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类之前的野兽》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类之前的野兽》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类之前的野兽》是一本由【英】艾尔莎·潘奇罗利(Elsa Panciroli)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2.00元,页数:2023-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之前的野兽》读后感(一):哺乳动物进化始于恐龙的灭绝吗?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中,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大量毁灭,于是开始了哺乳动物进化的历史进程。真的是这样吗?英国古生物学家艾尔莎·潘奇罗利的这本《人类之前的野兽》告诉我们一切没那么简单,本书推翻了之前的一些看法,对哺乳动物的起源和进化进行了一次详细的祛魅。

得益于全新的技术手段,以及新发现的化石,灭绝生物的科学研究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原来在恐龙占据地球食物链的顶端之前,哺乳动物就已经遍布世界了,并且一直不断进化。

进而,作者颠覆了哺乳动物进化的传统学说,反驳了恐龙中心论的观点,提出了新颖却有坚实依据的结论。正如作者幽默地表达道,如果你认为这一切都始于非鸟类恐龙的灭绝,那么我请求你重新考虑一下。如果你认为,在恐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哺乳动物只不过是在恐龙脚下跑来跑去的受惊的猎物,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你总是跟别人讲哺乳动物起源于爬行动物的故事,那我请你不要再这样做了。

除了对古生物学知识的讲解,作者还引入了科学家的故事,除了熟知的林奈、达尔文、赫胥黎等,还要其他陌生的名字,如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爱德华·德林克·柯普等,讲述了他们野外工作和认真研究的场景。

总之,本书语言诙谐幽默,风格生动活泼,尽管有专业术语,但并不枯燥乏味,而是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是一部十分优秀的人文科普佳作。

《人类之前的野兽》读后感(二):演化之路就像非线性的“编舞”——人类的祖先曾与谁共舞?

史前时代的人类,不是可怜又猥琐的小老鼠一般在巨大的恐龙们脚下求生存的哺乳动物吗?哺乳动物不是爬行类演化来的?有袋类和单孔目并不比其他哺乳动物低等?吃苦耐劳、带着铲子勇敢走在荒野上的科学研究者,成了古生物学中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现实中的团队与好莱坞展示的情形有何区别?

作者在序言中首先点出了几个常见的误区,并在后文中指出,这些印象只是一个“更长、更复杂故事的快照”。理解一个时代的生态,不能单单刻画占据统治地位的顶级捕食者。今天的普通读者,并不一定比十八、十九世纪的科学家更了解问题的真相。而且正如作者(在不那么显眼、语调也更诙谐俏皮的脚注)中所说,“每条规则都会有令人讨厌的意外,这就是为什么生物科学总是比其最初看起来的要复杂得多。”

作者和她的同事们一起出发,开启古生物考察之旅: 从苏格兰,到美洲、俄罗斯、南非的卡鲁,再到中国;在计算机时代,考古分析技术也由CT切片进展到数字分割。在她富于想象力而别开生面的叙述中,这段旅程变成了像《侏罗纪世界》一样的沉浸式探索。

行文虽然轻松,有时候也很凝重。古生物学了解生物演化之余,不免为人类的未来担忧。比如,“在某种程度上,石炭纪不仅标志着人类的起源,同时也可能是人类最终毁灭的源头。”以及,现代人在地球这个绿色的大“生物”上留下的足迹,未来人又会如何看待?“研究进化的尸体的古生物学家们对生命的脆弱既麻木又敏感。我们生活在物种灭绝的间隙,在行星心跳的间隙。”她不断反思现代人对环境的恶劣影响: “现在正在发生着新的大灭绝,而且是由一种目光特别短浅的猿类引起的。”

中国能成为人类世的代表吗?

