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绿房子读后感锦集

绿房子读后感锦集

《绿房子》是一本由[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4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绿房子》读后感(一):读书笔记

目前看到了1/3:在困惑为什么一定要用打乱顺序的叙事手法,除了能给读者一些悬念和迷思以外,更多的作用是什么。或者打乱顺序的写作手法对整本故事有什么独一无二的作用呢。

目前基本是跟着故事的思路走,还在看不同的故事线发生了什么,但其中的联系暂时无法看出来。

记忆不太好的读者真的需要多往前翻翻,生怕落下什么情节或者人物关系。

还好读了序言!很喜欢作者像电影镜头闪回一样的描写手法。能让读者从AB两个角色的角度来看清某段故事的描述。

《绿房子》读后感(二):文字蒙太奇

我阅读略萨的第一部小说,建议如果大家和我一样,应该先读译后记,对小说结构的剖析,都要不然一开始进入就会像我这样摸不着头脑。

几个故事打碎了分段叙述,类似电影的多点叙事,交叉剪辑之类的。最后所有故事如同小溪汇入河流,都汇成一个结尾。只是故事人名有点难记,脸谱又有点类似,这书硬生生让自己读的有种支离破碎的感觉。读了半本才慢慢找到阅读的节奏。

绿房子也并不是贯穿所有故事的线索,人物也不是都因为绿房子而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和我一开始想象的就不一样。虽说新旧绿房子的交替,多少有点一代人来一代人去的意味。不知作者是否是想通过绿房子以小见大的来写史诗感,但我体会不到。

男性的贪婪,女性的悲剧如同宿命,在故事中反复应验。尤其是女性,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下,出生就能看到死亡。毕竟南美的社会变迁,我没多少共鸣,但性别的悲剧,多少可以越过地理的阻隔。

《绿房子》读后感(三):湿润的树

下午在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林林总总的诗句一齐冲到我的面前,在木与叶的纷争里,楼前的银杏树倒映了出来。现在的秋天还不算晚,虽然天气很差,但树叶还只是青青黄黄的,显然,风还没把夏天的残影全部吹散。我觉得这树没有高中母校教学楼前的水杉好看,尽管我在其他地方见过更多的挺拔的水杉,但还是记忆里的那些树更让人怀念。

这一周都在兢兢业业地读略萨的《绿房子》,走到哪都带着,做完工作了读,站着等红灯的时候读,坐在食堂里的时候也读。它跟着我在外漂流,受了不少苦,封皮上浸湿了食用油,却弥散出诱人的香味,让人想生吞下肚。《绿房子》里也有树,但不像中国北方疏朗的落木,都是热带的树,一年四季地湿润着,从生到死都是湿润的树,它们应该没有体验过干燥的感觉。树生也应该什么都尝尝的,有点遗憾啊。

冥冥中,我会偏爱上西语文学,这种缘分是不可言述的,大二从书架上取下奥拉西奥的小说集,和他同行的路途走到毕业论文才算结束,他是我西语文学的先声,从他那里我读到了魔幻现实主义和拉美大地小说,可谓是开了个好头。而波拉尼奥、聂鲁达等等也是书桌上的常客,更不用提像马尔克斯、博尔赫斯这样的文学巨人。在拉美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孕育了太多璀璨的作家,当年完成毕业论文时,对文学爆炸前后的人和事都浅显地读了些,不得不惊叹“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提及略萨,不论功名,我想表达出最直接的阅读感受。

这是我第一次读到结构现实主义。必须得承认这种写法太天才了。它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构线设置,让传统的叙事空间与叙事时间全部缺位,再另行重组。叙事的破碎与缠合天衣无缝,叙事节奏也不断地打破、更新。

