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可打扰》读后感摘抄

《不可打扰》读后感摘抄

《不可打扰》是一本由尼尔·埃亚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3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可打扰》读后感(一):时间管理的本质是「疼痛管理」。

打开这本书的一瞬间,还是让我眼前一亮的。 . ⭐️它创造性地提出驱使我们分心的隐藏心理是「逃避眼前的不适」; ——因此,时间管理的本质就是「疼痛管理」。 . // 畅销书《上瘾》你一定听过吧?作者尼尔•埃亚尔,从产品设计研发的角度,探讨如何让用户产生依赖,进而上瘾。 . 在《不可打扰》中,尼尔充分运用对产品上瘾机制的了解,从用户角度,分析了如何通过行为设计和科学训练,管理和培养自己的注意力,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 // 这本书表达的理论和方法其实很简单,但难能可贵的是,他运用大量的案例、实验、经验来论证了每一种方法的可行性,同时也教会读者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技巧。 .

《不可打扰》读后感(二):不分心的行为科学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都希望能够有更加专注的生活状态,因为专注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意味着高效。当我们能够高效行事的时候,往往会更有成就感。

最近我读了《不可打扰》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时间管理的本质是疼痛管理,只要我们掌握了触发分心的原因,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共同发力,通过科学的训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养成好的时间观和执行力,从而获得更好、更高效的生活和工作。

对我来讲,时间管理的本质是疼痛管理这样的说法,让我眼前一亮。如果一种行为之前能够有效地缓解不适,我们很可能会继续把它作为一种逃避不适的工具。

在我们经历某些诱惑的时候,比如在面对美食,或者是有想去看手机的冲动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一种不适感。仿佛我们必须要立刻行动起来,才能够逃避这种不适,而分心就在此刻,时间的流逝自然也不会停止。

尽管我们总是在追求快乐,追求满足感,但让我们停下来想一想就会发现,不管是快乐还是满足感,总是转瞬即逝的,是不可长久的。

生活中总是有一些让我们觉得百无聊赖的时光,尽管有些时候我并不觉得这样的时光有什么样的问题,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无聊是很折磨人的。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经历无数次分心,想一想,就在刚才你的脑海中又涌现出了什么奇奇怪怪的想法呢?或许你想的很远,不管是回到过去,还是面向未来。

当我们意识到分心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内在的冲动,把我们的注意力影那些我们并不真的愿意去关注的地方。

当我们没有立刻去做那些让我们分心的事情的时候,比如去看手机,我们的内在实际上会有一些消极的情绪。要去留意这些情绪,留心自己的感受,最好能够用一些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状态。

去感受自己在那种情况下的状态,并且尝试用一些新的想法去替代那些冲动。当冲动占据上风时,你要注意这种感觉,并像在冲浪时驾驭波浪那样驾驭它——既不把它推开,也不任其摆布,这样做有助于我们应对冲动,直到这种感觉消失。

有些时候即便我们有一种特别想要去做某件事情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其实并不可靠,当我们真的做了这件事情之后也不一定会感受到太多满足。

在控制分心,变得专注这件事情上,我们有很多可以尝试的方法,我们也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到这一点。

《不可打扰》读后感(三):总结

An remarkable book,it give me a lot,now,let's do a real quick conclusion First of all,the model of Nir is basically like four part,主宰内部触因,为改变流出时间,解决外部触因,专注力协议

1.缓解不适是我们所有行为的根本原因,而其他一切都是近因,分心是逃避现实的一种不良方式,只有理解内心的痛苦,我们才能控制自己

2.10分钟法则

3.这个外部触发因素是在为我服务还是我在为他服务

4.微信之类的信息是电子奖励,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封是什么,他可能再来好消息,也可能带来坏消息;他可能是激励人心的有用信息,也可能是无聊的八卦新闻;他可能来自陌生人,也可能是最亲密的人。所有这些不确定都强烈的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会不自觉地查看,看看有没有新的信息。因此,我们不停地查看手机,以此来消除期待所带来的不适感。

5.为啥不可以一心两用,在处理多任务的时候,我们犯的错误会更多,而且时间也更长,是因为我们大脑需要付出更多时间重新集中注意力

6.人的心理也需要3样东西才能健康发展:自主性,控制力,归属感。

7.当孩子的注意力总是由成年人管理的时候,孩子可能会依赖,会放弃对注意力的控制,孩子开始对注意力失控习以为常,结果就是他们的注意力高度分散。

8.学生在学校很难保持积极性的原因是:他们探索自身兴趣的自主性需求没有被满足。与线下生活不同,孩子在网上有极大的自由,他们有自由决定权,可以尝试用创造性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在网络空间中,孩子有无数的选择和机会,而成年人的监视和管控少很多,因此,他们,由指青少年可以在网络上感收到自由,能力及彼此的联系,尤其是当他们深处管控过度,限制过多或缺乏激励的环境是,这种感受会更加明显。

9.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成长的速度也有很大差异。但是学校这种经过精心设计的你标准化的测试并没有考虑这些差异。如果在学校表现不好,又得不到必要的个性化培养,孩子就会渐渐认为获得能力是件无法企及的事,就不会再尝试。如果在班级里集体中感受不到自己的控制力,孩子就会转向其他渠道体验成长和自我发展。致力于游戏,应用和其他娱乐设备的公司很乐意通过销售现成的解决方案填补这一空白,以满足孩子们缺乏的“心理营养”。当孩子白天在学校做着自己不喜欢,不被重视,看不到任何能提升自我的事情的时候,“他们会在晚上做让自己能感受到受到控制力的事,这并不令人惊讶”。

