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昆虫记》读后感锦集

我的《昆虫记》读后感锦集

《我的《昆虫记》》是一本由马俊江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35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昆虫记》》读后感(一):芥子纳须弥

一开始以为这是一本由中国人写的《昆虫记》解析,看完发现,这其实是一本从马俊江的喜好出发进行的《昆虫记》的节选及翻译。整体来说,这本书不论是选文还是翻译都非常出彩,因此看下去会觉得很流畅。

书的构思也很有趣,从春天的屎壳郎开始,以几乎存在于每个人童年中的萤火虫结束,让整本书虽说是科普书籍,意外的充满了一种童话般的烂漫。

恰逢疫情高峰期,捧起这本书,有种回到儿时农村世界的感觉,在暖暖的阳光中,在露水尚未完全消失的青草地里,看蜘蛛、螳螂、蝴蝶、蚂蚁构筑的世界。

最近的世界太过喧嚣,反而在昆虫的世界沉淀下来。昆虫的世界充满了“不正确”:有可以毫不犹豫吃掉配偶的雌螳螂,有转身就当成年的子女为食物的蝎子,也有傻傻的跟着前一只虫绕到天荒地老的毛毛虫,更别提前脚赞颂昆虫,后脚以科研为目的,对这些虫子“痛下杀手”的作者。

所以,有时候想想,以“正义”、“真理”为名的争吵,是否必要呢?

另一方面,作者也乐于开启一些看世界的新视野。

1.此前看韩剧《寄生虫》时候,曾看到过一个说法,关于为什么穷人越穷越生,其得出的结论就师出于大自然,对弱小的群体来说,提高生育率,是为了增加最终能幸存下来的下一代的概率。

当时深以为然,但本书作者认为,对昆虫而言,成百上千的卵,以及最终成为捕食者粮食的“若虫”其目的本身就是食物,对大自然来说,这些昆虫的使命就是让生命炼金术得以完整。

2.热爱昆虫,但作者也不惮于否认“万物有灵”的说法。作者认为,昆虫的一切行为,都类似于“编程”,即便是母爱也不例外。

作者爱昆虫吗?我不确定,但是我确定的是,作者确实是热爱科学的。

2023年的第一篇书评,给这些纯粹的昆虫,也给自己,希望自己能减少无效社交,脑子能更纯粹、通透一些,沉淀进步。

《我的《昆虫记》》读后感(二):能把昆虫观察日记写得像文学作品,这个作者真的让人佩服。

我承认,起初我对这本书有误解,我原以为是类似于DK 百科全书那种死板的教科书式的科普书,一打开就仿佛走进了虫子堆,边忍着生理不适边教育孩子,看!屎壳郎在滚粪球,看!毛虫是这样破茧成蝶的。我都能想象得到在那些复眼、口器、胸足的洗礼之下,老母亲的心理健康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可偶然间看到作者写的序——这本书里有丰饶的大世界,有昆虫有植物有动物,有人也有天地万物,荒野有金雀油画,黄石园有狗牙草,家里有猫,林里有鸟,池塘里有蝾螈和水藻。有春夏秋天,有夜晚清早,有冬天的古币,有蜿蜒的古道……

包罗了这么多内容和诗歌一样的文字,怎么会是简简单单的昆虫学科普书呢?

这本书阅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相反是很好的素材库,作者马俊江是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博物学者,他提炼精选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昆虫,讲述法尔布研究昆虫的日常生活,再把昆虫的习性、特征插入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显突兀但又能让读者了解昆虫知识。而特别浪漫的是:一本好书应该从春天开始,结束的时候要有光。所以这本书从安格尔高原的春天开始,最后一篇是有光的萤火虫。这种极致浪漫懂的人都懂!

原著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法尔布,同时也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用他富有诗意的笔调,调动了读者的感官,让昆虫世界变得有声有色。我甚至从不知道,在茂盛的草丛中,在腐烂的枯木根底下,在飘浮着的绿色浮萍下,那个微小的迷你的昆虫世界是这么的精彩。

书中由对自然和昆虫的观察,引申了一系列对人生的思考,印象蕞深刻的是蝉和蚂蚁的寓言故事,冬天的蝉饥肠辘辘,它乞求蚂蚁施舍给它几颗麦粒,却遭受到蚂蚁的冷遇和讥讽。故事来源是伊索寓言,这儿有几个明显的错误,比如冬天是不会有蝉的,麦粒也不适合蝉娇弱的吸管。也许有人会觉得这只是一个故事,何况是给小孩子看的寓言故事。不用计较太多。但事实上传递错误的信息会误导小孩的认知。儿童读物更应该严谨!

