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身份》读后感100字

《身份》读后感100字

《身份》是一本由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页数:2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身份》读后感(一):一个女人和“目光监视”

看完《身份》,我想这不仅仅只是一本讲述男女爱情的书,他们皆有不同的角色、性别、自我定位和自我期许,杂糅成了一个个不同身份的自己,进而对于爱情、人的理解,完全不一。

尚塔尔,她本想借由一个男人来获得一种新的生活,而让-马克,他想借由一个女人来链接世界。这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便造就了,两人在《身份》里的不同经历和行为。

可三刷完成后,依然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尚塔尔这条线,一个女人和“目光(监视)”之间的联系。

《身份》读后感(二):爱与幻想与那个人

《身份》是米兰·昆德拉少数完全脱离政治流亡的小说。比起小说,它更像是戏剧。在波澜不惊,富有意识流的剧情中,幻想与现实相交融,构造出一部充满讽刺意味的黑色喜剧。

《身份》的主题是爱情,纯粹的爱情。这在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中很罕见,毕竟他总是习惯于将爱情与别的东西混在一起,爱情是表象,内核是其他东西。但是在《身份》中的爱情,是无关现实的纯粹爱情。这本书可以说是,米兰·昆德拉有关爱情的一场纯粹的游戏般的探讨。

尚塔尔是个急需证明自己魅力的女人,她在乎别人的目光,渴求着对抗时光流逝。她与所有女人一样,希望通过异性来证明自己的魅力。也因此,当她的生活中出现了爱慕的神秘人后。她追寻想象着那个人的身份,并在沉浸在身份所带来的幻想中。

这种幻想如甘露般,滋润了她本身枯燥的生活。她开始享受着生活与职场外的第三层身份,做某个人心中的女神。而那个人她并不熟悉,她也并不知情,仿佛是代表着整个男性的世界。

但这个身份却是她的男朋友让—马克善意的谎言。让—马克知道他深爱的女人会因为年龄所困扰,害怕自己的魅力消逝。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新的身份,去让自己女朋友开心。

这样的冲突设定的颇具戏剧性,一个沉溺于自己的新身份,一个疑惑于自己所设定的新身份。在这样的碰撞下,两个人死气沉沉的爱情焕发了新的生机。只是这个生机是在隐瞒与试探之下。

