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奥德萨》读后感摘抄

《奥德萨》读后感摘抄

《奥德萨》是一本由[西班牙]曼努埃尔·比拉斯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德萨》读后感(一):爱之曲

这是一场名为“追思”的旅行。

一封封信,一张张照片都是那一扇扇回忆之窗,使作者温存着与父母在一起时的点滴时光。

正是这些日常的琐碎小事,才让人觉得“存在”的意义,“存在”的美好。

从生活的物件,场景,作者总能感受到父母的影子。哪怕是因为自己年岁渐长而导致的记忆斑驳,他也觉得是遗传了母亲的“痴呆症”。从自己的生活习惯,从自己与儿子的相处中也都能回想到父母存在的回忆,仿佛他们从未离开,又仿佛一切都是幻梦。

回忆一点点涌现。

“人无法做自己生与死的见证人。”

因此只有活着的人通过悼念的方式去感受存在过的意义。

爱意不曾消失,因此父母也从未离开。

整本书由很多个短篇组成,每一个短篇都记录了作者的现在,过去与父母相关的回忆。时间线的交错,加深了作者父母“似乎变成灵魂,融入了作者的世界”的飘渺感。它是一部很文艺的作品,它使我们思考我们的存在,带我们感受死亡的意义,让我们体会情感的力量。文章也正如结尾处一样,温柔,但有力量。

“伟大的夜,安静,温和,甜美。不朽的夜晚,依旧生生不息。你不会离开。和我舞一首爱之曲吧。”

《奥德萨》读后感(二):黄色的痛苦

我想,当一位作家的写作由外在的对象转为镜像的个人时,必然会经历痛苦的内心抉择。这种挣扎与痛苦不仅在于陷入虚构与非虚构的两难困境,更因为写作方式的巨大转向——由创造变为复现,由建构变为解构,由审视变为自省。

在曼努埃尔·比拉斯的这部《奥德萨》中,虽然并不缺乏温馨甜蜜的美好时光,我依然阅读到了文字背后的纠结与创痛。当书写系统由“局外人”到“局内人”,身份转变所带来的必然是许多不可回避的艰难时刻,以及那些穿透时光、再次回首凝视的道道深渊。

在这本自传中,曼努埃尔·比拉斯以纪传体的方式回忆自己的亲人,追述那些遥远的事件,并勾连出整个家庭貌离神合、比海更深的情感维系。

阿拉贡自治区韦斯卡省巴尔巴斯特罗市,是作者反复提及的家乡,也是作者念念不忘的想象。在作者的家族谱系中,上有祖父母/外祖父母、父亲巴赫(胡安·塞巴斯蒂安)、母亲瓦格纳,还有瑞美阿姨、拉赫曼叔叔、蒙特威尔第舅舅;下有大儿子勃拉姆斯与小儿子维瓦尔第。居于中间的作者是血缘的纽带,是其所有亲友的连接点,进而交集出许多的故事,当然也包括许多的“事故”。

想要真正透视《奥德萨》,不仅仅只是视力所及的阅读,还需要感同身受的聆听。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作者写下的这些文字,更像是情绪多端的絮絮低语,追忆过往的事情与时光,诉说自己的懊悔与伤痛。

博尔赫斯说:“我是由时间建构的实体。时光如河水,将我卷入其中。而我即是这条河。”流动的时间给作者带来了切肤之伤,并在这种伤感中“真诚且赤裸地谈论丧亲之痛,无法言表的苦,爱人和被爱的需要。”(西班牙诗人、散文家费尔南多·阿兰布鲁语)

而“奥德萨”是指什么呢?在作者看来,“奥德萨位处群山环抱之中,这个城镇名字充满了黄色,代表黄色的记忆。”奥德萨是贯穿全书的线索,也是意有所指的符号,或者说,也是裹挟记忆的颜色。

作者反复提及的“死亡”,未尝不是作者心迹的自然流露。亲人逐渐凋零,陆续逝去,进而作者生发出“死亡应是万事万物的广袤和基础”这一悲观绝望的结论。正如书中说奥德萨代表“黄色的记忆”,又说“痛苦是黄色的”,作者以移觉的方式暴露了自身的情绪。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奥德萨》并未锚定明确的时间序列和出场人物,而是反中心叙事,以发散的文本串联出充满私人性质的巴尔巴斯特罗往事。这段往事如果有色彩的话,那一定是黄色;如果有感情的话,那一定是痛苦。

《奥德萨》读后感(三):在回忆面前,我选择思考

写在这篇书评之前,我想先表达自己对于阅读这件事的理解,当一个人在有限的人生中选择将阅读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时,无疑会对今后的生活乃至人生轨迹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除了阅读本身带给我们的价值外,更为可贵的是那种在一页页纸书、一个个文字之间所形成的思考,一边思考着书里书外的话语,一边改变着自我意识和思想,水滴石穿之间,很多原本不可触及的东西豁然开朗、油然而生,成为了塑造自我的特殊力量。

