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显微镜下的孟浩然》读后感1000字

《显微镜下的孟浩然》是一本由霍俊明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80,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显微镜下的孟浩然》读后感(一):《显微镜下的孟浩然》:穿越时空的诗意探寻

在《显微镜下的孟浩然》这部作品中,作者霍俊明带我们进入了一个诗意盎然的唐朝,以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孟浩然的生平与创作。整部作品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展现了孟浩然的生活琐事、心境起伏和诗作的背后故事,让人仿佛置身于那遥远的时代,感受着孟浩然的喜怒哀乐。

霍俊明在书中巧妙地运用了现代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对孟浩然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他不仅分析了孟浩然的诗歌风格、意象和语言特色,还从文化、历史和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其诗作所蕴含的深意。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整部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让读者对孟浩然的诗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描述孟浩然的人生轨迹时,霍俊明采用了传记体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其生平事迹的生动描绘,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伟大诗人的心路历程。从早年隐居鹿门山,到成为李白、王维等人的挚友,再到晚年的漂泊生活,霍俊明将孟浩然的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孟浩然。

此外,霍俊明在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使得整部作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他通过对各种史料的考据与比较,还原了孟浩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

值得一提的是,《显微镜下的孟浩然》在语言表达上也非常出色。霍俊明运用优美的文字和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文学理论和史实融入到了流畅的叙述之中。读来让人倍感亲切,仿佛与作者一同走进了那个属于孟浩然的世界。

总体而言,《显微镜下的孟浩然》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文学性的佳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孟浩然的诗歌和人生,还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大唐盛世。对于热爱文学、历史和诗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

《显微镜下的孟浩然》读后感(二):显微镜下真实多面的孟浩然

刚喝完新丰酒听完诗佛王维的故事,微醺之间走进了诗人霍俊明的书房。他正在奋笔疾书为孟浩然作传。这个工程一看就是耗时费精力,因为千百年来孟浩然在大众心中就是王维的CP、山水田园诗人、隐士这几个标签,留存一部《孟浩然集》也被很多人认为是托名之作,因为孟浩然一介布衣,只短暂做过荆州长史的幕僚,自己也没有好好保留诗作,就连家世背景墓碑等也几乎是空白。

所以作者著写的《显微镜下的孟浩然》如何成书呢?看作家的书房里摆放着耕种研究唐诗、古代历史等数十部古代典籍,看藏书品类可知作者写传记的态度是开放而谨慎的,他把孟浩然放置在整个唐代的社会大框架下来综合考量,还有历代以来对孟浩然的评价,与孟浩然有关社会关系等资料都尽力搜寻。

捧出一杯新丰酒,得以机会翻开书稿,一个性格十分矛盾,真实丰满的诗人展现在书卷之中,和李白一样爱好剑术的高手、酒徒、超级食客、资深驴友,这样看来,怪不得李白一生独爱孟夫子。

第一章里作者研究视线指向孟浩然的病症与死亡。从唐代中晚期及后代诗人凭吊孟浩然的诗句中得知孟浩然的墓地大致为鹿门山附近。五十二岁离世的孟浩然一生时常生病,身体上多年的病症最致命的其实是他一生“一直处在自我互搏的反复纠结”。患有背疮有忌口的孟浩然与“七绝圣手”王昌龄相遇,一个抑郁不得志,一个刚遇赦路过襄阳,两人把酒言欢数日,孟浩然不久就与世长辞。

他的同乡王士源四方搜求编定《孟浩然集》三卷,成为后世最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底本,流传于世的诗歌约为200多首,长于五言诗创作的孟浩然诗歌风格借用闻一多先生评论为“淡”,这是孟浩然诗歌与为人的根本。孟浩然平生并没有好好保存,甚至销毁了不少创作。他的“轻视”甚至让编者“有奖征求”孟浩然诗歌。

孟浩然诗歌中有三分之一内容是描摹赞颂家乡襄阳。襄阳的地貌风俗尽在孟浩然眼中,和李白等好友游乐襄阳观赏大堤歌舞,也与李白诗歌相和,“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王孙挟珠弹,淑女矜罗袜。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各个节气风俗也在孟浩然诗歌中尽情展现,除夕守岁、立春迎春、重阳会友等,其中书中介绍了一个“穿天节”。这个节日来自晋代郑交甫遇神女的故事,襄阳解佩渚与弄珠滩也因此得名。孟浩然诗中反复提及“神女弄珠”,如“神女鸣环佩,仙郎接献酬”。

孟浩然交友广泛,朋友圈多达两百五六十人,这中间李白、王昌龄、王维等名人皆在列,还有社会各层人士,包括僧人道人隐士朋友,可见好人缘。其中李白孟浩然的忘年之交令人难忘,孟浩然年长李白十二岁,李白说“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写给孟浩然的诗歌也都为佳作。而作者在“王孟”之间也指出孟浩然是“地方诗人”的代表,内外一致,更大程度上体现了自我和诗风之真。闻一多先生也认为孟浩然的诗歌呈现了一个人最为真实的情感状态。

这样的诗人仕途不顺,见证了长安最冷的春天,辞去幕府的他寻佛问道、寄情山水和归隐田园,一直贯穿他的一生隐居田园,他有着文人式的人格,并非纯然隐士。隐居生活中热爱美食,无论是五色瓜、槎头煸所做的鱼脍,还是农家热情的鸡黍,都让孟浩然食指大动。这样一个瘦削恬淡的“白衣隐者”其实也曾经放浪形骸宴饮观妓沉湎声色、嗜酒如命“颓然醉里得全浑”,也曾经背包从洛阳奔赴浙东,山水风物构成了他的精神乌托邦。

翻到末页,看到作者五次修改,终于明白作者在书房所说:

我只想尽可能地还原一个更为全面、真实、复杂、多侧面甚至自相矛盾的孟浩然形象。

《显微镜下的孟浩然》读后感(三):王昌龄的一顿酒,直接“送走了”孟浩然?

今天看来尽管孟浩然的诗歌作品广为流传,但他的生平却相对鲜为人知,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很多文人的共同特点。他们的生平往往不如他们的作品那样被人们所熟知,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下面说一则广为流传的孟浩然轶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