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左耳听风的读后感大全

左耳听风的读后感大全

《左耳听风》是一本由陈皓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3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左耳听风》读后感(一):感觉很奇妙

以前觉得陈浩老师高高在上,从我知道他这个人,别人都说是大咖大神,我只知道他在阿里,后来又创业了。我是个nobody,跟他也不可能有交集。看了这本书,知道他从小到大的很多经历,感觉这个一直膜拜的人一下子跟我平等了。原来他刚步入社会的起点也不高,甚至还不如我,技术基础也不见得比我好。最终仅靠自己的努力和学习,一步步变成现在的江湖地位。这种读偶像自传的感觉很奇妙。

好好拜读。

《左耳听风》读后感(二):谈创业和打工

创业和打工,耗子选择了创业,事实上他打工也能拿到很好的收入,大厂都在像他伸出橄榄枝,干的东西也是他专注的云原生。但是他还是喜欢创业的刺激,想干自己的事业。 我忍不住想拿雷军和他做比较,雷军作为一个天才程序员,上学的时候就能写教材,而耗子职业初期却充满波折,但是靠自己的努力弥补了这些,最终也成为了“传奇”的程序员。我怀疑是耗子书可能学历起点稍微低了点,大学没有雷军好。 雷军是打工打到了金山ceo之后才做的自己的事业,耗子叔“早熟”,早早的开始创业。 两者创业方向也不一样,一个是面对消费市场,一个是面对企业的什么技术性创业。 我本来想论证,应该先把打工干到头,再去创业比较好。 但是性格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耗子不安分的性格,决定了,他早早开始创业的路。 从商业上看雷军应该是更成功的。但是如果把时间线拉长,耗子这种做云原生基础设施的,说不定会在计算机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左耳听风》读后感(三):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今天给大家推荐和导读下耗子叔的《左耳听风-传奇程序员修炼攻略》这本书。耗子叔可以讲是影响了一代IT同仁,记得在耗子叔走的时候我专门发过一个纪念视频。在周末我收到了出版社邮寄过来的这本书,花了大半天的时间阅读完,激起我个人职业生涯和成长中的很多感悟。

这本书可以讲是作者生前大量的博客个人成长,技术文章,创业感悟的一个文集汇总。大家都知道我一般并不推荐类似文集类的书籍。但是这本书必须要强烈推荐,虽然是文集但是整本书仍然体现了三个完整的主线,这三个主线对于程序员职业发展生涯都起到至关重要的重要。

任何一个IT行业从业人员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缺一不可。昨天我直播的时候专门导读了下这本书,很多人问到类似需求,IT管理人员是否值得阅读这本书。在这里再次说明这本书不仅仅适合程序员阅读,更加适合IT项目管理,IT总监等管理人员阅读。

在很早之前我就推荐过类似温伯格的《程序员心理学》,还有类似《软件工艺》,《人件》,《人月神话》这些书。原因就是程序员是一个独立的群体,不懂得程序员心理和软件工程的特殊性,那么你很难真正的创建一个自组织的IT团队,构建一个工程师文化,更加谈不上后续的IT管理。

今天我导读这本书,我并不准备太多的转述书里面的内容,而是结合个人工作实践聊下里面的一些关键章节进一步触发的我的思考。

程序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三观?

这本书开篇讲三观,可以讲是整本书所有内容的一个精神内核。你如何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你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当前教育包括职场体系,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只有利益观,而无价值观和人生观。

利益驱动变成了我们做任何事情的一个出发点。导致一个人往往很难形成自我独立人格,人云亦云并随波逐流。对于这个问题我在前面专门整理了一小段感受如下:

哲学,科学和宗教研究的内核是独立人格。独立人格下产生了价值观,从信心上升到个人信念和信仰缺少了独立人格这个精神内核,往往一切行为要素没有依托而土崩瓦解。独立人格一定上升到信仰和价值观层面,但是不一定是宗教信仰。独立信仰散发人性的光芒,这个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个人逐渐实践证悟的。

现代教育走的是人性,利益观和科学这条路。一切为了利益服务,科学自然是功利主义的学科,科学缺少了底层哲学的支撑。导致人少了最核心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依托,也就容易产生了当代功利主义下的空心人或叫精致的利己主义人培养。我思故我在,而现代功利主义教育更多就是投喂类教育,你只需要按老师教的做,缺少了最本质的自我思考。自我思考的缺少自然导致难以形成独立人格。