同样的道理一样适用于回忆这件事情,如果说回忆是故事的大门,那么思考则是打开大门的钥匙。跟随着手边这部自传体小说《奥德萨》的脚步,我们陪伴西班牙作者比拉斯的时间轴穿越回到了上个世纪的西班牙历史,从字里行间之中感受比拉斯父母的心路历程和作者所付出的爱。整部书的篇幅不长,通篇都以“我”的口吻诉说着曾经发生在主人公身边人的点点滴滴,缩小到一张照片和细节,放大到整个国家背景和命运,一张一弛,一小一大,小人物的命运被时代的洪流所包裹,以朴素的话语打动读者的内心,以无时无刻的思考镌刻着属于自己的印记。比拉斯流动的意识无疑是搭建在读者和作家之间的桥梁,这种波动逐流的形式会让你联想到伍尔夫、福克纳等等著名作家,不同于这些成名人物的是,比拉斯一边在回忆着曾经,一边在传递着自己的认知——一份凝聚了毕生所感所悟的认知,不由得令读者产生深深地同感和熟悉。我想,对于生活的共同感悟是相同的、无地域所限的,作者在书中的每一句话都道出了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不过分追求情节的怪诞离奇曲折,不过多追求言语上的铺张绚丽深奥,仅仅用现实+意识的双重点缀就呈现出了一部非常有质感的小说。

在译者的后记中也提到过的小说人名都是来自于传世的音乐家,这一点其实已经在阅读的过程中十分微妙,尤其是一个个人物登场时不经意察觉出的欣喜,赋予了不同的阅读感受。众所周知的大人物和书中的小人物有了灵魂上的呼应和交织,前者在音乐上的造诣、后者在生活上的经历,这些其实是相通无异的,大家一同面对生存、死亡、爱情、亲情和友情等等这些人类所共同承担的情感要素,如果说阅读本书是一种享受,那么这份由众多的音乐家所谱写出的乐章也一定是不同寻常、耐人寻味的珍贵。

回到整部作品的叙事结构中,在作者不同口吻的之中、在小节与小节的安排之中,你能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情绪变化,他时而对时事政治饱含关心和无奈,时而对父母的种种过往感到怀念和致敬,时而对萍水相逢之人流露出各不相同的情绪,这些片段组合并勾勒出了一份完整的框架,从第一小节的开始,到最后一小节犹如最后一块拼图的落下,在作者极为用心的搭建过程中将曾经的时光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了读者眼前,正文后关于家和历史的诗则将整部作品进行了定义和升华。合上书本,我们很难找到一本类似于这部小说的书籍,也许就是因为这份非凡和不同,让我们在阅读中不由得总是回忆起了自己,回望着那些再也不能触碰的过去,思考着我们所不曾见到的未来。

最后对本书的手感要予以表扬,大小合适的开本握在手中非常舒服,封面画则犹如“横看成岭侧成峰”,整体设计落落大方、不落俗套,其实之前也有一直在关注S码书房系列,侧重于引介国外知名作家的定位,赋予了整部系列良好的受众群体,希望能继续推出更多佳作。

《奥德萨》读后感(四):父亲:奥德萨的“迷失之丘”

奥德萨

“因为父亲对奥德萨的比利牛斯山谷有虔诚的奉献,这个小镇有一座知名而美丽的小山,名为是“迷失之丘””。

“父亲做的不仅仅是死亡,而是彻底消逝,一去不回。他成了迷失之丘。”

“无影无踪。消逝不见。我印象很深刻:他想走,想逃离。”

“他自现实潜逃。”

“找到一扇门之后,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作者

我读到这里读不下去了,不是因为书的缘故。而是我自己,我没办法沉下心来读下去。我想起了爸爸。我的爸爸也离开了这个世界了,他走的时候很安详,很平静,很怡然的表情,我心有不甘,抓着爸爸的手,我在哭喊:“您就这么走了,您不是说还要陪陪我么!”爸爸走了,走了……没有理我,然后就在世界上消逝了。“多盼望人们的苦痛可以用数字来衡量,而非仅能用模糊的话语来诉说。”我能够理解《奥德萨》的作者曼努埃尔•比拉斯的感受,当生命中的至亲离开了,你甚至已不能用痛苦来诠释心情,不能用颓废来形容状态,你突然相信神秘主义,你自己灵魂的一部分也消逝了,你开始思考生命、思考爱、思考世界,思考死亡……“死亡是生命之谜最到位的表现。”

