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另一种审判 : 关于卡夫卡》的读后感大全

《另一种审判 : 关于卡夫卡》的读后感大全

《另一种审判 : 关于卡夫卡》是一本由[英] 埃利亚斯·卡内蒂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80,页数:3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另一种审判 : 关于卡夫卡》读后感(一):P36页——p37页——P38页

只需连续阅读卡夫卡的两个句子就够了,就会觉得自己比他看自己更渺小。他自我弱化的的热情会会传递给读者。

不会再有一个人这样单纯,因为这样单纯的人怎么可能活到今天。

九年或 十年前卡夫卡去世了。

每到我想到死亡,最令我难受的一点是,我不得不和卡夫卡分开。

在卡夫卡面前,每个作家都是微不足道的。我好奇的是,他又会在谁面前感到微不足到。

成就了卡夫卡的主要原因在于他没有意图,他成为作家不是出于动物的意志,而是出于假定的虚弱。

啊,把那些疯子都留在他身边吧!我自己也属于那些疯子!

所以我过去一直这么说,我任何时候可以读任何词句的仅有的两个作家:司汤达和卡夫卡。

太快则无情,而卡夫卡是慢的。

《另一种审判 : 关于卡夫卡》读后感(二):在自我审判中,摆脱影响焦虑

缘,妙不可言。 1930年冬,正在创作小说的埃里亚斯•卡内蒂,在维也纳一家书店内di一次读到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和《饥饿艺术家》。从此开始了他与卡夫卡一生的羁绊之缘。 1946年—1994年,卡内蒂一直致力于研究卡夫卡,《关于卡夫卡的另一种审判》由此诞生。 在这部作品中,卡内蒂将自己的童年记忆与卡夫卡的童年记忆进行比较。在即将成为父亲之前思考能否同卡夫卡一样,为了能写作避开婚姻。 他认为自己和妻子赫拉之间“重要的di一阶段”刚好发生在卡夫卡和菲利斯初次见面整整50年之后,是一件奇妙的事情。甚至被卡夫卡写给菲利斯的信感染,有了模仿的冲动。 卡内蒂试图通过一些共同的东西寻求建立与卡夫卡的关联。然而: 卡内蒂眼中的卡夫卡: 消瘦的,沉默寡言,有忧郁症特征,奉行素食主义,禁欲主义,无法结婚。偏爱犹太人,学的是福楼拜。为人没有一丝浮夸。 卡内蒂眼中的自己: 肥胖的、健康的,纵欲、假装谦恭,更喜欢西班牙人,学的是司汤达。 这部作品,与其说在审判卡夫卡,不如说是卡内蒂在进行自我审判,而这种自我审判一直在矛盾中进行着。 难道除了关于卡夫卡的文章我再也写不出别的作品了吗了?我自己的位置在哪里?我该如何宣誓自己的作者身份?他呐喊着。 既然我这么了解卡夫卡,那我能摆脱他的影响吗?我现在能否像从未读过他一样进行创作。他扪心自问。 卡内蒂对自己的审判,用美国文学研究者哈罗德•布鲁姆的一个表述来形容即“影响的焦虑”。就是当一个作家成为自己尊崇的榜样的继任者时,出现的矛盾冲突。 他要成为继任者,以便在文学史上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在继承的同时,他又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于是,他会在对榜样的排斥与认同之间摇摆不定。 值得庆幸的是,对卡夫卡近乎偶像般崇拜的爱,并没有使卡内蒂成为卡夫卡的模仿者。他zui终摆脱了这种焦虑。

《另一种审判 : 关于卡夫卡》读后感(三):他的审判是对谁的审判?听诺贝尔文学家分析卡夫卡的世界

众所周知,卡夫卡生前叮嘱朋友布罗德,在他死后将所有手稿毁掉,不要发表。

至今我们仍不知道,这是他真正意图还是反话?

毕竟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个反复无常,难以掌控自己的人。

从他几次订婚又悔婚就可以看出,他对于世俗生活的逃避和厌恶。

可从他与女友来往的书信中又可以观察到,他十分希望别人能够重视他的作品。

这不稀奇,在他的人生中,到处充满着矛盾与两难。

他惧怕现实世界,产生了《变形记》,并将自己的希望放在未来,产生了《城堡》,对亲朋好友疏离,无法融入之中,产生了《审判》。

他将自己无限缩小,面对着手足无措而庞大的世界,恨不能将自己藏起来,这不就是当代社恐?