价值观来源于独立人格,而独立人格来源于自我哲学思考。价值观不是简单的是非,善恶,利益观,而是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你如何更好看待你自己,看待你和这个社会的关系。没有自我哲学思考的价值观就是单纯的利益观,陷入性本恶和七宗罪是必然。有了自我哲学思考才能够真正形成独立人格。独立人格之伟大其一在于它超越人性自私和逐利的原始状态的,其二在于它不是受规则和法律约束下的被迫行为,而是一种自我精神内核驱动的自发行为。

这也是我为何建议作为一个IT人,有时间要多阅读一些历史,文化,艺术,宗教,名著等方面书籍的一个原因。只有将自己放在一个长周期的历史时间长河里面,放在一个大的空间纵深下,你才能够更好认识自我,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形成一种谦卑的心态,而不是一种盲目的狂妄自大。

对于耗子叔,我始终认为是一个三观正的前辈,这也是很多IT同仁喜欢他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纯粹的技术人,随时充满了对技术的热情,保持了对新技术的持续学习。正如在《人月神话》这本书里面谈到的,你只有对技术充满热情和兴趣,能够做到自主自发,你才可能真正做好程序员这个工作。

正如耗子叔在面对人生里面谈到了,一个技术人的人生道路,首先是要做好技术,持续钻研和打磨自己的专业能力,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其次是全力照顾好家人,最好是尽可能帮助更多的人和承担社会责任。

那么你的三观究竟是如何的?

是否在工作多年后形成了自我做事情的原则?还是说会轻易的被他人影响你自己的思想和做事情的方式。我在几年前写过一篇长期主义的文章,可以作为对我个人做事原则和个人成长的高度总结,就是:对外不迎合他人,对内不放纵自己。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你个人的价值不要简单的以世俗的衡量标准去评价,而是你如何更好的看待你自己,并能够长期坚持和实践,这才是最重要的。

再谈中年危机

对于IT行业来讲,大家谈得最多的就是35岁后的中年危机。就我个人来讲我35岁的时候刚好是我职业成长和经验快速积累的关键期。在35岁的时候承担集团大项目现场大项目经理;在40岁时候仍然承担新大项目的项目经理和总架构设计;在45岁时候还没有脱离一线项目实践,还能够持续保持学习心态输出大量的技术文章和知识分享视频。

上有老下有小,个人精力下降,学习能力下降,随时担心被公司裁员估计是很多IT人都担心的中年危机。特别是在IT行业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如此之快的情况下,人到中年你还有多少真正能够拿得出手的技术资本呢?

我个人理解中年危机的本质反而是青年时期自我的荒废,你没有在精力最旺盛的青年时期积累足够的技术资本。没有将你过往长期的工作时间转变为个人自我经验和模式,实现时间到空间的转化。回首往昔,岁月蹉跎,往往悔时已晚。

很多人说我代码写不动了就转去做IT项目经理,做技术总监等管理岗位。但是IT行业都是技术+管理,没有纯粹的管理,没有自我前期大量的技术学习和工程实践积累,没有在技术阶段就刻意加强自己的沟通和写作,学习思维各种能力的锻炼,你基本无法做好技术管理岗位。

我前段时间跟一些朋友聊天,发现很多空降的技术总监干的并不好,其核心原因就是原来积累的技术资本不足够。第一自己已经无法写核心代码,第二也无法做清晰的架构设计指导团队的开发。他们能够做的是PPT方案汇报领导,能够做的是给出一些思路和想法。但是思路和想法往往是最不值钱的,特别是自己都没有实践证悟过的想法。

做一个有竞争力的程序员

一个有竞争力的程序员的核心能力就是工作多年后快速学习新领域新技术的能力,是强大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耗子叔书里面提到的独立思考是前提,通过独立思考和长期的学习实践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自己的经验方法论。这个才是你最根本的护城河。

正如书里面谈到的五步思考法。

1. 考证信息数据的正确性 2.处理集合和其包含关系 3.处理逻辑因果关系 4.找到可信的基准线 5.开启更加深入和高维度的思考

考证数据是实事求是,因果关系是逻辑推理,基准线是不盲目造车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周期性复盘是深入思考找寻本质和通用方法论的关键。

而影响程序员自我成长的一个关键往往就是究竟有没有形成独立思考,主动思考的习惯。领导安排一个任务给你,或者告诉你怎么做去你去做那叫执行或浅思考;而你自主自发做一些事情,或者想着持续优化改进自己做的事情效率质量,那么就是迈向深度思考的关键步骤。

工作多年你发现大量做重复性工作,那么你这时候的深度思考应该是什么呢?这个值得所有人好好去思考下这个问题。普通人实现竞争力跃迁需要从认知,知识,技能,领导力四个维度去展开深入的学习和实践。

