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封面之下读后感100字

封面之下读后感100字

《封面之下》是一本由克莱顿·柴尔德斯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23-8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封面之下》读后感(一):出版史本身就是一部知识流变的历史

首先总结一下全书:作者梳理了在一本小说的生产过程中,这本小说如何经历创作、生产和接受三大场域的改造。在这个过程中,作家如何进行创作,文学代理人的角色是什么,编辑怎样决定出版哪些书,出版商如何建立名单,如何销售、存储和宣传图书,以及作家如何选择下一个主题,书籍是如何被选上摆在书店前台的,为什么评论人和读者能从同一部小说中读出不同的含义,以及全国各地的读书会如何理解一部小说及其对他们的意义等等。

这本书在2018年获得美国社会学学会文化社会学分会著作奖,也算是我第一次看的社会学的著作。因为学术背景,在读的过程中,我会不自觉的拿历史学的理念或者说“规则”进行对比:

首先是理论。有一种说法:历史学的很多理论都是从别的学科“借”来的,借政治学的概念搞政治史、社会学的概念搞社会史。而这本书主要的理论是“场域”——创作、生产、接受三个场域,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一本小说像流经一条流水线一样地走完出版流程,即经历这三个场域。这让我联想到了知识史的一些概念,我觉得两者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关系——生产知识、传播知识、接受知识。知识也有其三部曲,且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到各自的影响发生变化。两者之间的非常地像。毕竟出版这一过程,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知识的生产、流变。

其次是史料或者说资料。 社会学里的两个概念“田野调查”和“民族志”——郭建斌和张薇提到,“民族志研究肯定要做田野调查,但是并非做田野调查就是民族志。” 例如风笑天提到,“如果一定要对二者进行区别的话,或许可以认为,来源于人类学的民族志是一种更为极端的实地研究—它不仅要求研究者在实地生活的时间更长,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程度更深,同时其主要的关注点也更多地集中于对当地社会的文化现象进行描述与分析上。”总结而言,民族志研究,即一种更严格、更独特的田野调查。 以历史学的视角来看,这些田野调查就是史料,这本书的作者先后采访了小说作者、代理人、出版商等等,其所做的努力确实值得称赞。对于这个奖项也确实是当之无愧。

读完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以后还是要多读读社会学的东西,跨学科这个名头虽然被“用烂了”,但是必须承认在这个过程中,它确实能够带给人一种启发或者说灵感乍现。

《封面之下》读后感(二):创作场域:看一本书如何诞生

读了《封面之下》让人感概:作者是有多么喜欢《贾勒茨维尔》这本书啊,从一本书延伸出这么多关于书的创作、生产和接受的问题。这种研究方式看起来一点也不科普,相反,非常的“究其原理”,太认真了。

看一本书是如何诞生的,或者看文字如何变纸书,这一整个过程,在以前的印象里,不就是写就完事了,书都没写出来,就找出版?怎么说都不太可能吧,甚至你写了上万字,人家编辑看不中,选题不达标,任何一环节,一本书都可能胎死腹中。所以,以前想的是作者就是作者,为什么关心那么多后面的事。先写为敬,才是作者的事。但是看了《封面之下》,这个想法向前走了一步,深入了一点。作者、读者和编辑三方都不可忽视,他们紧密相关,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一书的诞生,离不开三者的共同努力。

《封面之下》一书借对《贾勒茨维尔》的细致剖析,揭开了一个非典型的“典型的出版故事”。从小说的开始直到结束,这种揭开让我们看到一群人共同创造奇迹的乐趣,共同创造文化的传奇。作者将之赋予一个新名词“创作场域”,简单理解,其实就是一群人,一条心,办一件事的结果。

遗憾的是没有读过尼克森的《贾勒茨维尔》,所以,看《封面之下》的作者克莱顿·柴尔德斯谈论这么多《贾勒茨维尔》的细节,总有些雾里看花之感。不过,克莱顿·柴尔德斯的如此铁粉表现倒是为我们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铁粉做出了鲜明的示范。

《封面之下》荣获美国社会学协会文化社会学分会年度图书奖。不过,我倒是觉得这本书更适合出版业的评述,虽然作者分析了大量的社会背景知识,毕竟核心内容仍然是围绕小说出版展开,至于关乎音乐、美术、戏剧、文化生活等等社情和风俗似乎并不多见。以作者的“创作域场”观点来看,还是从图书封面选择,即定位开始的一本书的诞生反思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的商品化、市场化过程,作者、出版和读者在书籍生产传播中积极的影响因素。这本书更关乎出版的创作出版,应该能给出版业界有所启发。

