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思考上瘾》的读后感大全

《思考上瘾》的读后感大全

《思考上瘾》是一本由[日本] 斋藤孝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1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考上瘾》读后感(一):2022年第140本,思考上瘾

#阅读打卡#《思考上瘾》斋藤孝 计划阅读150min ,实际阅读108min,完成率100%

摘录:

他们如果真正认真的话,应该全力拿出自己的创意和意见。换言之,拿不出创意和意见的人仅是做出“认真的样子”而已,实际上是极其不认真的。

感悟:

我是觉得很奇怪,经常会收录斋藤孝的书放到书单上来阅读,原来习惯并善于思考的他,竟然写了800多本书!

《思考上瘾》读后感(二):“思考”是什么?“思考上瘾”又是什么?

信息时代的优势就是,自己发表的感想,一定会有人浏览;如果能得到善意的评价,就会越来越有动力。

这句话源自于书上,恰好也激发我写下书评的热情。

最近的日子,常常让我陷入了沉思,恰好遇到齋藤孝的《思考上瘾》( 『思考中毒になる! 』 ) ,好奇驱使,想知道“思考”是什么?“思考上瘾”又是什么?

想不到,看完之后,发现自己正是一个“思考上瘾”的人。书中分为多个章节分析“思考”以及思考的好处,不同章节的观点却能够相互call back(呼应)。然而,最让我震惊的是,书中的观点居然没有一条让我反感,或者不认同。反而看到书中的一些举例的时候,会想起生活中的某个人或某件事,感叹一句:原来这样,好像还真的是这样。当然,这也可能是作者有意引导,将观点与我的现实相互连接,加深印象和思考。

对我来说,书中比较深刻的内容总结如下:

①真正在思考的人,所想的内容是具体且有细节,例如说当我画画的时候,我希望把这朵花画得更加真实,我想到的是利用“光影”衬托,而“光影”就是具体。相反,如果一个人看着好像“很认真的思考”,可能并不是真的在思考,而是犹豫不决。无法具体说出思考中的细节的人,一定是没有思考,或者有所隐瞒。

②善于思考的人,往往判断力和表达能力都很优秀。诙谐幽默的人往往是思考力、判断力和表达力,三者完美结合。感觉现在大环境对“幽默”都有歧义了,在我看来,真正的幽默是无论何人听到的时候,是觉得好笑且有意义,而不是哗众取宠,因为搞笑而搞笑的话。当时看到书中的例子,立刻想起了张77,近年来,让我感到幽默谦虚且才华横溢的人。想起来,他还是学校辩论队队长,还真是又和现实相重合。

③最简单锻炼思考力的方式:分析所喜所爱,可以是爱豆、身边的人、或者想到的一切,为什么为之心动?

④思考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提升,最好的锻炼方式是阅读,可以将思考的内容记录下来;沟通与表达也是思考,同样也是锻炼的好方法。

⑤固执己见=思想僵化。

全书阅读之后,我感叹到:尽管没有真切感受到如今的“思考”对我的直接作用,像是在工作中、生活中,但回顾过去,思考一番,却应该是因为在我看来工作这样复杂的社会面上,并不适合我表达自己。反倒是在校园中,我善于沟通,而同学也喜欢让我教他们做题,在这样沟通与表达之下,锻炼了思考力和表达力,我的成绩更进一步。

另外,最让我诧异的是书中的观点和我的思维高度契合,又不得让我感叹:难道,这是因为日剧看多了?从而有点“日式思维”,这些看法总是非常务实。 最后,又不得不感叹,我真是“思维上瘾”。总言之,思考使人进步,思考上瘾使人更加进步。

《思考上瘾》读后感(三):让人思考效率提升的方法技巧

记录: 2022年阅读第260本——微信公众号《非哥笔记》

书名:《思考上瘾》

作者:日/斋藤孝(日本教育学家、畅销书作家)

点评:思考上瘾的人就是忍不住思考且能拿出某种成果的人。每天设置思考时间(思考记录本,每次半小时思考的限制时间,以让大脑思考加速),设置思考的场所(固定场所可以提升思考效果,如咖啡馆,一进咖啡馆的一两个小时即进入思考模式。更换场所可以提升思考效果,其原理为久在一处大脑不易活跃起来),与伙伴一起思考(共同开启思考模式,互相促进,互相启发),思考的方法(一是创新,二是找差异)。