现代人的心理越来越倾向于卡夫卡,越是倾向于他,对他的研究就越加深入。

卡夫卡的文学价值,他为作家们带来的启示,他浓缩出来的另一个世界,成为渺小的蚂蚁站在巨人的门前,无法融入巨人社会,将无比恐惧与慌乱描写得淋漓尽致。

他也是一位喜欢交笔友,却不能与笔友亲密接触的另类人。

这些文字特征,在他的作品中大量出现。

同时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埃利亚斯·卡内蒂就是其中一员。

由他来编撰的《另一种审判》,是文学爱好者研究卡夫卡小说中隐藏的另一面的良好素材。

埃利亚斯是犹太籍英国作家,1981年小说《迷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戏剧作品在60年代曾经引起轰动,并因其笔记和自传三部曲《获救之舌》,《耳中火炬》,《眼睛游戏》而闻名。

埃利亚斯非常喜欢卡夫卡,留下了大量拆解卡夫卡的笔记。

他收集到卡夫卡生前与亲友沟通的信件,从实际上更接近了解卡夫卡,他认为,卡夫卡的成功,就是因为书信与日记。

这两样是他隐性的创作构思,许多卡夫卡小说中匪夷所思的情节,都缘于生活中遇到事物的加工与变形。

这个认知令他欣喜,他也开始大量记日记,这些宝贵的日记提供了研究卡夫卡的方向。

此书正是埃利亚斯的日记,与他详解卡夫卡书信的汇总。

这些文字帮读者了解到卡夫卡不为人知的几次订婚曲折,以及他被告上法庭,在法庭上,没有辩解,却利用这个坎坷,创造出了《审判》。

就连《城堡》也有这些事件的影子。

卡夫卡是一个标准的柏拉图和单性恋,喜欢恋爱却不喜欢奔现。

他爱上的姑娘,存活于想象中,可以有书信来往,他要求对方把生活中的事一点一滴向他汇报,并以此作为创作灵感。

可一旦对方走出书信,走进他的世界,他便立即被恐慌所占据,无法面对。

这有点像单性恋,只喜欢谈恋爱,却不想对对方负责,也不想有肉体上的接触,更不希望在现实生活中和对方建立亲密的关系

他只接受精神上沟通,这说起来匪夷所思,可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人患有这种心理病。

卡夫卡如此时髦,一个人身上兼具当代社恐和单性恋两种特质,这使他无法对别人产生信任,无法接受现实世界中的一切,近距离社交相当于慢性自杀,这导致他的文字产生独特气质。

后来许多作家都领悟到此种写作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阴影,投射到作品中。

这样的创造方式,令读者产生距离感,强烈的朦胧浪漫和高级审美感。

比如乙一,因不善交际,隶属边缘人,便把这份感觉投射在作品里,创造出了大量治愈系的作品,如《平面犬》、《暗黑童话》等。

双比如《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等。

以此总结,著名作家都带着独特敏感的气息。

他们的作品会令读者有若隐若现的相似感,却又不知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令人忍不住去探究,这就为作品产生了良好的延续性。

读卡夫卡,读埃利亚斯,就会了解“审判的真正含义。

《另一种审判 : 关于卡夫卡》读后感(四):诺奖得主卡内蒂:向卡夫卡学一辈子

-

卡内蒂渴望进入卡夫卡的内心世界,他是他,他也是“我”,《另一种审判:关于卡夫卡》的人称词有时是难以区分的,卡内蒂并不想变成卡夫卡,他在无限趋近中希求通过卡夫卡寻找自己,审问自己。

-

1930年,25岁的卡内蒂阅读了《变形记》和《饥饿艺术家》,从此开启了他对卡夫卡持续一生的追随历程,获得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时,卡内蒂感谢了卡夫卡:“我要向他学*一辈子,这是至为必要的。”

-

《另一种审判》的核心是对卡夫卡与菲利斯·鲍尔关系的研究。

卡内蒂认为,写给菲利斯的信件是卡夫卡一生中蕞亲密而又蕞可怕的文件。卡夫卡毫不留情地展现自己,率先描绘了这个世界的图景,放弃了他在世俗社会里的生活权*力。

卡夫卡追求菲利斯并非出于爱情,他惧怕任何人的存在,不亚于他对孤独的恐惧,作为单身汉的存在也和父亲的存在一样令他恐惧。他希望她保持一定距离,他不断给她写信,渴望收到她的回复,她信中一直供养他写作的营养,其实是他盲目给予的,当他不再确定自己有权强迫她如同在两人亲密时期那样来信,写作,作为他真实的生命,开始露出败象。

-

写下这些文字之时,卡内蒂对爱情、婚姻也很迷茫。这种独白式的追问,成为《获救之舌》自传三部曲、笔记体作品《人的疆域》的主题,也是《群众与权*力》的基础。

这是我们的普遍疑问:为什么要结婚?是什么样的权*力要求我们结婚?