同样,她反思了古生物学史上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和结构主义,指斥考古学历史上那种大男子主义的掠夺,以及从欧洲中心的视角讲述的“厌女”的历史,强调了玛丽•安宁、艾丽斯•伍德沃德、卡罗尔•霍普金斯,以及世界级的组织学专家钦萨姆-图兰、波兰的索菲娅•凯兰等女性科学家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她敏锐地察觉到某些词语已经被滥用,比如“成功”,尽管这并非一个严格的生物学定义。庞大未必就是好的,这又让人想起经济学上的名著《小的就是美的》。

除作者轻松而随意的注释(比如她称墨西哥钝口螈“很可爱”)之外,译注的详细程度超乎寻常,几乎每页都有一至多条。无论是对于非古生物学专业的外行,还是对书中提到的地名和博物馆等机构不太熟悉的读者,都无疑提供了丰富而便捷的补充知识。编辑大概也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容忍了如此多译注的存在——通常来说,频频打断阅读跳转去读译注,并不是太愉快的体验 (似乎曾经有刻薄的评论者称之为“便秘”的感觉),从这些一丝不苟的逐一注解中,可以想见译者是如何精工细作,慢条斯理地细抠每一个不够明白、熟悉的人名、地名和术语,几乎可以让人从头温习一遍生物学知识了。

“老练”的译者大概不会再做如此费心费力却不一定讨读者喜欢的工作了。然而这种稚嫩的热情,不应该是一个译者本该有的吗?如果换一个古生物专业的译者,也许根本不会考虑普通大众读者在阅读中遇到的背景障碍,更何况,当今的职业科学家们,也未必愿意接手这样一部笔调轻松、穿插着科学史和考古学家生活纪实,其毫不避讳地揭露其学科面临的问题与不确定性的“科学散文”式著作。

《人类之前的野兽》读后感(三):为哺乳动物及所有的生命唱支歌

我喜欢看BBC的纪录片。一次看《哺乳类全传》,随着爱登堡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关于哺乳动物的故事扑面而来。从寒冷的极地到炎热的沙漠,从深邃的海洋到茂密的森林,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哺乳动物们的身影,看着让人感动。

譬如在非洲的草原上,有着无数的哺乳动物,狮子、猎豹、斑马、长颈鹿……每一个物种都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技巧。最为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非洲象,作为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虽然体形庞大,但面临着非法猎杀、气候变化、栖息地丧失,它们的生存变得越来越艰难。

看到这些生命、自然和人类的故事,重新审视自己与动物的关系,重新认识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生命,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最近英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艾尔莎·潘奇罗利的新书《人类之前的野兽:哺乳动物起源和进化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回答了这一问题,还探讨了哺乳动物在地球历史上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在书中专列一章,介绍了我国的发现与研究成果。

她十分赞许中国同行的工作,因为这本书也是一本展现科学家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的读物。

如果我们回到2亿年前,那时地球上的生命主要由爬行动物所统治。在恐龙时代,一个名为哺乳动物的微小群体开始在阴影中悄悄演化。这些最早的哺乳动物可能看起来像小鼠,生活在地下,以避免恐龙的捕食。尽管体型微小,但它们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理特征,如产生乳汁哺育幼崽的能力,这为它们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优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哺乳动物开始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有些变成了肉食性动物,如狮子和猎豹,它们的速度和敏捷性使它们成为顶级捕食者。有些则变成了草食性动物,如大象和牛,它们依靠坚韧的牙齿和消化系统来消化植物纤维。甚至还有一些哺乳动物适应了水生生活,如海豚和鲸鱼,它们的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适应水下世界。

哺乳动物的进化还伴随着对环境的深刻适应。例如,在寒冷的极地环境中,北极熊和企鹅演化出了厚重的毛皮和脂肪储备来抵御严寒。而在炎热的沙漠中,骆驼则发展出了储存水分的能力和防止热量散失的特殊生理机制。这些适应性特征使得哺乳动物能够在各种极端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然而,哺乳动物的起源和进化并非一帆风顺。在地球历史上的多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中,哺乳动物都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起源出于偶然中的必然,进化是一种自然规律。

《人类之前的野兽:哺乳动物起源和进化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是一本值得一读的科普读物,至少让我们对生命存有敬畏之感。

人类之前的野兽

评价人数不足

【英】艾尔莎·潘奇罗利(Elsa Panciroli) / 2023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书名:人类之前的野兽

作者: 【英】艾尔莎·潘奇罗利(Elsa Panciroli)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品方: 鼓楼新悦

副标题: 哺乳动物起源和进化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译者: 郎振坡 / 余婷钰 审校

出版年: 2023-10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