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别拿基因当借口》读后感摘抄

《别拿基因当借口》读后感摘抄

《别拿基因当借口》是一本由[英] 戴维·申克 / David Shenk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拿基因当借口》读后感(一):运用好的方法也可以培养出色的孩子

很小时候,我们会常常听到莫扎特、爱因斯坦这些大人物时,总喜欢用一个解释,他们都是有天赋的人,他们的基因与我们这些人不同。 我是个很内向,因为我不仅没有天赋,读的书也少。我发现对于一般人来说,能不能靠写作养活自己,真的跟天赋无关,就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那么可以从英国作家戴维·申克的《别拿基因当借口》书中了解到天赋可以后天培养,认识到爱因斯坦、莫扎特、等这些天才,是怎样打破基因的限制,激发自己的潜在能力。

1.天赋是后天的结果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是传说中的天才少年,而他还没出生就沐浴在音乐之中,他的父亲是一位非常有抱负的奥地利音乐家、作曲家和教师。他将自己的期望转移到孩子身上,在莫扎特蹒跚学步时就加强了培养力度,对他付出的心血远远超过了姐姐。就年龄而言,他已经相当出色了,在3岁时就是被公认的音乐大师,5岁成为才华横溢的作曲家。

而在当时莫扎特的天赋是不同寻常的,但今天受到严格音乐培训的孩子,都可以达到小莫扎特的水平,有的甚至更好。莫扎特也是靠着长期努力以及大量的练习才取得了成功,如饥食渴地学习不同风格和主体音乐,最终创作出三部交响乐的作品。成功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的付出努力。

2.后天发展的成就

球星乔丹说过“主动不主动,相差一百倍”,他巅峰时期可以在空中停留一两秒,将自己悬挂在半空中,张着嘴,舞动着双腿,最后将球塞进球框,然后轻轻落回地面。他的移动能力、投篮能力、传球能力、防守能力和扣篮能力无人能及,可在他童年时代,几乎没有表现出天才的迹象。高中二年级的时候,他参加了篮球夏令营,却落选了。

他讨厌失败,一定要提高自己的球技的强烈意愿,刻苦训练自己的弱项,最终激励自己去NBA,成就了飞人乔丹。天赋是后天获得的技能而不是天生的能力,成年人要想成功完全取决于自己长期的态度、拥有的资源和过程。

3.学会控制自己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并不是说我有多聪明,只是我想问题的时间更长。”他的简单的话是对我们追求成功的人,对自己或孩子们的号召。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的研究:一群4岁的孩子做出选择,他们可以立即得到一块棉花糖,也可以稍等一会研究员有事回来后,得到两块棉花糖。结果三分之一的孩子选择立即要一块;三分之一的孩子等了几分钟,就选择只要一块;三分之一的孩子耐心地等15分钟,得到了两块棉花糖。对延迟满足这种技能是可以习得的,孩子们可以学会分散他们对欲望的注意力,学会将这些欲望抽象化,学会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

其实父母是孩子们的榜样,也是一面镜子,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想让孩子怎么做,你就怎么做。父母表现出自控能力越强,孩子学到的越多。甚至不要对他们的每一个请求都立即回应,让他们学会处理挫折和欲望。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需要减少对孩子的控制,让他们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出正确的决定,自我控制是一种需要不断学习和加强的生活技能,以确保孩子安全地进入成年期。

成功的人曾经也很微小,但是放正心态,基因只是借口,后天激发的潜能打通个人发展的通道。

《别拿基因当借口》读后感(二):基因是唯一的成功因素吗?

有句歇后语总听大家念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一般音乐方面有成就的大都出身“世家”,知道天赋和基因是决定一个人出路的至关因素,可是就是唯一的因素了吗?