摘要:

1、思考记录本,以30分钟为单位,记录每30分钟的思考内容。做完即会产生一种想法——“必须找到下一个30分钟要写的内容”,持续按下思考启动键,保持“任何时候都有思考主题的状态”。记录还有一个好处:人们一般不是在思考之后才想要做记录,而是因为有了“必须要记录”的要求,才会开始思考。思考记录本就是培养思考习惯的工具。可事先在思考记录本上以30分钟为单位列出一天的思考内容。

2、在应试方面出版过很多著作的心理医生和田秀树独创了“背题法”应试技巧,即熟记很多解题方法之后再解题。很多学生凭借这个方法考进东京大学。

3、变换地点有助于集中注意力进行思考。我在咖啡厅里一般会待30分钟至1个小时,因此咖啡厅可谓我在有限的时间里集中精力思考的最佳空间。而走出咖啡厅就暂且结束思考,去做其他的工作,张弛有度。因为是利用空闲时间进行思考,所以我经常会一天跑三家咖啡厅。我一进咖啡厅,思考的启动键就会马上按下。咖啡厅最大的魅力是,有适度的噪声。正是在这种周围有人、有声响且任何人都不关注自己的环境里,注意力才会高度集中。

4、西班牙马略卡俱乐部足球运动员久保建英回答记者的提问:“观看足球比赛时,我发现失分基本上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判断失误。足球比赛中无可挑剔的传奇射门暂且不论,大部分的得分都源于对方的防守判断失误。”

5、我从中学时期开始,就有一位经常能一起切磋琢磨的朋友。一直以来,我都和这位朋友每天讨论2~3个小时。我与这位朋友考上了同一所大学,并一起读研,还住在同一条街道。我们一直坚持开展两人读书会。在读书会上,我们分别讲述自己所读的书和所看的电影,彼此提出疑问和意见,讲述人再针对这些疑问和意见阐述新的见解。探讨的话题每天都不一样,昨天是马克思,今天是尼采,明天就是黑格尔……因为每天坚持进行这种特殊的思考训练,所以我们两个人每天都会对谈论的事物产生新的创意。之后将其归纳总结成文,就是一篇小文章,就这样逐步进行深入思考。建议大家在工作中也找一位能一起切磋琢磨的搭档,每天在午饭时间对谈、一起探讨。

6、写电影观后感的方法:观看电影时,先选出自己觉得经典的片段,看完后从中选出最经典的三个片段,这三个片段最好一个是开场部分的、一个是高潮部分的、一个是结局部分的。从选好的三个经典片段开始写,稍加评论就是一篇观后感。

7、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有了各种规则、限制条件才有趣。比如,足球比赛正是因为有守门员之外的人不许用手碰球这条规则,才会作为一项绚丽多彩的运动发展起来。《灌篮高手》《浪客行》等人气漫画的作者井上雄彦被问及“角色创作技巧”时,做出的回答是“让这个角色有弱点”。有弱点(限制),人物角色才会有魅力,故事也因此会妙趣横生。

8、以更小的时间单位来设定截止时间。比如设置5分钟的思考时间、15分钟的阅读时间、半小时的写作时间……如此可以提升效率。

《思考上瘾》读后感(四):学会动脑思考,摆脱胡思乱想

思考与“想事儿”不是一回事。

日本专家测试过,人在胡思乱想时,或者臆想,或者浮想联翩时,大脑前额叶的血流速度并不是很快;而在人大声朗读英语、汉语、日语时,大脑前额叶的血流量更大。也就是说,我们通常认为的想事情就是“动脑子”,其实并不准确,对于大脑的使用和训练,还达不到简单朗读的水平。

所谓的“想事儿”,不管是想高兴的事情,还是为某个事担忧,其特点是反复进行同样的思考,大脑结构中的运行是反复兜圈子。很多中小学生写作文,上班族写总结、提案、方案,经常会出现想了一整天,结果还是没法动笔,这就说明反复进行同样的、低质量的想,其实还达不到动脑思考的地步,所以花费很多时间还是没有进展。

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学会真正意义上的“动脑思考”,而不是陷入低层次的“想事儿”,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会因此提高效率。

