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审判》读后感100字

《审判》读后感100字

《审判》是一本由[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审判》读后感(一):我什么都没说,但我已经全部说完了!(模仿作者口吻)

充满隐喻,格局恢弘。一半以上都是刻写主角的内心戏,细腻而真实,男人的那点小心思都极其自然的露出来了。整本书简直不能再点题,全程都是围绕“审判”在展开。但是,却始终没有具体的说明“审判”的内容,主角被判的是什么罪,甚至到最后被处死的一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背了啥锅!

但这也是最妙的写法,用作者的口吻来说:我什么都没说,但是我已经全部说完了!

《审判》读后感(二):爱因斯坦有在恭维卡夫卡?

读上去十分不流畅,不知道翻译的原因还是原著就这样。

个人读这本书有强烈的舞台剧感受,每一章都是上演的一幕幕场景。19世纪末电影已经问世,也许电影并没有走进卡夫卡的世界。那么场景剧的特点:局限的场景,夸张的人物,跳跃,荒诞的情节就在不同章节里重复出现。读起来很不舒适,前面书友说的好,确实更喜欢加缪一些。

爱因斯坦这样说,是有褒义

《审判》读后感(三):审判

刚看完两遍,最后的守门人故事应该是本书的点睛,可惜的是我的理解力不到,不能读懂,打算看看文泽尔版的,希望能从阅读中体验到一种享受。

不过从这一版的译文中已经可以领略到作家的幽默和聪慧,只是不懂每个人物出现的意义,也没有阅读的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故事不吸引人,没有跌但起伏,有些怪诞晦涩,或许是时代背景的隔阂所致,总是觉得资本评价如此之高的作品和影响如此深远的作家,不应该如此,或许曲高和寡,高山仰止,是我这个浅薄之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吧。

《审判》读后感(四):人应当掌握命运,还是掌握自己

一个想去掌控自己命运进程的人,却无法掌握任何进程。所有正在进行的进程,最终都被莫名的终止。抛开作者,只谈作品。《审判》的逻辑结构很像是梦境,各种人物穿插交织,却又没有表面的逻辑连接。他突然出现又消失,他突然消失又出现。完全像是做梦,除了保证大脑的低耗供氧,所有剧本完全基于一定的实时基础,随机发生,发生的起因和结果都不可控制,但是深究的话,除了底层逻辑事实存在,其它的发展都会在预期范围外,也就是说,同样的底层逻辑,如果再发展一次,得到的会是不同结果。卡夫卡的精妙在于,在所有的不确定性发展,他选择了最优的解,每一次的发展和分裂,都朝着最奇特的方向。“所有无常者,都是比喻;伟大的女性,带领我们飞升”,我认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此。

《审判》读后感(五):《审判》

我能读懂的那部分有点无趣,打算以后有兴趣的话再读下另一个译本。 “如果有人想来改变周围事物的排列次序,他就要冒摔跟头和彻底毁灭的危险,而这个机构则可依赖本身其他部分的补偿作用而恢复平衡。” “你有时会感到吃惊,一个人在平凡的一生中,怎么可能积累起使自己能在这种职业中取得一些成绩所必需的全部知识。你有时当然会觉得面前一片漆黑——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你以为自己一无所获,你觉得只有那些命中注定能打赢的官司才能得到好的结果——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不管有没有律师的帮助,那些官司准能打赢;而那些注定要打输的官司,则不管你怎么使劲,怎么费力,怎么醉心于一些虚假的小成功,也终归要打输。这当然只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似乎什么都没把握的精神状态。你无法驳斥人家对你做出的下述指责:由于你的插手,某些案子出了岔子,如果你不干预的话,本来会进展得很顺利的。你失去自信,濒于绝望的边缘,这种时候,你只能处于这类精神状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