刚刚拿到这本书,注意到作者戴维·申克所起的英文名是:The Genius in All of us,直译过来为“我们都是天才”,而译者给配的名字更加合适,更扣题——《别拿基因当借口》,让我们知道,我们身上还有很多未发觉的潜能,天赋并不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作者从俩个大方向来说明,分别为“天赋的神话”与“培育不凡成就”来具体说明“基因不是命中注定的蓝图,而是精心设计的按钮与开关”。

第一点:智力是个过程,并非结果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评论孩子,或是被人品论:这孩子并不是干这个的料啊,在这方面没有天赋,甚至是老师的一句话,就让孩子放弃他们很有兴趣的爱好。可是,爱因斯坦呢,他后期的智商确实是很高,但不代表他出生时候就非常厉害,他四五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总被老师评论为“笨蛋”。却由于自己对数学和物理的热爱,坚持不懈,在12岁就证明了勾股定理。

所以对于我们的孩子, 也不要因为初期的困难就归咎于“天赋”这个原因,早早就断送了孩子的未来。

第二点:环境成就“天赋”

一个在钢琴方面有成就的孩子,也许并不是从娘胎里就听钢琴曲,而是后期父母营造的艺术氛围。也许他们总带他听音乐会,听名家的钢琴曲,日日勤加练习。也许他们也努力学习音乐知识,甚至能看懂五线谱同孩子一起成长。试想一个天天看电视剧或是打麻将的家庭,再有天赋的孩子也会成为钢琴家吗?

当然我们并不能彻底抛开“基因”来谈成功,比如色盲的人是注定不能成为更出色的画家,基因也许影响的是发展的维度与深度。

除了良好的环境,勤奋是重中之重,不管多有天赋,有多好的环境,只有勤劳才是实现俩者能动性的重要因素。

第三点:父母的养育很重要

首先,父母要有坚定的信念,深深的相信孩子有非凡的潜力。我们要调动一切资源来支持这个信念,帮助孩子开发自己的潜力。

其次,要做支持,而不是控制的父母。不要让孩子走父母设计好的路,也不要在孩子取得良好成绩就笑脸相迎,反之稍微有失误的时候就马上拉下脸来。这样孩子就会变得一切行为在于取悦父母,在将来步入社会难免遇见社交与人际关系的挑战,到那时才发现,他们并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深层情感关系。所以,父母不要把爱当成成功与失败的赌注。

最后,教育孩子面对困难与失败。父母不仅要做参天大树,为孩子抵挡一切风雨,要像蒲公英一样,努力让孩子迎风飞翔,多多面对困难与挫折。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战胜困难与挫折,学会冷静思考,找出应对问题的方法,总结经验,接受结果。

每一朵的花,花期都不同,不做焦虑攀比的父母,我们要有耐心有爱心等待他们盛开,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别拿基因当借口》读后感(三):天赋不足,靠后天培养

我们在小时候听到很多关于莫扎特、爱因斯坦等这些大人物时,都会觉得他们都是有天赋的人,他们的基因与我们这些人不同。 我单位都是医生和护士,自己只是一个很渺小的后勤部人员。我特别自卑,不仅没有天赋,读的书也少。 但是我想兼职赚钱,想靠写作丰富自己,而这跟天赋无关,是长期练习的结果。然而我是个天生内向自卑的人,觉得靠写作赚钱会很简单,成为作家则需要天赋。

那么可以从英国作家戴维·申克的《别拿基因当借口》书中了解到天赋可以后天培养,爱因斯坦、莫扎特等这些天才,是怎样打破基因的限制,激发自己的潜在能力。请不要拿遗传基因,再压抑那些后天发展的天才。

1.与智力不一样,天赋不是与生俱来的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是传说中的天才少年,而他还没出生就沐浴在音乐之中,他的父亲是一位非常有抱负的奥地利音乐家、作曲家和教师。他将自己的期望转移到孩子身上,在莫扎特蹒跚学步时就加强了培养力度,对他付出的心血远远超过了姐姐。就年龄而言,他已经相当出色了,在3岁时就是被公认的音乐大师,5岁成为才华横溢的作曲家。

而在当时莫扎特的天赋是不同寻常的,但今天受到严格音乐培训的孩子,都可以达到小莫扎特的水平,有的甚至更好。莫扎特也是靠着长期努力以及大量的练习才取得了成功,如饥食渴地学习不同风格和主体音乐,最终创作出三部交响乐的作品。成功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的付出努力。

2.后天的发展成就

球星乔丹说过“主动不主动,相差一百倍”,他巅峰时期可以在空中停留一两秒,将自己悬挂在半空中,张着嘴,舞动着双腿,最后将球塞进球框,然后轻轻落回地面。他的移动能力、投篮能力、传球能力、防守能力和扣篮能力无人能及,可在他童年时代,几乎没有表现出天才的迹象。高中二年级的时候,他参加了篮球夏令营,却落选了。

