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科技史笔记:无形力场》的读后感大全

《科技史笔记:无形力场》是一本由张皓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技史笔记:无形力场》读后感(一):全书简评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电力起源的故事,着重梳理了人类与电和磁这对“老朋友”相识相知的发展历程。从科技进步的角度来看,电的历史更像是一场从科学到技术的超大型研究成果转化的过程,是一次学以致用的征程。书中生动有趣地叙述了人类是如何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发现电和磁的丰富内涵,并从它们手中接过力量的过程。通过重新审视电磁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演进,这本书成为一部相当出色的科普读物,引领读者重新体验了这一领域的精彩历史。

《科技史笔记:无形力场》读后感(二):追问乃思之虔诚

本书讲的是电与磁的科技史,不过是200多页的一本书,却又务实而有趣地讲了人们对电磁几百年的不懈探索。

从富兰克林“盗取天火“起,到罗马斯,利赫曼以身涉险,人们逐渐对电磁拥有了初步认识,对天火禁忌的惧怕也逐渐消失。而接下来的时代,天才不断涌现而出,科学的发展一日千里。奥斯特、安培、法拉第、麦克斯韦……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发现,使得对电磁的探索之路上逐渐点亮了灯光。在探索了电磁原理之后,接下来的是依据电磁现象进行的电灯电动车等各种发明。几百年,科学家们引领着时代的潮流,从零到一,建起了电与磁的高塔。

正如作者所说,在教科书中,知识往往以结论的形式给出,这种方式富有效率,却难以引起共鸣,以至于我们对“革命“”伟大“等字眼视而不见。我们用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所学习到的知识,是科学家们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断的钻研与改错得来的。走在前人开辟的大道上,我们收获着知识,却无从知道他们开辟道路时的艰辛。读这本书,让我对科研道路的不易有了更直观且深入的了解。谨以此书,向先贤致敬。

“踏上科技史求索心路历程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追问。”追问乃思之虔诚。让我们潜心阅读此书,深入旧时的故事,不断发现,不断感悟,理解他们发现的伟大意义吧。

《科技史笔记:无形力场》读后感(三):一本笔记,告诉你电磁学发展的前世今生

当你看到家里的电磁炉本身不发热,但只靠接触就可以让锅子自动产热的时候,你是否也会感到惊奇呢?当我们使用家里的电器的时候,你是否也会好奇电力是怎么产生的呢?

电磁炉的原理就是让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让磁场通过金属锅让金属中产生涡流,从而让金属内部产热,加热食物。而电力主要是靠火力、水力、核能等其他能量,通过发电机转化而来。

而这些神奇发明的开端,都记录在这本《科技史笔记:无形力场》中,所有的一切,都要从一根小小的导线说起。

1820年,大名鼎鼎的安培教授,就是那个名字被作为电流单位的科学家,收到了一封“群发”邮件,那是一篇只有4页的论文,作者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

他在论文中介绍了一个由一组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磁针组成的简单实验。当电流通过导线的时候,在其下方的小磁针转动了一下。这就是这个实验的全部内容,却开启了一个宏大的领域——电磁学。

安培完善了奥斯特的实验,并将自己的电磁理论整合为“电动力学”。也正是因此,安培这个半路出家的中年数学家被誉为“电学的牛顿”。

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将电力转换为动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根据安培的理论,电动机已经觉有雏形。虽然人们已经可以将电力转换为磁力,但是在另一方面,从磁力转化为电力的研究却足足阻拦了西方科学家十年。直到一个人的出现。

1831年,40岁的法拉第正式回到了电磁学的主战场,在过去的十年中,法拉第设计了许多实验来证明磁场生电的可能性。最终在11月24日这一天,法拉第在英国皇家学会宣读了自己的论文,证明了自己已发明出第一台发电机的事实。

在法拉第的研究中,他发现磁生电的的关键在于“变化”。为了将自己的理论,他将自己的发现具像化,提出“场”、“磁感线”等概念,并用铁屑的实验证实了“磁场”的存在,惊为天人。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电磁学有了从0到1的过程,在这段时间里,有无数的科学家为此付出了心血,推动着科学的边界一步步向前。

《科技史笔记:无形力场》将电磁学科学家的努力都一点一点记录了下来,从奥斯特到安培,从法拉第到麦克斯韦,无论名气如何,他们都在科学进步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期待《科技史笔记》的下一部。

《科技史笔记:无形力场》读后感(四):电与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电与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在现代社会下,你能想象没有电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吗?如果没有电,你认为你还能生活下去吗?如果没有电,你会失业吗?

现如今,电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们几乎都没有追溯过电的来源:电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电从无到有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历史进程?

