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阿兰·德波顿的优美句子

阿兰·德波顿的优美句子

编者按:阿兰·德波顿的优美句子,精心整理而来,如有错误或者句子推荐,欢迎留言评论。

●幽默不仅是攻击地位显赫之人的有效工具,而且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并缓解我们自己的身份焦虑。 ----阿兰·德波顿《无聊的魅力》

●一个离群索居的人可以得到一切,但独独没有个性,也就是说个性诞生在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之中。我们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给自己定格,所以不同人会使我们获得不同的自我感觉。这种自我可以比作是一只变形虫,它的外壳可以灵活伸缩,从而适应环境。 ----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我们所期待的远超出我们祖先们的想象,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则是永远都挥之不去的焦虑——我们永远都不能安于现状,永远都有尚未企及的梦想。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哲学的任务是教会我们在愿望碰到现实的顽固之壁时,以最软的方式着陆。 ----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

●要想停止注意某件事物,最快的方法就是将它购买到手——就如同要想停止欣赏某个人,最快的方法就是与其结婚。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根据塞内加的看法,促使我们发怒的原因是我们对世界和对他人持有过分乐观的观念,这种乐观达到了危险的程度。……怒气来自于一种信念,认为某种挫折没有写进生活的契约中,这种信念发源于近乎戏剧性的乐观,但其后果却是悲剧性的。 ----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

●这种观点说明,决心躲避他人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和他人交往。这一想法只是反映了我们对所能够交往的对象的不满。愤世嫉俗的人都不过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对事物的要求标准很高,达到了常人所难以理解的程度。用尚福尔的话说:“我们往往把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看作是不喜欢人际交往的人。这样的说法就像把一个不愿在深更半夜去邦迪森林散步的人看作是不喜欢散步的人样。”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争吵的原因绝不是表面上所看到的那样。
指责对方时的声嘶力竭,以及这些指责的不合情理表明不是因为彼此怨恨而是彼此相爱。
我们恨自己爱对方爱到现在这个程度。
我们的指责实际上承载着一个复杂的下文:我恨你,因为我爱你。
我恨自己别无选择,只能冒险爱你。 ----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如果你们摆脱希望和恐惧,
你们就已经挫败暴君的怒气。 ----波爱修斯《哲学的慰藉》

●我们的“自我”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而经不起哪怕是针尖麦芒大的刺伤。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世人不是根据行为的功绩来作出评判,而是根据偶然的结果;他们认为,只有结局皆大欢喜的那些事才是凭借良好的教导完成的。运气不好的人总是首先被人的善良意志背弃。 ----波爱修斯《哲学的慰藉》

●坚定地相信人生皆苦,是人类几百年来得宝贵财富,是对抗痛苦的壁垒,是梦想破碎的防线——然而人生皆苦的思想却被现代观念培育出的期望值无情地摧毁。 ----阿兰·德波顿《无聊的魅力》

●我从来没有信任过命运女神,即使在她似乎愿意和平相处之时也没有。我把她所赐予我的一切——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随时拿回去而不干扰我。我同那些东西之间保持很宽的距离,这样,她只是把它们取走,而不是从我身上强行剥走。 ----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

●苏格拉底的思辨方法
(1)取一种为世所认的常识论断
(2)想象一下这一论断可能是错的,尽管说这话的人充满自信。寻找这一论断可能不对的情境。
(3)如果对以上问题找到例外情况,那么原来的定义就是错的,或者至少不准确。
(4)最初的论断必须考虑到以上例外并将之精确细腻地表达。
(5)如果随后又找到了对以上修正过的论断来说的例外,那么整个过程再重复一遍。真理——就迄今为止人类可以企及的而言——寓于一项看来驳不倒的论断。追求真理,就是发现我们原来差不多认定为是的其实为非。
(6)不论阿里斯托芬如何加以歪曲,思考的产物总是优于直觉的产物。 ----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

●我们的很多欲望总是与自己真正的需求毫无关系。过多地关注他人(那些在我们的葬礼上不会露面的人)对我们的看法,使我们把自己短暂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时光破坏殆尽。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富有的人忘情于财富,是因为财富能够自然而然地为他吸引世界的目光。穷人则完全相反,他们一贫穷为耻。他们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世界的目光之外。一旦感到自己被世界所忽略,人类天性中最强烈的欲望将必然难以得到满足。穷人进出家门都不为人所注意,即使在闹市,他也会像都处在家一样默默无闻。而名流显贵们则不然,他们一直为世界所瞩目。所有的人都渴望能够一睹尊颜。他们的行为成为公众关心的对象。他们的片言只语、举手投足都不会被人忽略。”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关于死亡的想法对我们的影响或许就是引领我们去追求任何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东西。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沉默或笨嘴拙舌或许恰恰证明了愿望的强烈,从而被人同情和原谅。诱惑一个你无所谓的人要容易得多,一个心胸宽阔的人会发现一个最笨嘴拙舌的求爱者往往是最真诚的求爱者。拙于言辞反而可以证明其真情实意(如果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 ----阿兰·德波顿《无聊的魅力》

●普鲁斯特说:“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 ----阿兰·德波顿《无聊的魅力》

●在一个文明社会中,对任何成员在违背其个人意愿的情况下行使权力,只能有一个正当的目的,那就是防止其对他人产生危害。他自己的利益,不管是身体的还是精神的,都不构成足够的理由。 ----阿兰·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