他讨厌失败,一定要提高自己的球技的强烈意愿,刻苦训练自己的弱项,最终激励自己去NBA,成就了飞人乔丹。天赋是后天获得的技能而不是天生的能力,成年人要想成功完全取决于自己长期的态度、拥有的资源和过程。

3.培育不凡的成就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并不是说我有多聪明,只是我想问题的时间更长。”他的简单的话是对我们追求成功的人,对自己或孩子们的号召。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的研究:一群4岁的孩子做出选择,他们可以立即得到一块棉花糖,也可以稍等一会研究员有事回来后,得到两块棉花糖。结果三分之一的孩子选择立即要一块;三分之一的孩子等了几分钟,就选择只要一块;三分之一的孩子耐心地等15分钟,得到了两块棉花糖。对延迟满足这种技能是可以习得的,孩子们可以学会分散他们对欲望的注意力,学会将这些欲望抽象化,学会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

其实父母是孩子们的榜样,也是一面镜子,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想让孩子怎么做,你就怎么做。父母表现出自控能力越强,孩子学到的越多。甚至不要对他们的每一个请求都立即回应,让他们学会处理挫折和欲望。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需要减少对孩子的控制,让他们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出正确的决定,自我控制是一种需要不断学习和加强的生活技能,以确保孩子安全地进入成年期。

成功的人曾经也很卑微,但是放正心态,基因只是借口,后天激发的潜能打通个人发展的通道。

《别拿基因当借口》读后感(四):别拿基因当借口:动态发展才是成功的秘钥

你是否记得生物课上,孟德尔著名的豌豆实验?他利用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特性,进行杂交实验,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逻辑推理。 而后,随着遗传学家的研究,最终提出“基因”的概念。并且指出基因的特点:其一,复制自己,保持基本特征;其二,繁衍后代,可以突变或变异。 所以,“基因决定了一切”成为很多人认知中不可撼动的基石,甚至从遗传学开始全方位辐射到其他各个领域。由此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基因偏见”。 而英国作家戴维·申克的《别拿基因当借口》则从“基因”的土壤——遗传学入手,深入剖析各种实践案例,在驳斥“基因决定一切”一刀切观点的同时,力荐“动态发展”理论。

那么,所谓的“动态发展”包括哪些呢? 01 智力是个过程,并非结果 2005年,斯特恩伯格,人类智力研究的权威之一,发表了一则声明:“智力只代表发展中的一系列能力。” 也就是说,智力只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并不是结果。 谁能够想象,6岁之前,著名主持人李咏,曾经是一个口吃儿患者?他甚至无法发出“奶奶”这个词。以至于他的妈妈曾一度陷入崩溃! 为了能有所改变,李咏做了很多尝试。他曾意外发现,自己的口吃现象,在唱歌的时候,能够得到很好的缓解。为此,他经常唱歌,以此来克服自己的口吃的毛病。 终于,多次练习之后,李咏能够连续地说话了!更是在误伤嗓子之后,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北京广播学院。开启了他优秀人生的新篇章。 李咏的先天条件并不好,如果别人是1的话,他只有0.5!可是,他愣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尝试,不断试错,硬生生地将0.5拔高到1.2乃至更高! 这种逆袭不就是智力变化的一个体现吗? 02 天赋不是与生俱来的 1980年,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结束他的记忆实验后,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天赋不是过程,而是结果。 人人都说莫扎特是天赋型作曲家,却没有瞧见他尚在母体里,就沉浸在音乐中。也没有瞧见他出生后,所见所闻皆是音乐和琴键。更不用说为了培育他,他的父亲辞去职务——管弦乐队副指挥。 得天独厚的音乐环境,和全身心投入家庭教育的父亲,让莫扎特比旁人的进度快了不止一两分。 试想一下,6岁-8岁之间,我们在做什么? 那时的莫扎特已经开始在演出赚钱了!并不是说他的技术有多高超,只是相对于同龄的孩子,他表现得很优异。也正因为他优异的表现,很多人就倒推出他很有天赋。 而莫扎特之所以始终走在同龄人,甚至前辈的前列,除了他不断努力,不断练习外,还在于他不断推陈出新,将原创度不断提纯,才能达到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这不正是天赋不断加强的体现吗? 03 心态决定成就 马斯洛,著名心理学家,曾说过心态改变了,习惯就跟着改变了;习惯改变了,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了,人生也就会跟着改变! 1968年奥运会,基普乔奇·凯诺,卡伦津人长跑运动员,在身体虚弱的情况下,还能超越对手,甚至打破世界纪录! 是什么促成了这一切? 就环境而言,对卡伦津人来说,长跑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就如同我们吃饭喝水一样。他们从孩童时期,就经常要跑很多公里! 就比赛情形而言,凯诺的状况着实初赛就差点疼得晕倒,医生甚至要求他立刻停止比赛。 可他固执地选择了继续比赛,只因为这是他第四次参加奥运会,也是他第一次当长跑队的领队! 可惜,屋漏偏逢连夜雨,搭乘前往赛场的出租车,竟然堵车了!1.6公里的路程,他没有过多犹豫,愣是跑去了赛场! 当枪声响起时,他竟然能飞速窜出去!结果在击败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同时,还打破了世界记录! 这种结果实在太过匪夷所思,除了心态因素,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原因!