还有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家长都喜欢收看足球比赛,比如男足世界杯、欧冠联赛。如果只是当成休闲的“看比赛”,确实也会获得很多快乐,对于重大赛事进程中的变化尤其是戏剧性变化会感到震惊。但还有另外一种“看比赛”的方式,那就是认真“做功课”,重大比赛前对两队进行认真分析,尤其是知名球星的状态、配合等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甚至对两队以往交锋的情况有所把握——这种情况下,“看比赛”其实就是对自己分析判断进行校验。保持这样的习惯,会让自己的思维水平得到训练,加深对于足球运动的规律、重大赛事运行特征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人工智能替换人类岗位,也就是“机器换人”是无法逆转的现实。人工智能相对于人类自有的智能,有其短板所在,也有其优点。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不仅要重视学到了多少知识,而且更加应当注意培养“动脑思考”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从而具备适应复杂工作的素质,这无疑在“机器换人”背景下,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新出版的《思考上瘾》书中,日本畅销书作家、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斋藤孝指出,要学会“动脑思考”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逐渐提高思维水平,首先要确定主题。这个主题可以与学业或者工作有关,也可以与爱好或者社会、经济、文化的现象有关。

就比如前面提到的世界杯、欧冠联赛,或者NBA。家长可以跟孩子共同收集信息,经过讨论,参照媒体的报道、专家的看法,形成一个主题。然后按照这样的主题系统地汇集信息,包括过往的赛事报道、球员信息、运动科学知识、赛事举办地的天气以及场馆特点、球队战术打法、球队“顺风球”和“逆风球”状态的各自表现、球队与球迷群体和媒体(大众舆论)的关系,等等,进行思考分析。这一过程中,家长、孩子都可能得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可以将之进行简明扼要的记录(只写自己的思考判断),然后有意识地推动自己的思考分析和记录转向同一问题的其他切入点、重点。

又比如,可以选择孩子某一课程的一个主题,家长提供辅助,由孩子做主对该主题的知识内容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拓展,然后再得出思考的主题,如上所述,继续收集信息,进行思考,记录想法、交换想法,再到网上搜寻相关的学术论文、科普文章予以验证。

思考的大忌,就是追求“完全正确”。我们看《三国演义》,就知道“多智近乎妖”的诸葛亮,也没有做到思考的百分百正确。按照《思考上瘾》这本书的观点,家长在培养孩子“动脑思考”习惯时,要明确表达思考过程重于结果,如果孩子经过研判,却没能得出正确的比赛结果,或是在推导课程相关的某类知识主题时出错,家长则应当鼓励其继续保持这样的研判方式,不要拘泥于结果,而是要复盘自己的研判方式,找出出错的问题所在。

《思考上瘾》这本书指出,人在相对紧张、存在任务完成时限的压力情况下,更可能达成更高的效能。因此,在培养“动脑思考”过程中,家长需要重视的一个衡量标志就是孩子能否真正实现全神贯注,要给予一定的思考主题完成时限,为之排除必要的干扰。

《思考上瘾》读后感(五):思考改变人生

人为什么感到不快乐,甚至迷惘抑郁?原因是该思考的时候不思考,不该思考的时候乱思考。一般在口语中,“上瘾”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在本书《思考上瘾》中,上瘾却是一个褒义词。究其根本,是因为上瘾的对象是“思考”,而不是电子产品等等。正如作者所说:“人一旦思考上瘾,就会活得非常开心、洒脱。”本文的开头,就说明了本书的目的,即“本书阐述的是,在“思考力”备受关注的现代,将思考习惯化、不断加以创新的有效途径。”而本书的框架,正是从现代化的症结开始,分析思考上瘾的原因、方法,以及如何最终孕育出“思考力”和创新。

为何要思考上瘾呢?首先是由于在人工智能时代,思考上瘾能够产生创新,这是人不同于机器的最主要的区别,而且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者说“在能力日益提升的现代,人每天都在辛苦地工作。虽然大家都有非凡的能力,但问题在不断增加,难度也在不断提升,如果不坚持思考的话就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其次,对于工作来说,思考的人工作的更加出色,作者举的例子是出租车司机判断路线,变更道路,如果司机开车的时候不断思考,就会选择判断出更为便捷快速的道路,效率水平会提升。最后,对于人的本性来说,思考上瘾就会开心。这可能是由于思考会提醒人的存在,开心的话会分泌内啡肽,会使得人更有干劲。

