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英帝国三部曲III》读后感摘抄

《大英帝国三部曲III》读后感摘抄

《大英帝国三部曲III》是一本由[英] 简·莫里斯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0元,页数:4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英帝国三部曲III》读后感(一):太阳升起又落下,大英帝国的消逝

一、作者简介 简·莫里斯是一位英国作家、历史学家和旅行家。他出生于1920年,亲眼见证了半个多世纪的全球风云变幻:从人类首次登顶珠峰,到艾希曼审判、柏林墙倒塌,以及香港回归…… 而就她自己的生命历程来说,故事就更为精彩了。牛津毕业,参加过二战,变性手术帮莫里斯完成了从“他”到“她”的转变。 二、内容概况 《永别了,军号》是大英帝国三部曲的第三部,主要讲述了大英帝国在二战后的衰落和消亡。 作者回望了1897年之后大英帝国由盛转衰的过程。自负的帝国在南非卷入布尔战争的泥潭,“黑暗一周”打破了英国军队的神话。一战的绞肉机吞噬了数不清的年轻人,加里波利的惨败让帝国的庞大武力开始失去威势。之后是艰苦奋战的二战,经历了败退和反击,这一波世界灾难动摇了传统势力的控制,各地区的民族主义汹涌高涨,帝国主义这种压迫的形态难以为继,帝国是时候撤退了。 三、本书特色 独特的视角:落幕的环节是1965年的丘吉尔葬礼 ,现场军号嘹亮。强人时代的消逝,对怀念帝国的人是难以言喻的感受。永别了,军号,作者眼中的帝国随着时代的变迁无可挽回的落幕了,年轻一代已经是漠不关心了,他们还会记得最后的军号声吗? 生动的描绘:简·莫里斯的文笔非常生动,不仅仅讲述了大英帝国的历史,更深入地探讨了人性、权力、战争、文化等多个方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经历了那些历史事件。被英国公众视为神一般的人物戈登,他曾经以中级军官的身份参与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有他的身影,他也曾参与对太平军的作战,最后我们看到的是他在苏丹,被马赫迪的追随者杀死。 如果你喜欢历史、人性和文化方面的作品,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大英帝国三部曲III》读后感(二):大英帝国终章

一位大英帝国臣民对大英帝国的回忆,个人色彩很明显,能感觉到作者的情绪在文字中,或高涨或低落,对于大英帝国的回忆和部分方面自豪之情还是很明显的。 本书是大英帝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讲述的英国历史是1897年到1965年丘吉尔的葬礼。

我觉得这本书不会符合多数人的胃口,因为太情绪化了,而且还是作为一本社科类型的书,社科类型的书当然要讲究一个客观,但是反而我觉得这算是本书的一个小优点,他的作者是以一位曾经经历过大英帝国辉煌的人,而他写的作品带些情绪其实还是比较正常的,任何书的书写都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只是或多或少罢了。

说是社科类型,但是却不同于我之前看所看的任何一本社科书,因为本书的文学性略高,比如说各种各样的环境描写。本书的叙述方式有点像作者拍了一张照片,然后慢慢的作者再将照片中的人物、环境等等讲述一遍。可惜美中不足的是书上并没有配上与描写相应的照片,如果配上了那么这本书的阅读性就会提高不少。虽然没有配上相应的照片型描写图片,但是在书中还是有与书中历史事件相关的十多张曾经的照片。

本书的叙述方式并不是如我想到的那样面面俱到,我以为的内容会偏向讲一些比较重要的战役或者之类的的,而本书的主要内容偏向于描述各个大英殖民地和其总督的变化,比如说印度的几个总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了什么样的事,印度脱离英国时又发生了什么事等等,每个总督和殖民地基本上都有介绍到。而印度能够脱离英国的最大影响因素之一就是甘地,能看到书中对于甘地的描写是极其多的,作者肯定了甘地在印度自治起到的作用,但由于最终分配方案的不完善,使得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仇恨加剧,最终引发了屠杀,这一问题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也就是现在的克什米尔。

其实看到这个部分的内容还挺诧异的,尤其是大英帝国时期国内的许多人都希望曾经的殖民地能够独立,这可能算是一点文明的体现。没想到还有些殖民地根本就不想脱离大英,希望继续维持现有的模式,可能是觉得习惯了没不要进行改变。

