远不止这一层面,故事套故事的写法使其有更深广的意义,在绝望的同时,有种面向所有人的深刻同情。两个城里人的乡村夜话还一直延续到《醋栗》和《关于爱情》两篇中。

在早期作品里,最喜欢《迟开的花朵》,因为开得迟了,越发悲剧,但作者好温柔。《六号病房》、《文学教师》、《带阁楼的房子》、《关于爱情》、《姚内奇》⋯这些小说里的人物也许有一点点能够飞起来的奢望,到头来却连抬头看一眼星星的资格都没有,一头栽倒在泥泞尘土里。可能只有最后那篇的逃跑新娘(《新娘》)才看到了更广大的天地吧。

《不安分的女人》、《姚内奇》等等小说里都能看到包法利夫人。两百年来,我们都最不缺乏这样的人物了。

《套中人》读后感(三):谁不是“套中人”?

我一直觉得读书的时候学过这篇《套中人》,可再次读起却发现其实一点也不熟悉,也就怀疑起来,到底是学过没有?百度了一下,竟然真的学过,在高二的语文课本里,真有。其实,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还是有很多经典的,我想我没记住一是当时不能真正体会到文章的意义,二是作为年轻人对不能选择的学习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抵抗所造成的吧。

这本短篇里面,印象最深刻的有《牡蛎》《六号病房》《挂在脖子上的安娜》《醋栗》。总体来说,整本短篇里面,作者都贯穿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到底该怎样生活?”书中的少数的人不断的从世俗的生活中真正的清醒过来,有的人却只是自以为清醒过来,而大多数人只是深深迷醉其间。作者焦急的期望大家清醒过来,他在《套中人》中喊“我们住在城里,又闷气又拥挤;我们写一些无用的文章、玩纸牌——这岂不是套子吗?我们在懒汉、受打官司的人和愚昧的浪荡女人中度过一生,自己说也听别人说各种废话——这岂不也是套子吗?”,在《醋栗》中他直接说 “我问你们,为什么要等待?出于什么考虑?人们对我说,什么事都不是一下子能办到的,生活中各种思想都要逐渐地实现,水到渠成才行。可是这话是谁说的呢?有什么证据能证明这话是对的呢?你们引证事物的自然规律,引证各种现象的法则,可是,我,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站在一条沟壕面前,本来也许可以从上面跳过去,或者在上面架桥过去,却偏要等它自己合拢或让淤泥填满才过去,在这里是否也有规律和法则呢?再说一遍,为什么要等待?要等到人没有力量生活时才算完吗?然而,人却需要生活,渴望生活啊!”。

其实,我们都是“套中人”,我们都愚蠢、懒惰和易于满足,我们因为害怕失去而紧紧抓住现在拥有的,我们有的时候也谈论理想和艺术可那也只是谈论而已,我们安慰自己说我们没得选择。

《套中人》读后感(四):皆是套中人

读契诃夫的过程有一种很畅快的感觉,因为他极精准的讽刺。读的时候,经常有一种“啊,我认识这个人”的想法,或者某些地方让我觉得,这就是在写我自己。他对人性弱点的抨击,对官场中人的奴性的刻画有时让人很想拍手称快。这一本里,我最喜欢《六号病房》和《醋栗》两篇。这两篇都包含了他对社会体制和现状的反思。

六号病房

一个对他人的生活漠然的医生,有一天发现自己医院里的一位精神病人是个有趣的交谈对象。于是开始每天和这位病人谈天,并深受其启发,开始觉醒。可其他人却因为他每天与精神病人聊天而觉得他也得了病,最终人们把他也送进了那间关精神病人的六号病房。

我特别喜欢契诃夫的点在于他的讽刺中饱含着对人深沉的同情。他同情那些受苦的底层人,那些被剥削,却无力改变自己现状的人。他写道“至于我是医生,你是精神病人,这里既没有道德也没有合理性可言,只不过是毫无缘由的凑巧罢了。”正因为这种随机性和偶然性,人才应该对那些弱势群体抱有同情,因为每个人都可能会陷入困境。每个人都可能杀人,坐牢,或被关进疯人院。这个故事里最讽刺的是那些整天无所事事,庸俗的官员们依然在自己的官位上悠哉,而他们中唯一那个有良知的人却被送入精神病院。在一个不合理的体制下,那个想要觉醒的人最终会被这种体制所消灭。

“一般健康的人是感觉不到健康的,而他们却感到了,理解了。健康就是自由,那么,除了被解放的农奴,谁还能享受到这种领略自由的快乐呢?”契诃夫是医生出身,他的确很了解一个生病的人的想法。

醋栗

一个人喜欢田园生活,于是心心念念想要拥有一个种植着醋栗树的大庄园。他几乎是不择手段的存钱,最终拥有了梦想的生活。但他住进庄园后的生活给人的却是一种绝望感。因为他整个人被庸俗乏味腐蚀了,他像是一只寄生虫一样存在着,剥削着农奴。我想契诃夫在这一篇小说里想要抨击的是一种利己的享乐主义。他希望反思生活真正的意义,以及更公平合理的社会体系。它令我思考我所想要追逐的生活的目标是不是本质上也同样是虚妄的呢。

迟开的花朵

昔日他是农奴的孩子,现在变成了医生,也变得如那些曾压迫他的人一样趾高气扬。让我不禁想,可能有时候富贵权势地位,都像是一种疾病,人一旦拥有了就很难不受其反噬?尤其当一个人被压迫久了,一旦翻身就更容易反过来去压迫别人。这个故事很独特的地方是,一旦那个人的信仰从金钱变成了爱情,他整个人都变得仿佛纯真了。可能爱让人能体会别人的痛苦了?爱使人共情并愿意为人去付出。

突然想起了爱丽丝·门罗,都说她是当代的契诃夫。的确,他们都是短篇小说作家,但两位又各有特色。门罗以细节见长,故事常常余味悠长。契诃夫着重讽刺,描写往往能一针见血。门罗是自省的,向内剖析,而契诃夫是警世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