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好死不如赖活着》经典影评1000字

《好死不如赖活着》是一部由陈为军执导,马深义 / 雷梅 / 马宁宁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死不如赖活着》影评(一):粗粝的真实 触碰不到的未来

世界上没有治不好的病,但贫穷却否决了一切的出口,甚至没有给这个家庭一点喘息的气口。一家五口的逼仄生活,除了大女儿全是艾滋携带者。似乎举目无光的日子里,一步步都在走着下坡路。可是谁又不是终其一生,等着一个生命的终点。谁也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摘一个人的生活。家徒四壁,每天的生活只剩下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活着?怎么活下去?经济条件在进步,人的欲求也在不断滚雪球式扩张着,思想和物质一旦陷入失衡,简单的生活也变得复杂起来。

片子追踪报道这一家人的生活,又极强的介入了他们的生活中。生死之间,便是一个纪录片的戏剧性。想起了今天上午老师因为疫情的无奈读的那页书“气喘病不会让我们称为焦点,死亡才会。”由于导演的介入和参与,所以纪录片的伦理问题也凸显了出来。

在自己尚有经济条件,挽回悲观局面的前提下,是否要去直面雷妹的死亡。究竟纪录片影像的真实更重要还是人本更重要?大女儿才二年级,霜降到除夕的小半年时间,导演反复去问妈妈是什么病?弟弟妹妹会传染你吗?对于一个小孩子是否太过于残忍?自己一步步去引导小女孩去说出心中预设的答案,默默达到纪录片的预期目标,是否是一种打着人文关怀的欺骗?

但是选角的独特性,关注视点的独特性确实让这个村庄变得注目,也让问题暴露在了水面。或许这一家人也并不是牺牲品。

拍摄纪录片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要么选择典型人物,要么放在极端条件。”确实对今年的纪录片创作有启发。过于平淡的关注,只会让观众失去兴趣。只有将身心沉入生活,才能找到更好的视角吧。

《好死不如赖活着》影评(二):写给自己看的摘要笔记

反映社会边缘人物生活现实的纪录片 凄凉的家庭悲剧

感染艾滋病的马深义一家凄凉的生活场景。按照时间顺序 选取了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节气) 展现这个家庭半年间的悲欢离合。

选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片段简单分析一下吧①中秋 迎来玉米丰收 这个家庭也沉浸在满地金黄的喜悦当中 背景音乐选择的是少有的欢乐、愉悦的配乐 近景镜头拍摄小儿子坐在玉米堆里误吃蒜瓣 神情里充满着少儿童真 短暂来临的幸福反而更显悲凉 ②冬至 雷妹去世100天 导演拍摄马深义离去的背影 形单影只 配乐是《张产儿》悲凉的唱词 马深义自己坐在分钱 配乐也是心声的一种体现 无线凄凉③春节 电视机的伴音是“福福如东海长流水...”极致对比 痛感强烈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给我印象深刻的镜头:①雷妹无力地瘫在小车上 神情麻木 脸上落下好几只蚂蚁也无动于衷 ②小儿子坐在排泄物里面 手里还拿着馒头在吃 几次回头都没有人注意到他

景别的切换上还是拿捏的很好的 比如:请神的固定远景镜头 展现少儿童真单纯面庞的近景、特写镜头

我自己还有个疑问:怎么克服拍摄过程中的问题?(预防感染?)仔细想想觉得还是有方法克服 只是太过冒险

自己写影评的话 我应该会从: 1.艺术特色:①影像/视觉呈现:景别② 音乐音响:声画合一+声画对立 配乐起到了很好的增强表现力的效果 2.叙事方式:选取代表性的时间点 简洁不繁琐 3.主体意旨:反映的社会现实 反思

感觉能把纪录片拍得这么痛真的很不容易 还没看完就迫不及待搜了一下这个家庭的现状

《好死不如赖活着》影评(三):向崇高的灵魂致敬——观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有感

怀着恐惧的心理去观看《好死不如赖活着》,收获的是感动与震撼。

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开端是一个背景介绍,很遗憾,纯英文表达。一个中国导演拍出来的纪录片过多地使用英文,原因为何?