整体阅读时间9h,整体阅读体验还可以,就是人名记不住。

《大英帝国三部曲III》读后感(三):盛极而衰,历史发展的必然

盛极而衰,往往是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曾经的大英帝国亦是如此。

旅行作家简·莫里斯在《大英帝国三部曲Ⅲ:永别了,军号》以流畅又极具文学性的笔墨写下了从维多利亚女王登基至丘吉尔去世的这一段历史,这是大英帝国逐渐从强盛走向衰落的历史,也是大英帝国在两次世界大战过程中,逐渐瓦解的历史。

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作品不同的是,简·莫里斯在本书中刻画了很多历史人物,还试图还原多场战争,这不仅使得这本书更具可读性,还能让人更清晰的认知这段历史。

189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纪念日被当成帝国的节日来庆祝,只因为当时的英国是他们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占地地球四分之一,人口也接近四分之一,而当时的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虽然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安静又稳定,但英国人期待成为世界的主宰,并且大英帝国的子民最大的特点是爱效力。不过,后来的布尔战争本来就有很多反对的声音。这场战争无疑让英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也是大英帝国由盛转衰的起点。即使如此,英国大众还是忠于帝国事业及英式行事方式,几乎没有人怀疑一个民族强行统治另一个民族是否有原则上的错误。

1914年,英国第一次参与了一场全面战争,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因多种原因,使得英国的经济与地位遭受重创,比如加利波利战役中,汉密尔顿将军虽然最勇敢、经验也最丰富,但是他缺乏另一种品质,那就是愤怒。他对战役更多的采取的是建议而不是决定,虽然他与士兵感同身受,但这对于战役来说却是致命的,这也是为何他会输的彻彻底底。

一战永远改变了英国,它没有条件复苏新帝国主义,二战虽然收回了一些被占的土地,但大英帝国与过去却再也不同了。相比于其他盟国,英国日渐虚弱,当二战结束时,英国已经是同盟中地位较低的,这也意味着英国失去了它的世界霸主地位。随后,大英帝国逐渐分裂为多个国家,甚至“绝不能放弃的”塞浦路斯都离开了帝国,往日的帝国强盛时期,一去不复返。

在这本《永别了,军号》中,简·莫里斯这样写道:“帝国的终结并不出人意料。一旦达到了狂欢而壮丽的顶点,一旦热情散去,帝国就变成了凄惨的存在。它的美在于其坚定和冲劲,或许也在于其傲慢。在衰落的年月中,帝国失去了统率一切的庄严,变得只会展示徒劳无益的善意。”

这是十分精辟的总结,而这句话也只有在读完这本书才能真切感受。战争开始时英国人的确充满了冲劲,也有着坚不可摧的忠心,然而这一切都在战争的消磨中逐渐消失殆尽,最终结局显而易见。

作为《大英帝国三部曲》终结篇,这本书带领我们见证了大英帝国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而读完这本书,我们又会明白大英帝国为何会走向衰亡。想要了解英国历史,这本书可以读一读。

《大英帝国三部曲III》读后感(四):帝国:骇人的美

人们距离杀戮、侵害、掠夺越远,就越容易把它们带来的财富和权势歌颂成天命、道德和意志。颂歌自然要反过来支持更多的暴力与迫害。这样的循环并非完全独立,它仍然依赖技术、物资、军事力量的长期支持,而财富和权势并不总能踏踏实实地再生产出这些东西。一旦循环被打断,帝国的优越感好似凌空高蹈、含饴涉险。布尔战争并不足以让大英帝国坠入悬崖,充其量算是一缕微风吹乱了钢丝行者的眼罩。

关于帝国怎样成立的探索,我们在《大英帝国三部曲Ⅱ:帝国盛世》里已经讨论过了。在本书中,英国化已经被扭转为印度化:“自英国人来到印度,已经过了200年,他们早已适应了印度对色彩和炫耀的喜好,这种喜好部分是为了让土著惊诧,部分是为了强化自己。在一个王公无数的国度,他们有意利用君主的神秘性作为统治的工具;他们充分利用这一概念,乃至在一些老练的印度人眼中,他们已经显得滑稽,但是这一举措对易受影响的大众似乎有效。”倒不如说,自亚历山大帝国以来的本土化管理策略,历经20个世纪仍不失为一条锦囊妙计。英国与印度的关系正在于它们本可以毫无关系,也本就毫无关系,所有的不过是帝国凝结的锁链:“这就是帝国!在这里,幻象盖过了现实,夸张的戏剧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帝国武力必须时刻被看到,否则它们就只是一些吞噬资金的无底洞,却无法带来收益。相反,以保卫和守护为责任的军队无需反复吸引目光,在被需要时才悄然现身。没有帝国能够永远地、反复地镇压反抗,为了统治而建立的体系必需宣示一种整体性。大英帝国的成功与失败,恰在于英国性的自相矛盾:为了维持英国性,必须确保殖民地的大多数人不具备英国性。经济利益的持续联接维系着一个全球帝国,奠定了帝国基础的英国性却致力于解散它,并被各个地区的人们改造为他们自己的民族性。

