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庄子〉通识》读后感摘抄

《〈庄子〉通识》读后感摘抄

《〈庄子〉通识》是一本由陈引驰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庄子〉通识》读后感(一):常看常新

庄子的世界要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我觉得可能会帮助年轻人去看淡一些,从而得到心灵境界的扩展。

人怎么能逍遥?生活本来就诸多问题和困难,人要在生活之外寻找净土,往往需要在精神层面探索。

庄子到底说了什么,他想传达一种怎么样的世界观,如果在世界和人心之间流通,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庄子〉通识》读后感(二):读懂庄子也不难,我就是庄子,庄子就是我了!

昔时不解庄子,只因自身不是庄子。 如今读懂了庄子,也可道是我就是庄子,庄子就是我了。 庄子的文字古奥,但其真正想要表达的道理,实际上也并非那么难懂。 以前见得道家将其尊称为《南华真经》,魏晋时人又谓之三玄之一。 越搞越玄,不懂之时见到这些名号,总以为它乃一部多么神奇的天书,只可将其供起来跪拜念诵以祈求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而不可真正读懂似的。 现今当然不会那么想了,破心中贼易了。 大道至简,表象纷杂繁絮,然核心总是殊途同归的。 读懂庄子的那一刻,不会成仙成圣,人还是一个凡人。 饭依旧要吃,觉依旧要睡。 但是它会让你变得不易怒、不生气,生活渐渐过得更宽心,人也更平和恬静,见到谁都可以心平气和、都可以微微颔首一笑,仅此而已。 东坡是最懂庄周的。 随便摘取他的一首词中的几句做结尾吧,最能表达我的心意。 倚杖听江声,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庄子〉通识》读后感(三):庄子——乱世佳人

阅读庄子,永远涉及我们如何认识和想象我们自己、我们的生活。

首先,庄子活在一个危险的时代。至少,这是他对自己时代的认识:“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这样的时代,必然为大动物们提供一逞野心的时机和舞台。但对小动物来说,保全自身却变得千辛万苦。

翻开《世说新语》,多少贵胄名士一代风流、死而显贵,但你算算,他们活了多少年?庄子是清醒的。“宁曳尾于途中,不留骨于堂上”。他选择守护自己本来的生命。一句话,命比天大。

活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在哪个时代。首要的问题是,没有登上主流舞台的小人物,要如何维持自己的生计?在这一点上,庄子似乎并不比我们更高明。

“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屡,槁项黄馘”,这是曹商嘲笑他的话。尽管庄子刻薄地称衣锦还乡的曹商是“舔痔者”——这一说法堪称绝妙,可这也并不能否认庄子确实是那个住在贫民窟,操贱业,黄皮寡瘦的饥民。

对今天的人来说,生活上的贫困,是很难从精神上去超越的。 贫困会让人的欲望愈加饥渴,贫困也会让人感到羞愧,感到耻辱,感到无颜见江东父老。

但庄子却可以雄赳赳气昂昂地说,“贫也,非惫也。”这使我们相信,在那个时代,名利固然令人趋之若鹜,精神的高蹈也还是会让无数人心生景仰。否则,庄子不会有那样的气势。

庄子去求贷,遭对方推辞,他毫不客气地编了个故事怼过去,直刺对方的良心。这也是“贫也,非惫也”的生动阐释。

庄子讲故事可谓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别开生面。“所有的超世间、不现实,甚至不统一而相互矛盾,对《庄子》都不是问题”,陈引驰老师如是说。他的“想象之活跃、学识之丰富”“思想方式之纵横捭阖”,也使得寓言自此成为一种文艺。

庄子的故事于他的对手而言,则是智商全不对等的碾压。“庄子贷粟”故事里,没有写监河侯听庄子讲故事后的反应,但我猜他应该会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即使穷愁潦倒,也无损于庄子回击羞辱的浩荡之气。在精神的世界里,庄子始终是个王者。

陈引驰老师说,“像庄子这样的思想家,主要凭他的观念和思想而存在于历史之中”。他拒绝世俗的攀求,为的是守卫自己的生活信念。而他的信念即是保守本真。

本心、本性、本真。“真善美”当中,“真”排第一。“违逆自己本性,而盲目认同并追逐世间一般价值的作为,是庄子一贯讥讽的。”

陶渊明归隐田园,是本性使然。他的可贵在于,对自己的本性有清醒的认识和自觉。而有的人明明适应不了官场,偏偏恋栈权位,这便违逆了本心,终至于面目扭曲。

“不谴是非,已与世俗处。”万物各有品性,亦各有存在的理由。保守自己的本性,亦尊重他人的本性。所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这话说得何其智慧!

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依循自己的本性去生活。这便是养生。养生者,养形为下,养神为上。

所以,《庄子通识》也不妨这样理解: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

那么,你读通了吗?