尚塔尔隐瞒了情书的事情,她将之认为是自己独特的魅力展现,沉浸在另一份爱情的想象中,承受着幻想的不忠带来的快感。

让—马克则想试探尚塔尔是否真的爱自己,是否真的是把自己当做唯一。他确认中不断犹豫,又忍不住继续试探。

在爱情中,人总是盲目的,人也总是在不停的确认自己在对方心中的身份。新的身份能带来新的惊喜,却也会带来的新的问题。

真正沉浸在爱河中的人,都并不是成熟的。尚塔尔和让—马克都是如此。因此,当一切被揭开时,事情就变得无法收场了。

《身份》是本很有趣的中篇小说,篇幅不长,充满了对爱情的思索与讨论,也为那些对爱情有疑惑的人提供了参考。

《身份》读后感(三):寻找昆德拉——我爱上的究竟是你,还是自己的幻影?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身份》读起来不像是一部爱情小说,更像是哲学小说。故事内容很简单,讲述一个女人逐渐老去,觉得男人不再看她,而她的情人马克在海滩上寻找她的身影,看到的只是一个陌生老妪的脸。贯穿全书的神秘信件像是一条线索,穿起了尚塔尔与那些陌生男子之间若有若无的关联。我不禁思考,这本书为什么叫《身份》呢?尚塔尔通过男人想要寻找的到底是什么?世界上描写爱情的小说不在少数,而爱情的本质却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我觉得爱情就是让一个人变得更加完整,或者说是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自己。不管是通过“灵”与“肉”哪一种途径,最终都是指向自己的内心。当我们的身体开始成熟时,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谈恋爱,我们是要逃离孤单,还是想要证明自己?当我们垂垂老矣,感觉自己无法再恋爱时,害怕的究竟是被世界遗忘,还是再也认不清自己?两者皆有可能。我们大多数人在选择爱情的对象时,总是在不断地回溯自己的童年。有的人恋父恋母,有的人喜欢兄长,有的人沉溺于姐弟恋,还有人贪恋不伦之爱。这些对象的身上也不见得有什么殊于常人之处,只是他们投射了我们童年未满足的欲念和爱恋,于是我们满世界的寻找,只为了实现自己童年的愿望,就像小时候未能吃到的一口糖,长大后一定要加倍地补回来,以证明自己已经拥有足够的实力。女人常常被认为通过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而她们拥有的唯一强有力的武器就是爱情:通过让男人心悦诚服从而“缴械投降”。纵然有那些对男人爱得五体投地的痴情女子,但是在我看来,女人是更爱自己的,爱情只是她们的镜子,使她们更确信自己的存在。当她们揽镜自照时,发现自己是何等地光彩照人,就像尚塔尔从那些男人们炯炯的目光中,获得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当尚塔尔发现男人们不再看她时,她感到害怕,因为她失去了爱情这面给她带来安慰的镜子。她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面对自己渐渐老去的容颜和消逝不再的青春。那些信件的出现像是一个转机,让她生出了被爱的信心和时光永驻的奢望。但是尚塔尔爱的从来不是具体的某个对象,是马克也好或是其他的神秘男子也罢都无所谓,她只是想要通过爱情来唤起对生活的热情,赶走自己已经老去的想法。那些男人都只是她心中想法的投射,或许连信件上的文字也是。当马克想要找寻年轻的尚塔尔时,在海滩上看到的却是一个身材走形,面容丑陋的老女人,或者说是真实的尚塔尔。爱情美化了他心目中尚塔尔的形象,但生活不会。在抛去重重滤镜之后,他的爱人实际上只是一个再也平淡不过的人了,她也会随着时间慢慢变老,直到他对她的爱意被消磨殆尽。马克爱的并不是真实的尚塔尔,而只是自己心目中的幻影罢了。《身份》这部小说和米兰·昆德拉的其他小说一样,有着二元对立性,这部小说探索的是真与假的关系,即我们爱上的究竟是对方本身,还是我们投射在对方身上的幻影?我们终其一生都在爱和被爱中艰难探索,或许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但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身份》读后感(四):身份的焦虑

读的电子书…配个豆瓣封面吧

“ 她对自己说:我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男人们再也不会回头看我一眼了。” —— 人有几张面孔?那么,爱情呢?我们是否能穿越梦境和现实的相互交织,找到边界,找回自己和爱人的身份? 尚塔尔比让-马克大四岁。 她好不容易摆脱了前夫的家庭,不再受前大姑子的明示暗示再要一个孩子。她受够了前夫家人在她失去五岁儿子之后对她的所作所为。他们不懂丧子之痛。就连前夫也说再要孩子就能抹去伤痛。她看清楚他们忽略早夭儿子存在过的痕迹,果断割舍与他们的关系。 她和让-马克的关系看似稳定但乏味。两人坐下用餐。尚塔尔感受到的只是平和的白色,还有男人的目光不再驻足在她身上。 “男人们再也不会回头看我一眼了。” 让-马克摸不着头脑。他探望病重的F回来就赶紧寻找尚塔尔。在F那里感受到对死亡的不为所动,让他震动。他好想快点拥尚塔尔入怀。 令人讶异的是,他错把路上一个年老的女人当作尚塔尔了。他那么爱她,怎么会认错呢?他陷入迷茫。 “男人们再也不会回头看我一眼了。” 然而,尚塔尔在自家信箱发现匿名爱慕者的示爱。这像是让她重新尝到最初小鹿乱撞的感受。她读着信,想到不远处有人观察着她。她脸红了。 尚塔尔把信件小心放在自己衣柜的内衣底下,像是珍藏自己的小心思。她不禁幻想,是谁在偷偷观察她,是对面咖啡馆里的男子吗,不会是那个穿着不赖但沦落街头的乞丐吧。 在不被尚塔尔发现的某处,有人留意她的日常,心生爱慕。她也一天天变化着。平和的白色,突然抹上一抹艳丽的红。 让-马克不是没有察觉到这些细微变化。他知道匿名写信者的存在。他嫉妒那个他让女友尚塔尔变得更有魅力。红色珍珠项链以及那套红色睡衣,明媚而扎眼。 他有过自卑,对自己身份的不自信。曾经求学读医后来又放弃的他,现在跟尚塔尔的收入极其不对等。他坦言自己跟乞丐站在同一边,而不是如今和尚塔尔在漂亮餐厅吃饭的这一边。 内衣底下深藏的信件,秘密最终被揭开。究竟梦境和真实有没有边界?让-马克给尚塔尔创造了一个被爱恋和追逐的美梦,却没想过梦可能会被戳破。人究竟有多少张面孔?恐怕谁都没能只用一张面孔完美示人。 尚塔尔说儿子夭折的命运对她而言是幸运的。并不是说她不爱这孩子,而是孩子的离开让她看清楚很多事也明白他放她自由。前夫离婚后再组建家庭。大姑子拖儿带女来尚塔尔家“捣乱”(孩子们把她家当自己家到处乱翻乱动。大姑子却没有阻拦,而是纵容)。她摆脱了前一段关系留存下来的身份。她还是儿子的母亲,同时这又只是一个身份。 让-马克认不出职场上的尚塔尔,认不出与私下生活截然相反的那张面孔。可是,工作完结后,他会重新认出她来的。 善意的谎言揭开之后,剩下的其实并不是背叛。而是两人重新审视自己与爱人的关系,选择用怎样的身份怎样的面孔来对待彼此。 或许,只要证明自己爱对方,对方也深爱自己,那么多远多老多种变化,对方都会找到自己的。 自我存在与价值在于自我肯定,也在乎他人的爱。自怜自爱,自尊自重,就不担忧身份的焦虑了。