正如法尔布所言,如果不去关心周围生动的世界,只是以讹传讹,这样的人顶多不过是毫无生机的陈年旧事的应声虫。

《我的《昆虫记》》读后感(三):能把屎壳郎写得那样浪漫,唯有法布尔

“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才是生命应有的欢乐。”

法布尔被称为“昆虫界的荷马”,可能是因为他在《昆虫记》中将石蜂比作奥德修斯。在那次实验中,法布尔意图证明石蜂的认路本领胜过信鸽。他多次将石蜂带往几百米开外的某处,大部分均能返回蜂巢。为了印证达尔文关于石蜂可能会根据方向来寻找蜂巢的猜测,法布尔在小路尽头的十字架下做出了一些奇怪举动,从此成了村里男男女女谣言创作的主人公。

乐府文化出品的这本《昆虫记》中,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趣的法布尔。编者马俊江感慨国内《昆虫记》的选编偏向儿童科普,就自己上手作了一本选集,誓要还法布尔本来面目——诗人。以往的科普版,将文章删减得几乎只剩一些昆虫知识,让人误以为“昆虫记”就是“记昆虫”。这本集子着重凸显了文章的文学性,体现了法布尔对生命的惊叹,对生活的感悟,时而哲思涌动,时而诗意盎然。副标题“基于法布尔的重述”,我的理解是对科普版的重述,两个版本相比较,很难让人相信是同一部书。

“荒园”让我想起了鲁迅的百草园。法布尔的孙女按照爷爷的指示,观察着红蚂蚁的动向。她跑回来汇报的可爱劲儿,太招人喜欢。当然除了童趣,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为了搞清楚圣甲虫如何养育幼虫,法布尔养了一群圣甲虫。给圣甲虫找食物的方法之一,偷偷摸摸地去大街上铲屎。要是有驴子经过家门口,就祈祷它能留下一坨丰厚的礼物。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后,实验还是失败了。圣甲虫们似乎更愿意自己像西西弗斯一样去推动粪球,最后郁郁而死。

关于土蜂的破茧之谜,法布尔曾在森林里到处挖坑寻找土蜂的巢穴,然而并没有什么发现。直到二十三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清理一个土堆的过程中发现了土蜂的大量巢穴,搞清楚了土蜂如何产卵,如何为幼虫存贮食物,主要的食物来源。那一刻,法布尔可能认为自己是全世界最幸运的人吧。

“我在这里可以和我亲爱的昆虫们生活在一起,一点点走进它们生命的每一个角落,解开昆虫世界的一个个谜团。它们奇妙的生活可以让我一直欣赏下去,研究下去,写下去。”

有了想把十卷《昆虫记》拉回家的冲动。

《我的《昆虫记》》读后感(四):初读我的《昆虫记》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我还是挺疑惑的。

虫子?重述(马上想到把名著改编得乱七八糟的电视剧)?感觉欣赏不来。

收到书之后发现,咦,怎么如此气质不同。

有一点点像民国的小品文,会想起汪曾祺、梁实秋和林语堂。

行文是比较典雅但是不掉书袋的写法。

看起来写的是昆虫,其实也像是茫茫人海中的每一个人。

石蜂这家伙,看起来就是个天选打工人。劳碌命操心人。

寄生虫原来生活也是不容易的。

也算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到寄生虫和理解自然法则。

生活真的很不容易,但是它们倒是也有自己的应对方法。

房子脆弱,它们就每年给孩子建新房子。

这写的是昆虫,但说的就是大千社会里的你我他。

倒也是角度清奇,待慢慢细品。

《我的《昆虫记》》读后感(五):你还记得属于你的童年之书吗?

我相信,每个人在童年的时候应该都读过《昆虫记》,只是那个时候的我们并不知道,原来《昆虫记》还分为好几个版本。我不知道大家小时候看的是哪个版本,我还记得我当时看到的那本书中,插画里画了很多昆虫的图解,整本书更像是一本科普读物。那本《昆虫记》薄薄的一本,却带领着童年的我走遍了山林,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昆虫。

《昆虫记》这本传记,对于年幼的我而言,就是一本生物科普书。可是在《昆虫记》当中,除了法布尔和昆虫,原本应该包含了更多山林之间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将最终构成完整的《昆虫记》。这个版本的《昆虫记》更适合称之为“我与昆虫的回忆录”,这本书中除了讲述关于昆虫的生命,也讲述了关于人的生命,关于人与山林之间的相互纠葛。

对于昆虫的探寻,逐渐演变成对于各种生命的探索,那些生命展示的又何尝不是属于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这么多年,书中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当属螳螂对于后代的部分,公螳螂会在交配后,任由母螳螂将自己当作食物吞下。在这里虽然逝去了生命,但是逝去的生命是为了迎来新的生命,生命的传承在一只只螳螂身上也不断彰显。

对这个片段印象深刻,不全部因为《昆虫记》,也因为童年时候看的《黑猫警长》,里面关于螳螂那一集应该看过的人都不会忘记。被赋予了人类情感的螳螂,在爱情和新生命的传承之间,最终选择了传承,他们为了让生命能够延续,付出的代价是惨烈的。

除了关于螳螂,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关于屎壳郎的部分,别看他们每天只会推着自己的小球跑来跑去,但是她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各种趣事。在这里面,有忠厚老实的只会认真对待自己的小球,也有偷奸耍滑的智慧偷走别人的小球。他们每个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处事习惯,但是忠厚老实的就的确会被欺负。

昆虫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又能有多少不同呢,除开不是同样的品类、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之外,我们生活所经历的磨难并不会相差分毫,但是昆虫即便看似弱小,他们依旧在顽强地活着。我再一次跟随着法布尔重温了他于山林、与昆虫的生活,也重温了属于我的那个童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