纪录片的开头场景是哭声、黑屏,然后进入一道门,走进马深义的家庭。门里面是因病魔相侵而嚎啕大哭的悲声和死神相逼的黑色。这是该纪录片少有的表现艾滋疼痛的镜头,放在了初始位置。纪录片末尾是马深义给妻子上坟,由悲怆的豫调相伴。首尾呼应,生与死的呼应,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人间悲剧。其余的多数镜头表现平实,这令我们能够眼眶含泪,面带微笑。

纪录片重在客观记录,记录一个艾滋家庭,过多地收集眼泪,会成为煽情的琼瑶剧。而简单平实地记录,反而能还原其真实与现实。带给观众的不是脸上的泪痕,而是灵魂的震撼,人文关怀的情感复苏。这是纪录片的独特魅力,陈为军导演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尺度。

该纪录片的拍摄历经盛夏、深秋、严冬,一直到春节。纪录片中用节气来强调时间的流逝,生活的继续。夏至、大暑、立秋、中秋、霜降、立冬、冬至、春节,这每一个日子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经历的。我们的,马深义家的。这是一个无形的对比,隐形的强调。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明年的霜降,马深义家少了一个人,没有几个明年,这个家就会只剩下一个人。

对于剩下的那个人,是幸运还是不幸?家里的影像会永远伴随她,父母的音容笑貌,弟弟、妹妹间的点点滴滴,还有艾滋疼痛。用节气来标明生活的前行,来留住生活的痕迹,让人记得深切。但对于那个剩下的人而言,太过残忍。

纪录片中,技巧的运用,构思的创作,从来都是一个锦上添花的装饰品。故事中的主人公才是主体,才是本质,才是我们心与眼所关注的,才是导演所要呈现的。

雷妹,那个饱受艾滋病魔摧残的中年妇女,疼的时候,她会歇斯底里地嚎哭。哭完后她给灶君烧香时说:“灶君爷罚我。”这让我想起了项羽的“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项羽至死也没醒悟错之所在。雷妹呢?她有没有控诉过血液交易的中间商、医院、需要血液的人……

非洲的少女为了生存牺牲了健康。她们得了病,还有几年活头,如果不去做,就会饿死。悲剧之痛,是社会之痛,人心之痛。商人,无利不为,有利必图。这部纪录片最不该错过的观众就是血液买卖商,让他们抱着别人的血钱做噩梦去吧!

镜头里的雷妹没有想过这些,她想的更多的是孩子们,她可怜的孩子们。唯有我这个局外人,恨得牙痒痒。不对,谁也不是这个社会的局外人。雷妹回忆起昔日的红火岁月,满脸喜悦,这个女人曾经很幸福。她病情加重之时,当母亲与弟弟相继离开时,她的意识不知道有还是没有。不过,她看起来已经不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了。

马深义,艾滋病患者,三个孩子的父亲。见证妻子的死亡,而无能为力,能做的只有恐惧地颤抖。在这个艾滋家庭里,他,无力的男人,承担了所有的疼痛。执着地撑着孩子们头上的那片天,照顾着病重的妻子。

他有着中国式父母的期望与骄傲。望子成龙,他对孩子的成绩很重视。闲谈时,掩不住对孩子所取得成绩的骄傲与自豪。儿子的到来,令他兴奋不已,即使他也陪不了他多久。妻子去世后,他没有垮掉,依然继续着生活。来年春节,他给孩子们置办了新衣,把家里装扮一番,有了春节的气息。给孩子们包饺子吃,一个温暖祥和的春节是他们这个家庭珍贵的幸福时刻。

马占槽,这个小家伙,从出生起,就携带艾滋病毒,一直腹泻,可他还是不服输地吃。他带给家里的温暖与欢笑很多,大姐姐喂她吃饭,二姐姐陪他玩耍,他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至关重要。

九岁的马宁宁,在学校努力学习,回家给家人做饭,照看小弟弟,做家务活。她那么小,我却得仰视她。她是这个家里唯一健康的,她是生的希望,父亲、母亲、妹妹、弟弟的寄托。

马深义一家人很平凡,但都拥有着崇高的灵魂。向崇高的灵魂致敬,让自己的灵魂变得纯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