《〈庄子〉通识》读后感(四):黄飞立:道家、道教……真的是一回事吗?

作为文学史和书法史上的名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而其中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惹眼,这分明是对庄子的直接否定!《庄子》的《大宗师》篇说“知死生存亡之一体”,《齐物论》篇有“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这样看似古怪的说法,其实都是在抹去生死之间的界限,而王羲之因为眷恋、执着于现世生命,对此表示出明确的反对。不过等等,《庄子》是道家的重要典籍,王羲之家族世代是天师道教徒,道家和道教同样奉“道”,很多人甚至认为它们就是一回事,但在生死这样的重大问题上,二者竟有着如此截然相反的态度,真令人有点无所适从了!

[元]刘贯道《庄周梦蝶图》

要想搞清楚诸如此类的区别,深入了解相关经典,而又能从中跳脱出来,无疑是必要的门径。相信每个人的读书清单上都少不了此类经典,但这也许仅仅是一种美好意愿的表达,因为经典“难读”。但如果真想做到明明白白,经典恐怕是绕不过去的。就比如说《庄子》这部对中国文人影响巨大的道家经典吧,不要说道家、道教,就是仅仅想对中国传统文化获得一般的了解,也是不得不读的根本典籍之一。难以直接进入怎么办?这时就需要一位合适的导读者在前方引领。

这位导读者,既要对《庄子》有持续深入的研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又能将自己的心得转化为一般读者都能听得懂的语言,娓娓道来,从而润物细无声般的带领读者进入《庄子》的世界。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研究《庄子》和道家文学数十年,已经出版关于《庄子》的书籍多种,去年又刚刚将在大学开设了二十余年备受学生欢迎的“《庄子》精读”课整理成《庄子讲义》出版,半年时间已经三次印刷。毫无疑问,陈教授就是《庄子》极为合适的导读者,《〈庄子〉通识》,就是他为有志于了解并阅读《庄子》的读者奉上的理想入门书籍。

《〈庄子〉通识》(中华经典通识)

《〈庄子〉通识》有别于作者其他著作之处在于,更加有的放矢,带领读者由浅入深,一步步认识庄子、道家和中国文化。全书次第展开,脉络清晰,既讲庄子其人、《庄子》其书及其中瑰奇宏丽的思想世界,也讲庄子思想的源流,乃至老庄异同、儒道分合、中国文化精神,体大思精,引领读者在《庄子》的世界中逍遥,在中国文化的海洋中遨游。因此,这本为普通读者撰写的通识性读物,处处体现着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虽是“小书”,却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大家”风范,凝聚了作者数十年的《庄子》研究精华。

同时,全书配有近三十幅图片,全彩印制,让读者在悦读中别有收获。读者更可以通过扫描封底二维码,面对面观看作者细致讲解的视频。

庄子寻求的最高突破是什么?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意义何在?我们又该怎样走进《庄子》的世界?……关于庄子和心灵的问题,相信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作者为本书责任编辑

《〈庄子〉通识》读后感(五):李为学 |《庄子》的“通识”读法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各界人士已有充分认识,而编写高水平的通识读物乃当务之急。中华书局出版的陈引驰《〈庄子〉通识》就是一部关于《庄子》的优秀通识著作。

关于庄子其人,《〈庄子〉通识》在《庄子画像》一章中主要依据《史记》以及《庄子》中关于的庄子的文本对庄子生平进行介绍,同时也使用了近人马叙伦、钱穆、郭沫若对于庄子生卒年的考证。引用的研究材料中还包括了《史记集解》《史记索引》《别录》《黄氏日钞》等。这些引用都是文献学基本方法的自然使用,读者在了解基本常识的同时也受到了治学方法的熏陶。这种学科之间的自然融汇正是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

关于《庄子》一书,作者首先引用孙星衍的说法“凡称子书,多非自著”以及近代史学家吕思勉的说法,说明古代子书多为古代学派的文集。这一观点同样可以参考余嘉锡《古书通例》。这样,在介绍《庄子》一书的同时也介绍了古代文史的基本常识和阅读古代经典的基本通例。

在介绍《庄子》一书的成书过程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思想史的问题。这就是书中在进入《庄子如何炼成》一节之前,先要对庄子与儒家、庄子与黄老之间关系做出简单描述的原因。庄子与儒家之间的关系是思想史上的重要争论之一。这场笔墨官司从韩愈提出的庄子师承而来。韩愈认为,庄子师田子方,田子方师子夏。这个说法在近代经学家廖平那里的划分就是:庄子属于《诗》《易》天学,属于君子儒。近代的章太炎不认可庄子出于子夏,但是认为“庄生传颜氏之儒”。郭沫若以及庄学名家钟泰都认可这一说法。在通识读物中对这一问题的介绍不简单是文献罗列,而是牵扯到对庄子思想最核心部分的理解。讨论思想史上的重大问题一定需要文献、训诂等的支撑。