卡内蒂捕捉了卡夫卡作品的一项特异之处:让人变成甲虫,居住在地洞里的鼹鼠类动物,还有《饥饿艺术家》的身体耗损的过程,等。这是卡夫卡创造自己的孤独、逃脱权*力控制的方式,他不与强者做正面抗争,而是以缩小自己的方法躲避社会规则的压抑感。

-

我想到了佛系、躺平、三和青年等等社会报道。两位大作家早就预见到了现代人的生存境况,卡夫卡的绝望与卡内蒂的疑问,都是对人类命运的审判。

-

p129、p134、P298提到“直立的恐惧”。摘录一处。

必*须和动物躺在一起,才能被救赎。直立是人优越于动物的权*力,但是正是由于他那一目了然的位置,人被暴露在外,看得见,成为目标。因为这种权*力同时也是罪过,只有躺在地上,躺在动物中间,才可以看到星星,看见那使一个人免于人的权*力之恐惧的星星。

《另一种审判 : 关于卡夫卡》读后感(五):诺奖作家卡内蒂对于卡夫卡的阅读心得,助力我们更好学会阅读

全世界喜欢卡夫卡的人有很多,而卡夫卡的作品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但在这些喜欢卡夫卡的人之中,英国作家埃利亚斯·卡内蒂是当之不愧的王者。 首先,他本人就是一位天才作家,是1981年诺贝尔奖得主,在文学创作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同时他对于卡夫卡的阅读和研究深入到了骨髓之中,不断的重新阅读卡夫卡的作品,更是对于卡夫卡的生平、对于他的人生经历进行着系统性的研究,从而清晰的寻找卡夫卡之所以成为卡夫卡的原因。

那么,卡内蒂这些研究卡夫卡的文字,也就一定对于更多读者有着指导意义,能够让我们在阅读卡夫卡之时,更深入理解卡夫卡的作品,更明了他创作的意图、他所表现的思想。

这一本书《另一种审判:关于卡夫卡》就是卡内蒂所有研究和阅读卡夫卡笔记、文章的合集。这是卡内蒂在阅读和研究卡夫卡过程中的所有心得体会,用笔记、信件以及演讲的形式记录,并被整理成册,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这点点滴滴的记录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作家对于另外一位作家不断认识和了解的过程,所有的阅读和研究都慢慢融入到了卡内蒂的血液之中,也培养了卡内蒂独特的创作风格。而从这些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笔记中,也让我们感受卡内蒂收到卡夫卡影响的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故事。

这些笔记是从1946年开始,但如果我们追溯作者和卡夫卡第一次的接触和影响,其实还要早很多。在1930年,卡内蒂在书店中看到了卡夫卡的《变形计》和《饥饿艺术家》,就深受其影响,创作换出了他最具代表性的小说《迷惘》。

当然,卡内蒂对于卡夫卡研究最引你注目的文章,就是这本书题目的同名文章《另一种审判》,这就深入到了卡夫卡和菲利斯•鲍尔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之中,并对于卡夫卡的文学创作进行了批判。而这一种批判恰恰与卡夫卡的小说《审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有着相关的联系。所以作者这一篇文章就被命名为《另一种审判》,而且这种审判也不仅仅关乎卡夫卡,不仅仅关乎卡夫卡的作品,更是与作者卡内蒂自身有着深层次的关系。所以这样的一篇文章也就有了更为深邃的内核,也就有了更多需要不断挖掘的部分。

如果我们喜欢卡夫卡,而这一本关于卡夫卡研究的随笔集就是必读的书籍,它以另外一位作家深深的思考给我们更高屋建瓴格局,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卡夫卡和他的作品。如果我们喜欢的是卡内蒂本人,而这一本《另一种审判》也是他的代表作,是必须阅读的文章之一,它在文学的世界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无论如何,我们对于文学想有所了解,这一部《另一种审判》都是需要我们深入阅读的,它能把我们带进另外一种关于阅读的世界,通过一位作家对于另外一位作家的阅读心得,帮助我们完成更好的阅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