04 总结

无论是智力,还是天赋,又或者是心态。都在动态发展中有迹可循。

别拿基因当借口了,我们最该做的就是不断努力学习,努力练习,努力成就自己!

《别拿基因当借口》读后感(五):做聪明的父母,帮助孩子转动身上的成功开关

天下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也有很多家长,面对着自己孩子唉声叹气“唉,我家孩子没那个天分”“我家孩子不够聪明”。

郭沫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也就是说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龙生龙,凤生凤”,基因或者天赋只是一个影响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

正如《别拿基因当借口》一书中所说:基因不是命中注定的蓝图,而是精心设计的旋钮和开关。而适当的方法和勤奋的练习,就是转动这个开关的方法。只要转动开关,每个孩子都能成才。

01智力是个过程,并非结果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别人说,这孩子不是干这个的料,这孩子没这个天赋,这孩子不聪明,脑子不行.......

但是,我们每个人所显现出来的智力,并不是我们所能开发的全部,并不是最终的结果,因为智力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他虽然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但是8岁的时候开始接触京剧启蒙戏《三娘教子》唱段的时候,由于连基本的台词都背不下来,被老师说“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但是梅兰芳坚信勤能补拙,靠着勤学苦练的精神,终于过了台词的关。京剧讲究基本功,眉眼传神,但是梅兰芳小时候视力不好,眼珠转动也不灵活。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梅兰芳通过每天早上观察鸽子来进行练习,眼睛紧紧跟着飞翔的鸽子,终于练就了一双“无与伦比”的传神眼睛。

面对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我们应该坚信孩子的智力,孩子的天赋,或者说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一句“不聪明,不是干这个的料”就葬送了孩子的未来。

02没有任何基因可以独立于环境而被研究

日常我们的观念里会认为,如果我们的孩子拥有什么样的基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音乐家的孩子生下来就对音乐敏感。

其实,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没有一个基因可以单独的决定自己的身体和性格特征,他是在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使得个体不断进步。

如果非要说基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那就是,基因只能决定孩子发展的上限和下限,或者是发展的范围和限度。比如,一个天生患有眼疾无法视物的孩子,注定无法成为优秀的画家。

所以,想要转动孩子身上的成功开关,重要的不是去关注孩子是否具有某种天赋,而是要去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比如很多在国内学不好英语的孩子,出国一段时间后,却可以流利地说英语。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了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

除了创设良好的环境,勤奋的练习也必不可少。勤能补拙在什么情况下都适用。

03做聪明的父母

第一,树立强大的信念。作为一个聪明的父母,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强大的信念:每个孩子都具有强大的潜力,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调动一切资源来开这种潜力。深深地相信孩子身上的非凡的潜力。

第二,要支持,而不是控制。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你看爸爸妈妈为了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却是这样的成绩,类似的会让孩子愧疚的话。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应该是建立在孩子有成就的基础之上。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一个高的期望值,然后尽自己所能让孩子尽早接触资源。

第三,教孩子学会拥抱困难。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把孩子遇到的困难变得容易,而是帮孩子树立挑战困难的信心,鼓励孩子对困难发起挑战,同时监控孩子的行为,调整困难。

聪明的父母一定要明白,每朵花都会开,只是花期不同。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资源,创设环境,给予信念,静待花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