《身份》读后感(五):让玫瑰凋谢吧

什么是身份?

当一个人问出这个问题时,多半就对自己现在的身份不太满意了。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身份》里,女主角尚塔尔一出场就想着如果有一天失去了男友让-马克,生活会变得怎样,随后又做了一个梦,梦里竟然全是她的前夫。现实中,让-马克在沙滩上走了几公里去找尚塔尔,哭着喊叫她的名字,她却对他视若无睹,一心只忧伤着“男人们不再回头看我了”。

这不是身份的问题,而是关系的问题。女人开始想起了以前的人,并憧憬着其他的人。

现在的人怎么办?

男人做了件很愚蠢的事:冒充暗恋者给女人写匿名信。

这种事,搞得好是惊喜,搞得不好是惊吓。信件接连而至,女人非常开心。但女人没有告诉男人这件事。

这就尴尬了。

最初只是想让对方高兴,结果对方是高兴了,却与他无关。让-马克原本以为她会给他看这封信,同时说:“看!男人们还是没有都把我忘了”,于是功德圆满。但尚塔尔没有,反而把信藏进了衣橱,放在一堆胸罩下面,生怕他发现。

哄人变成了挖坑。

作为写信的暗恋者这个身份,男人并不舒服。一方面看着女人高高兴兴打扮,开心得不得了,一方面看着女人不听他的话,反而听暗恋者的。比如以前他要她在脖子上挂红珍珠,她不肯,可暗恋者一夸,二话不说,马上戴。

女人每天神采奕奕地打量身边经过的人,猜测哪个是写信的暗恋者。是小酒馆的年轻人?哎哟,青春四射,我真是太有魅力啦。是街上的老乞丐?也可以,这样的人欲望自由真诚,品质无价嘛。整天沉浸在幻想中的女人,对有陌生男人暗恋自己这个身份很满意。

终于,前夫的大姑子上门做客,打破了这份假装。孩子们把衣橱翻得乱七八糟,信扔了一地,尚塔尔怒火中烧,把他们赶了出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两人爆发了争吵,女人说房子是我的,要一个人住。男人愤然出走。

身份发生了逆转。

在爱情的最初,男人是强者,女人是弱者,因为女人比男人大,衰老得快。但分手的时候,男人是弱者,女人是强者,因为女人有钱,男人没钱。

结局是圆满的,两人双双回头,失去方知珍贵,“我的目光再也不放开你,我要不停地看着你。”可是,不看着你还能看着谁?女人又没有其他人可以看,男人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两人只能在一起互看。

和你在一起的身份,就是我最好的身份。

尚塔尔十六七岁时,想成为一种玫瑰,一种四处扩散的香味。穿透男人,通过男人去拥抱世界。玫瑰四处扩散的香味,那是对艳遇的隐喻。可她的性格又不是这样,只要有一个稳定的男人,她就能在宁静幸福的生活中过下去。

每个人都有着种种身份。昆德拉在书中探讨的不仅仅是身份,更多是思考感情中人与人的关系。友情是什么?是给对方提供一面镜子,让他可以看到自己以前的形象。爱情是什么?是一所可以隐居的房子,在里面自己可以不再属于这世界,完全脱离过去。

尚塔尔可以想要很多身份,想象中成为四处飘香的玫瑰。但选择了让-马克,就意味着没有了其它选择,只有一种身份。而她为自己毫无艳遇而高兴,为年青时代的玫瑰凋谢感到幸福。

玫瑰只是想象,艳遇过于虚幻,只有专一的身份,稳稳的感情才能带来真实的连接,拥抱彼此的孤独,享受平静的幸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