思考上瘾的人与不思考的人又很大的区别,作者说:“如果让没有养成思考习惯的人在工作中“自己想一下”,他就会觉得压力大、疲惫不堪;与之相反,养成思考习惯的人会因思考而开心,从而能够解决问题,拿出成果。”那些不思考的人,往往会沉迷于其他的一些事物,然而,如果到了上瘾的程度,就可能陷入思考停止的危险状态。酒瘾、毒瘾等都是思考停止最典型的例子。一旦养成思考上瘾的习惯,就会比别人思考的更多,收获的更多,成就的更多,最后一不思考就不习惯。开始寻求思考点,促进自发思考,形成正向循环。

那么,如何养成持续思考的习惯呢?作者提了很多,我列举几条我认为有用有意义的方案。

1. 做“不动脑就无法完成”的工作。即认为自己应该做那些动脑,难度系数高的工作,那些不动脑的工作应该按照最低的消耗尽快做完。

2. 自问“我在思考什么”,“现在干的目的是什么”,边思考边摸索,具体化自己的思考内容。

3. 确定思考的主题,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参加研讨会、听讲座等,都能遇到对我们确定思考主题有帮助的人,也有助于我们进行思考,因此就会轻松帮助我们养成思考的习惯。”一定要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个问题上,发散是做不成什么事情的。

4. 做好思考记录,首先记好现状,不要重复思考,最重要的是培养起思考的习惯。可以手写,可以在思考记录本上做记录时,希望大家尽可能地以30分钟为单位,记录每30分钟的思考内容。最好手写,因为手写能够首脑并用,最大限度地养成习惯。

6. 注意思考的环境和心情。烦恼的时候最有效的方法是,用一种“仪式”暂且让思考告一段落。比如,双手在面前比画一下,假装抓住“棘手之事”,然后做一个将其扔出的动作,同时坚定地说,“这件事情已经结束”。这种仪式有不容小觑的效果,当你情绪低落时请一定试试这个方法。此外,大脑疲惫时,睡觉是最佳选择。睡20分钟就会让人感觉满血复活,暂且闭目养神5分钟也能让人得到休息。

7. 限制自己,不断进行创新;添加ddl,提醒自己;让枯燥的工作轻松化

如何提高思考的层次呢?1. 练习思考的持续性,心中须有“思考管理师”,时常问问自己:“现在是在认真思考吗?”。2. 要给自己压力,随时准备好发言,随时随地关注细节,随时预测事物未来走势;3. 保持身体机能。以前没有思考习惯的人,也许稍做思考就会非常疲惫,这时如果吃一口巧克力之类的甜食,也许立马就能缓解疲劳。当然,也要注意勿过量食用,以免有损健康。

思考的输入和输出是什么呢?不外乎“读“,“说”和“写”。

首先是反复读。十分认同的一个观点是,思考上瘾始于阅读上瘾,而阅读的关键在于记录即写,培养思考的习惯。

其次是练习说。练习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的想法干脆利落地表达清楚。这样也能了解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内大概能有多少有效表达。最理想的是,反复进行提升思考速度的训练后,再延长思考时间。从我自身的经验来看,“思考速度=说话速度”,二者皆可通过训练提升。建议没有养成思考习惯的人先从“15 秒评论”开始练习。吸气的瞬间思考会中断,因此持续思考则需要呼吸时尽量以呼气为主,正常人往往能憋15s,因此是15s练习。

然后是练习写。向他人学习,浏览令人叫绝的跟帖区评论可以学习到很棒的思路。我特别推荐大家试试这个方法。闲谈之中的经典评论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找一个思考搭档,和这位搭档每天一起切磋琢磨, 新的想法与创意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找到一位能一起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搭档是培养思考力的最佳手段。和自己活着他人辩论,自己先提出某种主张, 与此相对, 再提出另一种主张, 然后进行自我辩论、深入思考。注意倾听,倾听与思考密不可分,把对方的想法和自己的思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读、说、写三部,人的思考力会不断变强,能够把普通的事物描述得妙趣横生,能够高效率地完成任务,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

1. 比较事物

2. 类比事物

3. 重组思维

4. 改编信息

5. 凭借“假如”这种设想不断进行思考

作者作为一名老师,还提出了许多针对思考上瘾的教学上的意见。比如让同学们每堂课讨论,培养每个人的责任,激发表扬的机制,让大家写下来等等。这些方式都对如何教育下一代有所启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