●不成熟的爱是一个在理想化和失望之间摇摆不定的故事,一个狂喜、幸福与溺毙般感受和无比憎恶夹杂的不稳定状态,在这状态中,最终找到心上人的感觉伴随着从来没有过的迷失感。不成熟的爱,其逻辑终点就是死亡,或是象征性的死亡,或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当我们从单恋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爱恋的人(一个天使),想象和他们厮守在人间天堂的无限幸福时,我们忽略了一个重大的危险:如果他们开始回应我们的爱,那么他们的吸引力也许很快就褪色消逝。我们之所以去爱,是因为希望藉心上人的完美来逃避自身的弱点。但是如果这样一个人有一天决定来爱我们,那么又将是怎样的情形?我们只能有些震惊,品味如此之低,竟然看上我们这类人。 ----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诱惑意中人是一种表演行为,是从自主行为到采取符合观众要求的行为的一种转变。但是,如同一个演员必须了解观众的期待一样,求爱者也必须知道意中人想听什么--因此,如果有确凿的理由反对为被爱而撒谎,那么演员将不知道什么才能打动观众。与自主行为相较,表演行为唯一正当理由就在于它的有效性。 ----阿兰·德波顿《无聊的魅力》

●我们总是牺牲自己宁静的心情而去追求那些转瞬即逝的世间的荣华富贵,而遗迹能够揭示出我们这些行为的愚蠢本质。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不询问他人的爱情标准是一种良好的风度。理想的爱情是,不因一个人符合标准而产生爱恋,而只是爱上这样一个人,无关财产和身份地地位的本体的人。爱情如同财富一样,忌讳人们探询是如何获得并保持感情/财产的。 ----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爱情的反讽之一,你越不喜欢一个人,越能够信心百倍、轻而易举地吸引他。 ----阿兰·德波顿《无聊的魅力》

●人类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本领:自身能够离析为二,能够一边行动,一边站在那里观看自己的行动。 ----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叔本华:只有击中目标的谴责才能使我们受到伤害。一个人如果真正知道他不应该受到某种谴责,那么他可以满怀把握地对此不屑一顾。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一旦充分了解了他人思想的肤浅和空洞的本质、他人观点的狭隘性、他人感情的琐碎无聊、他人想法的荒缪乖张,以及他人错误的防不胜防,我们就会逐渐对他人大脑中进行的一切活动变得漠不关心。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真正珍贵的东西是所思和所见,不是速度。子弹飞得太快并不是好事;一个人,如果他的确是个人,走慢点也并无害处;因为他的辉煌根本不在于行走,而在于亲身体验。” ----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

●Life seems to be a process of replacing one anxiety with another and substituting one desire for another
生活似乎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伟大书籍的价值,在于能够以比我们更加完美的方式描述这些感情和人物,它能够提供一些感受,我们虽然能明确认识到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感知,但却无法自己将其表达出来。 ----阿兰·德波顿《无聊的魅力》

●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呆在他的房间里
他以旅人之眼注视沙发,并重新发现了他的一些特质
我们从旅行中获取的乐趣或许更多的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我们旅行的目的地本身。
什么是旅行的心境?感受力或许是它最主要的特征。我们怀着谦卑的态度接近新的地方。对于什么是有趣的东西,我们不带任何成见。 ----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

●你越不喜欢一个人,你越能够信心百倍,轻而易举的吸引他。强烈的欲望使人丧失了爱情游戏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漫不经心,你如被人吸引,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因为我们总是想把最完美的品质赋予我们深爱的人。 ----阿兰·德波顿《无聊的魅力》

●人类近来对于信息前所未有的获取,是以我们的专注力为代价的。 ----阿兰·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

●如果我们做不到这样的泰然自若,如果我们听了几句对我们的性格或业绩的严厉批评就忍不住掉眼泪,那可能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正确的能力主要是由他人的赞许构成的。我们对于不受世人喜爱很在意,不仅是出于实用的理由——例如生存或升迁,更重要的是世人的嘲弄似乎是一种信号,毫不含糊地表明我们已误入歧途。 ----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

●当爱不再得到回应时,要求被爱的蛮横出现了—我孤独地与欲望相伴,毫无防卫,缺少权利,远离法规,我的要求直露得令人吃惊:爱我吧!为什么?我只有一个微不足道的理由:因为我爱你…… ----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我们为自己还有那么多书尚未阅读而惶恐不已,但看不到自己已比奥古斯丁或但丁多读了很多很多,也因此看不到,我们的问题纯粹就是自己吸收的方式问题,而不是自己消费的范围问题。 ----阿兰·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

●情人除了徘徊于渴望和烦恼两极之间,别无他途。爱情没有中间地带,只是一种方向,它所渴望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物。一方的爱意加浓使另一方的爱意消减,直到消亡。 ----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没有回应的爱情也许痛苦难耐,但却是一种安全的痛苦,因为它只会伤及本人而无害与他人,是自我导致的个人痛苦,甘苦交织。但是爱情一旦得到回应,那么人们就必须准备放弃仅仅是被动地受到伤害,而承担起去伤害自己的责任。 ----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人惟一的先天的错误就是认为我们是生而为追求幸福的……只要我们坚持这一先天的错误……世界在我们看来就是充满了矛盾。 ----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

●对于我所关心的人,我祝愿他们受苦受难,孤寂凄凉,疾病缠身,受尽虐待,备尝屈辱,我希望他们不得幸免于以下的体验:深刻的自轻自贱,缺乏自信的折磨,一败涂地的悲惨境地。

这足以说明为什么他的作品成为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最伟大的馈赠。

尽管这话是他自己说的。

To those human beings who are of any concern to me I wish suffering , desolation , sickness , ill- treatment , indignities - I wish that they should not remain unfamiliar with profound se ----尼采《哲学的慰藉》

●Perhaps unhappiness can stem from having only one perspective to play with.
也许不快乐的源泉正来自我们用单一的视角看世界。 ----阿兰·德波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