这是一本自传体的小说吧,记录了年过半百的作者的历史和生活,已经逝去的亲人、还在一起生活的两个儿子、混乱不堪遍体鳞伤的人生以及从生命中领悟到的那些东西以及正在观望的或者永远不会发现的东西。很真实很茫然又很难堪的人生,“疲惫而憔悴的身心从梦里走出来”,“我已化作幽灵”。这个世界最痛苦的应该是思考者吧,作者的痛苦不是简单的文字表述,他曾面对父母的遗体都不曾流泪,不是不悲伤,而是巨大的痛苦往往不会流泪。“我不会哭,一滴眼泪也不会掉落,但是如果能用眼泪衡量我的痛苦程度,整个西班牙都会被淹没,西班牙人民也会别无他法,只能溺死。而伊比利亚半岛会湮灭,马德里的四座摩天大楼也会沉没。”他的悲痛最终化成了文字,翔实地记载了一个西班牙普通家庭数十年的历史和流变,这是以一位年过半百的作家之口讲述了在失去至亲后作者将尘封已久的回忆一一揭示开来,反思了疏离的家庭关系、也探求了西班牙国家、社会现实状态和对婚姻、教育、历史、社会制度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思考。这些有关人的生命的思考带给我们一些启示:每个脆弱的生命皆是由爱而生。

读《奥德萨》要有心有戚戚的感悟,经历过世事无常后的敬畏和通透能让文字看起来更加深刻有力,人生虽无常,万物皆良善。

“父亲是师傅,而我是学徒。父子俩看着生命、大海、星辰、山脉、瀑布、鲸鱼、大象和风雪。

奥德萨。”

奥德萨,有“迷失之丘”。人生之路,何其幸运有您!父亲!父亲在最后的时光里让我明白了爱可以让世界熠熠生辉!

书介

《奥德萨》读后感(五):这本自传体小说荣获2018年度最佳西班牙语图书,跻身50部世界最佳

也许你听说过西班牙的马德里,但是你听说过奥德萨吗?奥德萨也是西班牙的一个地方。

2018年,西班牙当代作家曼努埃尔·比拉斯(Manuel Vilas)凭借自传体小说《奥德萨》获得法国费米娜(Premio Femina)外国小说奖。

这个作家的年龄和我的父亲差不多大,而他曾经的职业也和我一样。因此,我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有了更多的感触。

既然是自传,我们在看《奥德萨》的时候也慢慢了解到和作者家人有关的很多事情。

作者主要是回忆他的父母。他的父母已经死亡了。

他是父母死亡的见证人。父母是他诞生的见证人。我们只能见证别人的诞生和死亡,自己的生和死也只能由别人来见证。你不会是自己生和死的见证人。

他目前和他的两个儿子住在一起。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喜欢音乐的缘故,他特意给他的两个儿子取了音乐家的名字。

他几乎没有花很多笔墨写他的前妻,因为他们已经离婚。离婚后,他就要自己打扫房间了。有时候,儿子也会帮忙打扫。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很糟糕,可是他至少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肯定有很多人羡慕他,因为那些人连房子都买不起。

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宇宙的讽刺:“无论你的生活多糟糕,总是会有羡慕你的人存在。”

他父亲是因为癌症而去世的。

医生把病情告诉了他和母亲。他们没有对父亲说。

也许父亲是知道自己的病的,但是他假装不知道。

中国人一向忌讳死亡,避而不谈。我们从《奥德萨》中可以感受到西方人对死亡的态度。

我觉得作者有点像庄子。父母死亡的时候,他冷漠地看着尸体,并没有像有的亲人那样亲吻一下死者的额头。

他把父母火化了。他着急地消灭尸体,是因为害怕尸体。我们害怕死亡,我们害怕未来我们也会变成尸体。

在中国,火化很常见,几乎所有人都是这样做的。也许在西班牙不是这样。

他现在后悔了,后悔用这种方式处理遗体。在西班牙了,土葬也很流行。我们中国这边流行的是火化之后再土葬。

他甚至会梦见父亲责怪他:为什么要火化?

一个人的死亡对整个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来说,无足轻重。个体确实很渺小。

但是,如果那个亡故的人是我们的至亲呢?他的生命对我们来说,是万分重要的。

所以,活着更重要。拥有命运就是一种祝福。

我们在读《红楼梦》时,里面提到“英莲”有命无运。这样看来,命和运还是不同的。有的红学家会这样解释:如果有的人命好,这就好比他生下来是一辆兰博基尼,大概的意思就是他出生于富贵人家。“运”显然是后天的,如果这么好的一辆车,它开在泥泞的道路上,它还是跑不快的。

读《奥德萨》的时候,一开始会有点压抑,但后面会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