这让我总会猜想略萨是如何在写作过程中记得是否安排过笔中正在书写的情节,他是如何构想行文提纲的呢?但文章中又总能做到自洽。如果非要找一个合适的形容,只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符合我的想象一点,但事实上又是非常不同的,他并不多铺设伏笔,更多是叙事的拼凑,更像是电影里的蒙太奇镜头,情节的闪现交错十分迅速,以至于在阅读中没有清晰的头脑就非常容易发生时空错乱。他和其他读过的拉美作家相比较,博尔赫斯太难解,马尔克斯不如他脑洞大开。

我不愿意剧透内容,关乎主题的话可以提一提,与同期所有文学家一样,小说所创设的叙事空间逃不开印第安文明与热带雨林,关注的焦点也共通地指向了文明与原始的冲突,拉美土著的文化归属与漂流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等等在地域文明碰撞中无法归避的问题。

如果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该在夏天读,那略萨秋天来读刚刚好,雨林的热气弥补了没来暖气的寒冷。

最后,放上2010年诺奖给略萨的颁奖词:

“ 对权力结构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 ”

《绿房子》读后感(四):一场解谜游戏

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很像解谜小说,略萨一层层铺设谜题,我则要反复阅读同一页书,试图去寻找答案。

而他则从容的的运用点状叙事和块状叙事,通过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人物,将故事有条不紊的铺陈开来。

这本书跟之前读过的略萨不太相同,松散分布着多个悬念,这些悬念的设置和剧情的走向息息相关,并且始终引导着读者,同时也勾连着故事主脉络的发展方向。

绿房子的故事在多重空间展开时,总会在关键时刻戛然而止,迅速转场,悬念如同鱼钩一样坠下来,而且是一个鱼钩拉起下一个鱼钩,于是我们兴致勃勃地在略萨营造好的悬念中前行着。

之前总觉得一本书,总要由读者读过才算是完成了创作,而绿房子充分给予了读者平等对话的机会,也给予了读者再次创作文本的机会。读完整本小说,像是和略萨对谈了一场,共同找回了一段失落的尘封许久的回忆。

同略萨以往的小说相似,在绿房子,他对影视技法的借鉴和应用,更为炉火纯青,通管法、蒙太奇、闪回、特写......这些电影技法的运用,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同时也增强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丰满立体,沉浸其中的话,颇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略萨极其擅长描写对话,文中的对话精准的描述场景和氛围,巧妙地串联剧情。在酒吧长谈里,这些对话都是互不干涉的,而绿房子里的对话和对话却在衔接不同的时空,这些对话跨越时空,相互牵连,既荒诞又真实,许多时候,让人心生冥冥之中,自有定数的宿命论感

作为擅长多声部创作的大师,略萨在多个桥段表现出的技巧令人折服,第三部1-2章部分,酒吧里的交谈,谈论的确是之前在酒吧里发生的故事,共有四个重合人物,参差的则只有有鲍妮法西娅和警长这对夫妻,在已知晓悲剧的情况下,鲍妮法西娅仍旧孜孜不倦的追索那一刻的真相,鲍妮法西娅的此时,更像是皮乌拉城的俄荻浦斯王,对真相的追索是命运的捉弄同时也是对自身的反思,在这段长谈的终点,视角的再度变幻,又回到鲍妮法西娅初到小城的视角,这似乎是命运的终点,也似乎是悲剧的源头。

第三部4章部分,蒙太奇的大段运用,四五个时空同步交错,由拉丽达的视角展开,有闪回,有远方,有当下,更有过往,这些片段交织辉映,又并行不悖,读来令人畅快淋漓。

尾声部分的声部展开一段复调追逐,也颇为精彩,医生对往事的回忆和当下的情境依次展开,并成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间更是加入了短暂闪回的鲍妮法西娅,这一段,新生与死亡,降临与坠落;生命的参差,生活的错落,将生活的残酷真相,展现的淋漓尽致。

总体来讲,绿房子是略萨在巅峰时期将点状叙事与对话叙事结合至臻完善的一篇小说,精巧的结构,细心的搭建,熟练的推进,曼妙的语言,狂野与荒诞并存,圣洁与堕落交织,共同成就了这篇伟大的杰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