迷时师度,悟时自渡。闻-》修-》悟,大部分人都希望自证自悟,但是这个往往你花费大量的时间做了很多低附加值的事情。改变认知往往有时需要高人点拨,但是认知改变你悟到了一些东西往往又只是开始。

知而不行,不如不知,很多人就是道理知道的太多但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顿悟往往只是下一次修行和实践的开始。以终为始,持续迭代往往才能够真正不断积累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大量的实践将知识体系转变为自己的技能,转变为自己的经验模式库。

经验模式库是适合你自己的高度抽象后的方法论体系,是一种真正能够适应外在变化,以不变应万变的底层思维逻辑,或者说是一种跳出单项目,单事物构建的一种系统架构观。只有这个相对他人才是降维打击。

选择广度还是深度

书里面谈到技术人员重心要放在专业性和知识的深度上面。广度是深度的副产品,只要你持续探究知识的深度,那么自然会去拓展广度。这个在很早之前我在讲个人知识管理的时候举过一个形象的沙堆模型的例子供大家参考。

沙堆能够堆多高代表知识的深度,沙堆底面占的面积则代表知识的广度。

术业有专攻,真正能够代表核心竞争力和创造效益的是沙堆的高度即知识的深度。因此当我们要准备达到一个高度,首先要准备够一个知识的广度或者说沙堆的底面的基础。在一定的沙堆底面积下,沙堆堆积到一定高度后就很难再堆高了,这个时候必须首先要把沙堆的底面积扩大,即进一步拓展知识的广度,当广度扩大后才能够在广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朝高度发展。

有了广度后,即沙堆底面积累到一定面积后,就需要有意识地将这种广度朝深度转换,因为转换为深度才能够提高个人核心竞争力和创造效益。如果一味的追求广度将无法将价值最大化。

在学校学习阶段或未工作之前,重点是积累基础知识,铺开沙堆的底面积为广度做准备。因此学习积累的知识越多,视野越宽在工作后更容易比别人的沙堆堆得更高。在工作后,如果不再关注广度的积累,则走到一定高度就很难再向前迈进,这个时候必须回过头来拓展知识的广度。深度是目标,广度是基础,两者的关系必须要兼顾好。

程序员的修炼之道

对于程序员的修炼之道,高效学习,沟通几个章节要一起看和理解。从程序员个人成长来看应该尽可能早的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确定阶段性的目标,并基于目标展开学习和实践。

前段时间有个自媒体的粉丝私信咨询我,说自己刚毕业进了一个还不错的IT公司,希望我帮他梳理下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路径。我直接拒绝了。大家切记一个关键点。

当你刚入职进入一个行业,对该行业还没有任何大框架的了解的时候不要做自我职业规划,你该做的事情就是尽快通过工作实践对你所处的行业或工作形成一个粗粒度的理解,这个才是进行后续职业规划的基础。

但是我们很多人犯的另外一个毛病又是工作多年也不做自我职业规划,陷入了繁重的日常工作事务中。

职业规划最大的作用就是让你跳出你当前的工作,从行业和技术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自我成长。不要在工作几年后固守尘封,然后自己在当前工作岗位上已经很牛了,过早的进入到了吃自己技术老本的状态。

职业规划要落地而不是好高骛远,这里面关键就是要去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地图,并基于目标安排短周期迭代,持续的学习实践计划。这个一方面是跟当前工作相关部分,更多的是前瞻性思考和当前工作短期无关的底层技能提升部分。

书里面提到的基础程序员知识图谱,硬核技术,程序员的知识图谱都相当有借鉴和参考意义。其中给我最大的一个思考点就是底层硬核技术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当前云原生架构快速发展下,对于底层的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文件和IO,多进程和多线程,JVM模型等知识更加重要。这些底层技术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积累才能让你技术上实现一个质变。

不要沉迷在类似微服务,DevOps等各种新技术的简单应用上,而是要深入原理进行学习。对架构底层技术原理和运行机制的学习才能够让你具备独立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大家可以思考下,对于复杂技术问题,在线系统故障的诊断等,往往最终都落地到你对底层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上。

编程的本质和优质代码

编程的本质是通过计算机程序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虽然编程谈得最多的是算法+数据结构。但是里面更加重要的是编程思想,编程思想的核心又在于基于传统数学思想下的逻辑思维能力。

编程思想是基础,而编程语言是应用。

好的程序员一定能够做到的就是在梳理掌握一门编程语言后,能够快速的切入到一些新的编程语言和编程技术上面。类似你原来熟练掌握Java语言,那么应该具备快速的学习和实践Go语言的能力。