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是文笔舒畅。在一阵阵关于帝国“高尚”“宏伟”“联合”与“道德”“情感”“精神”的令人不齿的写实描述之后,埃及军总司令基钦纳手里的一封密函,就把“为戈登报仇”的道德宣言顺滑地转换为帝国瓜分非洲的真实样貌——“命令要求他立即继续向河流上游推进,预先阻止法国人吞并上尼罗河”。行动最终的成功既是“已复仇”的意思,但更要紧的是帝国汹涌强劲的军事和国家权力已经完全笼罩住了将源头囊括在内的整条尼罗河。

第二,作者能够扬长避短。一部帝国史避不开战争,但简·莫里斯可以避开战略、战役和战场描写,把重心放在战争的要求者、获利者、承担者与被伤害者身上。帝国的“奥秘不在于体制,而在于人”。因此,经济计算、政治声誉、思想观念、大众意见、权利责任、生活方式、歌舞宴饮都因其内含于人的思想、欲求和判断而被引入,被表达为高贵、庄严和善意。印度总督寇松勋爵和南非高级专员米尔纳勋爵的往事、达达尼尔和加里波利战役的荣誉、温布利的帝国博览会,表现出帝国主义思潮在人们心中激起了多少梦想和欲求,却终究落败于帝国那已经实现了的不可能性。人在帝国中的存在,构成了全书的中心。

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则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危险的美学特质。如作者所说:“经济、战略、世界政治皆对帝国的扩张有所贡献,然而对荣光的喜好在背后支持它们,这种喜好随着时间过去又退化成对声望或者自尊的饥渴。”帝国提供了有利可图的冒险机会,伴随着暴富、名声、权威、支配和某种进步幻想,那些糅杂了毁灭与创造的行动驱使人们踏入帝国的世界,带上光辉的梦想走进坟墓。相较帝国的美,莫里斯的作品演练了另一种美:在消逝已久的生命中,一些长久的品质和气味仍在风中飘转。我们既不是要肯定它们,也不去否定,我们只是匆匆一瞥的过客,且把过去遗留的债务暂时寄存在那里。

《大英帝国三部曲III》读后感(五):大英殖民帝国的衰败

关于英国的历史已经有非常多的历史学家和学者研究记录过,读者可以在《大英帝国三部曲III:永别了,军号》看到逝去的大英帝国,书里记录的更多的是作者对历史事件、殖民地的描述和感受,所以个人色彩比较浓厚。 《大英帝国三部曲III:永别了,军号》的时间是从189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六十周年纪念日开始,到丘吉尔的葬礼结束,英国学者简·莫里斯(1926-2020)记录的维多利亚帝国兴衰的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每一部都是值得一啃的“硬骨头”,在历史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的大英帝国是许多历史学家苦心研究的领域,但这个系列并不枯燥,作者也直言这不是对帝国最后时光的客观记录。 作者讲述了大英帝国由盛转衰的过程,第二次布尔战争是自负的帝国历史上的又一场灾难,维多利亚女王也仿佛意识到属于她的时代将要终结,在战争中途逝世。各种各样的战役让人们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绝望和痛苦,帝国事业的创建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战之后,大英帝国便开始丧失自身在军事和道义上的优势,二战之后,殖民地总督也开始让位,帝国留下了英联邦这个古怪的形态,还留下许多或好或坏的历史遗产。随着世界大战的结束和殖民地的独立,大英帝国也褪去昔日的荣光,逐渐瓦解。 作者写这一系列的书花费了十年的时间,也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英国公民在帝国解体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对维多利亚帝国时心里的景象的个人回顾。可能很多对历史事实感兴趣的朋友们对这本书不太感冒,但作者还是表达了自己所认为的情感色彩,有很多地方对于历史场景的讲述和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也有自己创作的成分存在。 每个人都有对帝国这个概念的了解,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阅读一下“大英帝国”这系列的图书,非常好读,帝国故事中不仅有宏伟和胜利,也有厮杀和血腥 ,简·莫里斯让读者看到大英帝国昔日的荣光,还有那些如今看来依旧生动的历史场景,也有助于读者生成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