其后一节关于《庄子》成书的考证使我们看到,古代经典成为现在通行版本的历史过程。了解现在看到的经典经过了怎样的一个编辑和调整的过程,事关对于经典品质的理解。在这一节中,值得指出的还有,作者将先秦其他子书中对《庄子》的引用情况也做了简略说明。比如,《吕氏春秋》中引及《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人间世》《大宗师》;《荀子》《韩非子》的引用除内篇之外,还涉及外、杂篇。《庄子》能够在子书中找到引文的至少涉及十八篇。这种引文互证除了证明《庄子》一书成书的年代以外,也让我们看到古代学术思想流派之间的复杂谱系,而这些看似繁琐的考证功夫可以将我们引导进一个非常有趣的思想地图之中。钟泰在《读庄发例》一文中提到:“读庄子,必通训诂章句,而又不可泥于训诂章句。”这一方法恐怕是读中西经典的通例。通识教育的入门读本应该让学子切实感受到训诂章句不仅仅是枯燥的苦功夫,而是可以开启出富有张力的思想空间的基础。

在《庄子这部书》一章的最后一节《庄子应该这样读》中,作者引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庄子》的读法。这一问题是以《庄子》内七篇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庄子》外、杂篇与内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的。《庄子》内七篇之间的关系在下一章《庄子的世界》作为重点展开,所以本节作者主要处理的是外、杂篇与内篇之间的关系。作者引用王夫之《庄子解》中的观点,认为内篇逻辑清晰,应为庄子自著。外、杂篇“固执粗说,能死不能活”,“外篇但为老子作训诂,而不能探化理于玄微”。注意《庄子》内、外、杂篇之间的互相发明和关联确实是“一条读《庄子》的恰当路径”。比如,《刻意》篇中三个“故曰”之后引用文字皆见于《天道》篇。这说明,杂篇中有的文字是为解释外篇中的内容而作,为外篇之“外”。而外篇文字与内篇文字很可能是主从的关系。这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读《庄子》的进路:以外、杂篇证内篇。

明代潘良耜《南华会解》曾经取外杂篇附于内篇各篇之后,比如将《缮性》《至乐》《外物》《外王》四篇附于《逍遥游》之后;将《秋水》《寓言》《盗跖》三篇附于《齐物论》之后;将《刻意》《达生》附于《养生主》之后;将《天地》《山木》《庚桑楚》《渔父》四篇附于《人间世》之后;将《田子方》《知北游》《列御寇》三篇列于《德充符》之后;将《骈拇》《徐无鬼》《则阳》列于《大宗师》之后;《应帝王》所附最多,分别是《马蹄》《胠箧》《在宥》《天道》《天运》《说剑》六篇;《天下》篇作为庄子自述,放于书首作为序言。

虽然这未必可以全当成确论,但是作为古代读书人苦心焦虑的读书经验,薪尽火传,是很值得的当代读书人注意的。通识教育要做的首先就是将历代读书人的经验传承下来。通识教育深入下去有两个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经典的传统读法和现代读法之间的张力;另一个问题由第一个张力而来的:古典思想和现代思想之间的张力。一部好的通识教育读本既要保证治学和读法上的醇正,又要与时俱进,对这个时代的问题做出呼应。

以对内七篇的解读为例,《内七篇》之间的逻辑关系历来是解庄子的头等大事。钟泰认为:“《庄子》内七篇分之为七,合之则一。始终次第,厘然不可移易。”我们现在对于前人读经典的方法不太重视了,有时候会认为这是前人牵强附会,比如对于《论语》各章之间的关系、《易》的内部结构等问题的经学读法。今文经学家特别强调的“家法”“通例”,恐怕也不是无源之水。内七篇的读法也是如此。清代的屈复以《逍遥游》为言志,《齐物论》为知明,《养生主》为行力,《人间世》为处世,《德充符》为自修,《大宗师》为内圣,《应帝王》为外王。首尾连贯,次第严密。《庄子的世界》一章以“天地宇宙与三重突破”“齐物视野”“内心自由”“生死问题”作为逻辑线索将内七篇串讲,既遵守了传统读法的次第,内容上又不同于传统解法。

与前述类似,作者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天-地-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所在。对于天地人的解读,结构上保留了经典中“三才之道”的结构,但是内容上又赋予新意。作者没有将传统的天道、地道、人道作为解释的准则,而是将“天”解释为人类对于整个宇宙、世界的看法;将“地”解释为对地上社会,对人间世的看法;将“人”解释为人的修养。这种和经典传统读法的不同,恐怕也是得焉失焉的地方。

(本文原载《中华读书报》2023年11月8日10版,作者为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