《封面之下》有点严肃,作者克莱顿·柴尔德斯是一位社会学家,借这本书,作者也是希望帮助我们更了解一本书从作者、编辑到作者一整个出版过程的运作和思考,帮助我们更了解出版这个行业。书中对他国出版业界的差异性、独特的代理人制度也很有启发性。

《封面之下》读后感(三):探寻“封面之下”

一本小说到读者手中需要经过多少个环节?作家创作当然最核心的环节,但也只是封面之下的一步而已。以《贾勒茨维尔》为例,作者尼克森需要花上十年的时间带上耳机在星巴克写作,但这依然不算是故事的起源。因为故事是在她16岁时母亲讲述给她的,而这个故事至少是在两代人之前发生的。所以当一个故事开始创作,除去者酝酿的几十年外,很有可能从百年前就埋下了一粒种子。除了孤独的创作以外,它还要经过文学代理,编辑,作者再修订,才有可能出版,摆放在书店,最后到达读者手中。出版后会经过书评人的评论,读者会把小说读进自己的生活里。

对于一本书的创作,本书分为了三个场域来讲述,分别是创作(艺术),生产(商业),接受(意义)。原材料,作家的写作属于创作场域,作家要忍受孤独,要有经济来源这样的来源不一定是写作,实际上大概只有极少数作家可以通过写作养活自己,大多数人都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比如教书,当然也有一些作家足够幸运,认识一些富豪朋友并愿意慷慨得提供资助,比如哈珀.李。文学代理人和编辑则是小说从创作走向生产的途径,在出版后,小说走向商业了领域,图书的销售人员以及书评人会将小说推向市场,吸引更多的读者阅读。这些属于生产领域。读者把书买回家,把小说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以及经历相联系,赋予小说更多的私人价值,这是接受领域。

一本美国小说的诞生大致要经过这些场域,那么中国的小说出版呢?它会经历什么样的环节,和美国又会有哪些的不同呢?这些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就我粗浅的认识来看,第一个场域大致会相同,都需要创作者进行孤独和坚持不懈得创作,不过中国似乎没有文学代理人,这里我并不清楚。一本书同样也需要经过编辑和不断修订。中国还会有书号,还要经过层层严格审查,然后才能出版。国内最大的图书交流平台大概是豆瓣,新出的消息总是第一时间在豆瓣推送。豆瓣也是编辑的主要阵地,尽管各大出版社和图书公司在微博,微信群,小红书,抖音甚至小宇宙也都开设了账号,但是高质量的评论,对一本书的核心内容的交流与互动总是在豆瓣展开。就我个人而言,身处于偏僻的文化沙漠,周围书店屈指可数,豆瓣是我获取新书信息的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渠道。如果在一些文化活动丰富的城市,独立书店也会是新书上架的好场所,围绕新书,出版社还会邀请翻译、学者开展讲座,读者私下也会举办一些读书分享会,这些都是新书的传播途、营销途径。书里还有一点让我哑然失笑,书中亚马逊电子书是蛮不讲理霸权和和垄断的代表,到了中国市场反而成了对出版社最友好,给分成做多的电子书企业,可见中国图书市场有多么艰难。

不知道是我涉猎太少还是什么原因,最近读的两本有关做书的书籍,一本《做书这件事》,一本《封面之下》讲的都是国外的小说出版,前者是日本的,后者是美国的,我很想知道国内一本小说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故事,以及中国读者与图书公司、出版社之间微妙的关系,还有电子书市场的乱战,真希望业界有人士能编写一本出来。

《封面之下》读后感(四):《封面之下》:一本书的诞生,隐藏着多少隐藏职业!