掌握一门语言并不代表你具备强大的编程能力。编程能力的核心仍然是对业务域问题的理解和抽象,对大问题的分解,分解后快速匹配合适的算法和逻辑的能力。

为何你熟悉一门编程语言还是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为何你精通常见算法还是无法灵活运用?里面的关键点仍然是你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没有刻意的去训练你自己的编程思维和编程模式。编程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不断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基于不同的场景,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案的模式化语言。

优质的代码一定不是简单功能实现。

我前面文章就谈到过一个业务功能的实现实现基础功能你可能只用了半天的时间,但是考虑代码的安全,日志,异常,健壮性,扩展性你往往需要花费2到3天甚至更多的时间。

优质的代码不是简单的功能实现,而是代码的内在质量属性。这个质量属性包括了编码规范,可读性,健壮性,可扩展性,安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如何编写结构清晰,简洁易读,易维护,高健壮的代码不是简单的技能问题,而应该是每个程序员的职业道德。

架构设计

任何开发人员向架构师的成长道路都应该循序渐进分为几个关键阶段。其一是参考编码规范编写简洁,结构化的代码。其二是对代码的持续重构和优化。其三才是各种设计模式的学习和实践。

代码的重构往往很多时候就是设计模式的应用,但是很可能你只是不清楚具体是什么设计模式或设计原则罢了。对于单一职责,OCP开闭原则,面向接口编程,依赖倒置等都是我们经常会说到的设计模式或原则。所有的原则简单总结都是为了灵活适应后续变化而设计。而所有设计的最高指导原则又是高内聚和松耦合。

软件架构设计我在前面专门谈到过,软件架构的本质是分而治之,分解和集成。模块或组件的划分是核心的核心,不管是用结构化方法还是面向对象的方法。领域模型思路是第二个核心,不要过早进入到开发架构和技术架构,分层架构细节。很多人做架构设计,一开始就和自己用的开发架构,分层架构框架做关联是严重错误的。

对于做软件架构设计参考我的一篇文章:

一文讲解业务系统软件架构设计核心内容和逻辑

而当前我们很多技术人员在朝软件架构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沉迷到技术架构里面,而忽视了业务架构和领域建模。技术架构和开发框架分层等更多解决的是非功能性架构的问题。而业务架构和领域建模,模块组件的划分,组件间的集成和接口设计解决的是功能性架构设计的问题。

任何脱离了业务场景和问题域,只做技术架构的人都无法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软件架构师。架构的本质是解决业务问题,同时还要在成本收益目标下权衡各种技术的使用。

工程师文化

什么是工程师文化呢?我的理解应该是一种开放沟通,自组织和自我驱动,自适应,技术驱动,相互尊重,精神自由的文化。有这种文化才可能打造一支学习型的组织,团队共同围绕一个目标,共同成长。

耗子叔从阿里离职出来后创办了一个创业型公司,就是在践行自己的一些工程师文化,类似的远程办公,绩效管理,团队学习等方面很多内容都值得借鉴。虽然创业型公司研发的MegaEase产品本身并不算太大的商业价值上的成功。但是这更多是受国内大的软件开发环境所影响,技术驱动型公司在国内要想获得成功难上加难。

即使道路很艰难,但是最终按自己的想法去实践了,就没有遗憾。这可能就是一个崇尚技术的理想主义者最后的倔强。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我的价值往往并不需要外在的利益标准来衡量。我有我自己的价值衡量标准,我是否在做一件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

软件工程师的职业道德

最后,以《淘金热后-软件工程师的职业道德》这篇文章的部分摘录作为结尾。

软件开发人员多年以来几乎从未有什么专业道德的约束,一切各凭良心。在 1990 年代的晚期, ACM 和 IEEE 计算机团体有一个联合会议,为软件开发人员订下了专业的道德标准,这项标准被抄录给世界各国的软件业检讨。在 1998 年「软件工程师之专业道德与执业规范」( Software Engineering Code of Ethics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正式被 ACM 和 IEEE 计算机团体决议通过。

第一项整体目标是宣告:软件工程师应该以尊重并维护专业的态度,投身于分析、订定规格、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软件。换言之,这份宣告同时有建立软件工程为专业的涵意,虽然证照制度尚未普及,即使普及也不是每位软件开发人员都有执照,它还是强调专业的尊严。

第二项整体目标是,软件工程师有对公共的安全、健康与福址的承诺和责任。这里隐含的意义是软件工程师和工程师一样,对社会的责任应该高过于对某一个人的责任。八项原则里也有一项是特别强调保护社会福址的重要性。

萨米尔.傅洛曼说过:对社会做出贡献,是成熟的人自然会有的愿望。虽然傅洛曼是指个人而言,但是对软件工程应该也适用吧。强调对专业的责任与对社会贡献的专业道德与执业,正是软件工程开始成长的征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