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身份读后感100字

身份读后感100字

《身份》是一本由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身份》读后感(一):还是看不懂

上次在诺贝尔书店看到了这本书,买了下来。晚上在宿舍的时候一个人翻着。

舅舅问我,一个人晚上在宿舍都做什么。我说看看书,做做题目,时间过得很快,总觉得时间还不够用的。也是,习惯自学自管的人,总是有东西打发时间。

这本书还是看不懂,虽然都认识。或许也和我没好好认真看有关系吧。

《身份》读后感(二):超越于爱情之上的爱

“超越于爱情之上的爱:两个人的眼睛再不移开,因为他们知道各自的身份就包容、隐藏、寄存在对方的目光中,那脆弱的目光将他们连在一起,并在他们身旁形成一个代表他们孤独和幸福的白色阳台。”

尚塔尔在失去儿子的那一刻就丢失了身份,她一直在半梦半醒中面对自己的生活,让-马克思试图帮她从自我中走出,这份爱让尚塔尔恐惧,让她逃避,让她四处冲撞。

《身份》读后感(三):避免误会

在诺曼底海滨小城的旅游,尚塔尔说:“男人们不再回头看我了。”让-马克在回到家后,以陌生人的身份暗中给尚塔尔写信,想借这些来自“陌生人”的仰慕让尚塔尔感觉到还有男人回头看她。当尚塔尔发现信件是让-马克写的时,愤怒失控,以为丈夫是在考验她对于爱情的忠诚,于是离开。最终二人又发现都无法离开对方。

如果试图避免这种误会,在主动为他人做事情时,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省查行为背后的动机与意义以及潜在的事情办杂的后果。

《身份》读后感(四):我能想到最艰难的事

我爱你,是我的至柔之言,至重之诺,同时是我的牵绊,我的。我——爱——你;舌尖逡巡不定乱撞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上颚上:我——爱——你。

世界上再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了!

无怪乎阿兰•德•波顿自传体式小说《爱情笔记》中的“我”,以为“‘爱’是一个因为过度使用而沉闷无味的词”,所以用“软糖”代替“爱”,妄图精确表达那种如同软糖般给人“甜美蓬松,会美妙地融化在口中”的感觉。

似乎,爱总该是那如初见般的惊叹与温存,难以言说,那么细微,那么宏伟,那么拘谨,那么顽皮,那么羞涩,那么狂妄。

且看看这个“爱被过度阐说”的文学史吧:

坚韧与溃败者有《茶花女》,失落与平和者有《安娜•卡列尼娜》,慎《自由》,悼《情人》,浓郁者有《霍乱时期的爱情》《时间的针脚》,恐怖者有《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挪威的森林》,《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好不容易扳回一局,却被《包法利夫人》重重扇了个耳光,《百年孤独》无情,《红楼梦》有泪,《罗马爱经》诡辩而瘆人,《爱的进程》却依旧充满昧心和无意识。《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把问题抛给了读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则“强“词夺理,气势汹汹。《偷影子的人》绕了一大圈回到“倾听”的原点:我,理,解,你!反乌托邦三部曲则欲把爱情比自由,压制悲剧总相连。《了不起的盖茨比》文以载梦,《身份》则梦以载文。

闭嘴吧。想简简单单爱。

《身份》读后感(五):美丽的小说

身份的脆弱性,爱情的脆弱性,在文中几乎是全部体现在互相的不理解之中。这种不理解有些来自于交流的困难,而更多的是拒绝交流。

让-马克提供的是一种空间,一所可以隐居的房子,她可以在那里安静地成为她自己,清醒平和(白色世界)。他们在那个世界里在某种意义上(对于大众的客观的世界来说)是死亡的,他们在遗弃世界的同时世界也遗弃了他们。不再接受游戏规则,远离尘嚣,同时远离自己身上需要别人(的目光),需要这个世界(的目光)才得以生活的那个身份。

身份的领地——每个人都必须展示一张面孔并为之捍卫到死的世界(一种愚蠢的自我?)。

超越于爱情之上的爱:情人的目光包容、隐藏、寄存着对方的身份,彼此的存在只在对方的目光之中印证。而这目光,或这一由他们制造的世界,是极其脆弱的,不断受到来自世界(外界冲击)和他们本身的攻击(不理解对方)。当她出了这一目光的保护后,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几乎开始偏向毁灭(出于情绪化的复仇——她以为让-马克是要抛弃她——或者是她投入到随大流的另一个身份里去),她的一切都垮掉了。

梦与真实的切换:一种技巧,直接为小说所要表达的内容服务,并让人看到任何一个别的手段、别的形式技巧所无法让人那么清晰地了解小说所表达的东西的技巧。

从真实到梦境的过渡是那么微妙和自然,这切入点的不确切性,更令人震动地表达出人很难清晰地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处于这一可悲的境况中。

这就像,你做了一场噩梦,醒来却发现它是真的。

《身份》的形式很美,很杰出的小说,让我看到一些新的东西,虽然不多。以上有很多几乎是纯摘抄自情人的目光的,写得很好,几乎没必要补充什么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