重点: 1、这本书,在表达原理上,采用了以〔小说〕为重点,以〔场域〕为分割线和链接点,分别通过书籍存在的场域(场合),展示了不同意角色不同的“任务”,以及他们是如何完成(任务)的。 2、在内容方面,这本书先从读者最了解的〔内容创作〕入手,让你了解作者的经历,以及工作内容,接着又以文学代理人这个角色,“带”你进入书籍的生产环境,你可以在这个环境里,认识到另一个重要人物:出版商,你可以了解到出版商是如何挑选(书籍),如何宣传的,最后则是阅读环境(接受场域),来讨论读者对小说的接受程度。 3、那么这本《封面之下:一本小说的创作、生产与接受 》,很适合对书籍制作感兴趣的任何读者,以及想从事书籍写作和出版行业的宝子们,对于拍摄行业volg的宝子们,这本书也很适合当参考,拍出有创业并且专业的行业分享短片。 ——————详细版———— 看书很简单,拿起书,然后阅读,这期间主要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职业需要有关,阅读一些自己喜欢或者提升技能的书。那么做书呢? 众所周知,书是由两部分组成,书封和内容,也就是包装和内容,比较花巧一点儿的,还有书签和海报,以及贴纸一类的,经常出现在言情小说中,内容和剧情想贴合,很适合书粉分分享、收藏。 那么做书(书籍制作)呢?书封和内容一般由两个人(封面设计师和作者)完成,当然,也有特别的情况,比如儿童绘本,还有就是当代嘴替鲁迅先生,他们的封面和内容都是自己完成的,毕竟,不会自己设计封面的作家不是一个好嘴替。 当然,想了解更多书籍制作,可以“参观”这本《封面之下:一本小说的创作、生产与接受 》,这本书,在表达原理上,采用了以〔小说〕为重点,以〔场域〕为分割线和链接点,分别通过书籍存在的场域(场合),展示了不同意角色不同的“任务”,以及他们是如何完成(任务)的。

在内容方面,这本书先从读者最了解的〔内容创作〕入手,让你了解作者的经历,以及工作内容,接着又以文学代理人这个角色,“带”你进入书籍的生产环境,你可以在这个环境里,认识到另一个重要人物:出版商,你可以了解到出版商是如何挑选(书籍),如何宣传的,最后则是阅读环境(接受场域),来讨论读者对小说的接受程度。

读完这本《封面之下:一本小说的创作、生产与接受 》,之所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因为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化,就算是双胞胎也是有区别的,一个人的阅历、经验、经历和认知的不同,所以他的眼界和包容度也是不一样的。 当一个读者在读一本小说的时候,相似的经验、感受,则会引起读者对共鸣,认知方面,在认知以内,或者认知以外的东西,则会引发读者的熟悉感或者陌生感。

那么这本《封面之下:一本小说的创作、生产与接受 》,很适合对书籍制作感兴趣的任何读者,以及想从事书籍写作和出版行业的宝子们,对于拍摄行业volg的宝子们,这本书也很适合当参考,拍出有创业并且专业的行业分享短片。

《封面之下》读后感(五):一部小说的一生

文学大师季羡林有一个有趣的笑话,他和同事同时投稿,结果同事的文章发了,他的没有。那一刻大师也觉得无趣之极。

这是写作人的忧愁也是写作人的有趣。

随着信息沟通渠道的增加,作者还是那个作者,但是作品的产生和推广却长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伦多大学教授克莱顿∙柴尔德斯,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那些已经发表了的作品(小说)越来越充满了人类命运的趣味。

《封面之下》分享了一本小说的创作、生产与接受的整个过程。被《泰晤士文学增刊》评价为:用一个三幕式结构,解释小说的细节和情节,这一切都来自于作者的其他研究。

跳出五行外,细观一部小说的命运史。

作者用一部小说的诞生,分享了一部小说的一生。

《贾勒茨维尔》是由一个真实事件改变的小说,其初,出版人并不看好这部小说,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次时败的尝试。

小说的原型是作者自己家族的一件秘事。她的祖母曾经公然SS了他的祖父,最后祖母却在同乡人组成的陪审团运作下,成为“自卫杀人”逃脱法律制裁。这件事情曾经被媒体报道,随后便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作者在小说中,依托原事件,加入了众多浪漫因素,为了获得某个奖项。但是很多出版人都不看好,认为这样的创作手法并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也无法实现有利的市场推广。

作者从写作、出版、获得市场认可的一系列流程上,分析了这部小说的诞生和成功。其中其牵扯的专业问题包括,作者对小说的创作结构、文学代理人的双重职责、以及在小说生产领域会遭受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关于接受市场,也就是读者市场的描述很有意思。

作者认为,将生活读进小说和将小说读进生活,是文学和生活之间的交互影响。

我们从读者角度看,每一部经典小说的产生,都经历过无数次蜕变。最终我们读到的,或许和作者的初衷并不相同。

《封面之下》是以一部以小说为情节揭示一部小说产生的曲折命运,虽然期间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不同领域的运营手段,最后,让热爱写作和热爱阅读的人,都能深深理解,文学和生活有着如此的相似性,比如,我们的命运早已已经被时代裹挟,我们会面临的选择和抗争也早已注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