电在自然界中也是存在的,就比如说雷电。但雷电的电却没办法被我们很好应用。我们工业、生活用电,那才真正的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如果说蒸汽动力开启了现代社会的序幕,电力就是加速了向现代社会的大步迈进。电力前承工业革命,后启信息革命,从通信、动力与照明等多个领域开启了我们的现代生活,完全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

这本《科技史笔记:无形力场》是继《科技史笔记:蒸汽动力》之后又一力作。讲述了无形力场,也就是电与磁这对老朋友的前世今生,人们如何从自然界汲取灵感,又如何让电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发展壮大,再到应用到世界的各个领域。这本书依然延用了上一本的制作,全彩印刷,内容丰富,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带我们了解了电与磁的整个历史,再配合上精美的插图以及折页让我们对改变整个世界的伟大发明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说,这本《科技史笔记:无形力场》让那些我们曾经在中学物理、化学上单纯只是背记知识点的枯燥内容以一种故事的形式包装,很容易让人消化与理解。

我们中学、大学学习物理以及电路的课程,都是以直接给出结论的方式来学习的,我们从没有像作者一样关注相关人物、相关细节与相关过程。关注电的起源,关注电的发明以及应用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以历史脉络为兴趣点学习,这是我们所缺失的。

如果当初学习电学知识有这本书作参考,我相信我学习的热情肯定会大增。因为电与磁的研究过程当中,可以看到很多璀璨的明星,就比如研究雷电的富兰克林、发明伏打电池的伏打,发明摩尔斯电码的摩尔斯,还有发明大王爱迪生,以及那些为电与磁理论做出贡献的,如安培、奥斯特、法拉第、开尔文、麦克斯韦等等。电与磁各种奇闻异事,让我读得津津有味。看到随着电与磁的从无到有一步步的进展,一步步的靠近现代社会,总是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正因为有这些科学家、工程师的共同努力,才造就了现如今这个多彩丰富的电力世界。

我想,最初富兰克林在雷雨天放风筝,开启了对电的研究发明,他肯定想象不到几百年后会是这样一个现代世界。我想说,任何一个可能被人认为是异想天开的想法,我们很难保证这不会成为开启未来广阔前景的一把钥匙。

从蒸汽动力到电与磁组成的无形力场,世界进程不会停息,仍然会向下个阶段大步迈进,那又将是一片更广阔的天空。我们期待作者的下一部《科技史笔记:原子之能》早日问世。

《科技史笔记:无形力场》读后感(五):如果我们的世界没有了电…

2022年年初突发的俄乌之战立刻让全世界认识到了能源和电力的重要性,没有能源就没有电力,虽然能源并非是电力的唯一来源,但就现阶段而言,能源依然是发电的主要途径。

电力,是区别于现代社会和过去封建社会的最为显著的特点。可以说电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最为璀璨和标志性事件之一,电力的出现,似乎一下子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完全改变了。

在工业革命之前,整个世界均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时代,世界上主要国家相差不大。直到工业革命发生以后,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国家因此迅速崛起,并且拉大了发展差距。

工业革命最主要的现象就是改良蒸汽机的出现,是蒸汽动力将世界代入了工业时代,再配合电力的应用,人类社会近百年来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国内著名理工学者张皓为了追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从蒸汽动力的发展开始,以人类文明背后的发展逻辑为导向,完成了这部《科技史笔记 无形力场》,叙述人类历史上,继火之后,电这种巅峰一切的伟大的力量的进化史。

电的应用涵盖各行各业,往大了说是国家命脉的存亡因素,往小了说是千万家户的生活之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排名上,很多国家都把一个城市是否停电、停电时常、供电是否稳定作为发展潜力或者发展竞争力的必要指标。

不愧是理工男的逻辑,书中满满的干货,详细的文字,精美的配图,以历史史实为基础,以时间顺序为导航,将电、磁以及各种相关的发展历程一一道来,并且结合当时当代的具体详情,将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科学家以及他们的研究经历,还有当时发生的种种具有代表性的大事记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电灯、电话、电报的初始应用,以及后面电视、冰箱、电脑的普及,所有这一切现在看来简单的一切,在过去经历了多少的失败和磨难。我们得以知道伏打、安培、法拉第、麦克斯韦、莫尔斯、爱迪生等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的工作,另外,著名的风筝实验是由美国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主导的,将雷电这种自然界中最神秘的力量引入了世人的眼前。

试想,如果没有电的应用,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不出意外,我们的世界依然处于农耕文明,我们的生活将与现在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书中那些详细的配图和图纸可以看出作者在写书的时候真的用了心,并且列出了大量的电磁方程式,以及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一些历史上真实宝贵的照片和草图,以及根据历史笔记形成的现代图例都很好的契合了文字介绍的精髓,只不过书中的内容还是有些过于专业,略显枯燥。

本书依然延续系列的特点,书籍采用全彩印刷,很多图画看上去非常的有质感,满满的漫画风可以很好的帮助理解。

期待作者的下一部作品《科技史笔记:原子之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