10.那些在学校找不到归属感,感到孤立或被排斥的孩子更容易被社交媒体吸引。在社交媒体上,他们可以认识其他人,在子群体里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11.你越在现实生活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你就越倾向于在虚拟现实中找到满足感。

《不可打扰》读后感(四):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注意力管理法则

《不可打扰》

作者:[美]尼尔·埃亚尔、朱莉·李

世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喧嚣,这是个抢占【注意力】的时代,你的目光在哪停留久一点,哪里就会因为这注意力而获取更多金钱。

因此各类短视频app,想尽千方百计去让你沉浸在他们打造的世界里。

当你终于回过神来,时间却也就这样从你身边溜走了。

这并不是唯一你失去的东西,更可怕的事我们从此失去了专注力。

看书看几页就想去摸手机;一部好电影也不想花费2小时去看,而选择听解说或快进;与家人相处时不再面对面交流,而是围坐在一起看手机。

我们如何找回自己的专注力?

1、认识到分心源自你的内心。

在注意力分散前,寻找自身存在的不适因素,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触发因素上,写下触发因素,制作一个【分心追踪器】,探索你的感觉,注意阈限时刻,在你想要分心做某事的时候,等待10分钟再去做。

2、探讨为真正想做的事情腾出时间的重要性。

反思:在我的日程表上,哪些我说到做到了?什么时候我分心了?

先为自己留出时间,确保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情,不去过度关注结果,而是关注你投入的时间。

3、全面审视影响你的外部触发因素。

关闭电子设备的干扰铃声,提前告知身边人尽量不要在某个时间段打扰到你,这些都是外部触发因素。

询问自己:这个外部触发因素是为我服务,还是我在为它服务?

如果它能帮助我们完成计划,那就有助于我们保持专注;如果它让我们分心,就没有为我们服务。

这里推荐一个很有用的方法【诱惑捆绑法】:

利用我们想做的事情来帮助我们该做的事情,也就是用一种行为奖励来激励另一种行为。

比如说我们想去健身房锻炼,就可以规定自己在进行有氧运动(椭圆机、跑步机)时可以观看喜欢看的电视或综艺,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也满足了对娱乐的需求。

4、签订协议,保存专注。

对自己保持承诺,减少分心的可能性,它能让我们坚持之前做出的决定。

-努力协议:加大不必要行为的实现难度。

使用Forest等的app,阻止我们轻易分心。

-代价协议:如果做不到就要直接损失钱或更重要的东西。

因为我们内心是害怕损失的,因此就会尽量去做到,但它只适用于短期任务,也不适用于过分自责的人。

-身份协议:改变对自己身份的认知。

不要给自己定位是一个拖延的人,而是定位成一个从不拖延,行动力超强的人,利用身份给自己做暗示以及行为选择。

《不可打扰》读后感(五):注意力像散沙,那是你允许自己这样的。

周末早上打开手机,先去浏览一下各种新闻,然后点了群里的小视频,接着跳转到某音,然后各种推送,你觉得没多久,结果一上午时间没有了。然后,你觉得没有多少收获,脑袋还是觉得空虚,于是又接着刷手机了。这是不是你典型的休息日的一天?

我是学了反吃瓜力的课程,把所有推送信息关掉,需要的信息自己主动搜索,才有片刻安宁的。不想被各种碎片信息充满脑袋,毕竟,大脑是用来思考的。

所有的刻意练习都是不想被随意改变。

如何保持专注力不受打扰?

《不可打扰》讲的是如何保持专注力的,尤其在注意力缺失的时代,各种网络工具的侵入,无时无刻不在拉扯我们的注意力。 作者从4个方面讲了注意力被分散的原因,包括主宰内部触因,解决外部触因,专注力协议,为改变留出时间。然后从每个角度具体去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比如从外部的环境角度,可以设置相应的限制。比如有些手机app用来保持注意力,定时不可以打开。还有一些具体实用的小的措施,比如手机不带进卧室,睡前不看手机不玩游戏等等。

再一个就是接受外力的监督。把自己摆上台面,公开承诺,接受别人的监督。像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因为跟别人签订了对赌协议,如果在一定时间完不成写作的手稿,那么就会输掉1万美元。用这样的方式来倒逼自己进行输出,然后最终有了这本书。 当然这样代价协议不是适合所有人,它也有缺陷:不擅长改变由不可避免的外部触发因素导致的行为;代价协议只适用于短期任务;签订代价协议其实很可怕;不适合那些过分自责的人。 他在日常中践行中有一条是要保持每天的运动。每天在日历上打卡,然后还贴了100美元!告诉自己,如果不打卡就会损失掉100美元。这样的案例非常形象,也非常生动。适用于自制力比较强的人。 同时,环境的因素也非常重要。比如有的工作环境里要求即时反馈,不管是邮件还是即时通讯软件的消息无形中留给员工很多压力。毕竟下班时间属于个人,这种机制让人反感。所以,很多人下班或者休息时间就会去偏远的,信号不好的地方,以避免这种信息的侵入。

当然,如果你的环境是有人性化要求的,管理层带头,要求在工作时间完成任务,不加班,不在休息时间处理公司事物,那么这样的环境氛围和协作关系,值得提倡和推广。 这本书作者给出了很多的日常可借鉴的方法。 比如说在陪伴家人这个点上,他提到了曾经因为陪伴孩子而与家庭产生了矛盾。

后来他们采用了跟孩子一起写下想要做的事,写在便签上,然后放在一个小盒子里,每个周抽出一张来跟他们一起做这样的事情,然后约定在周日的一个固定的时间,这样的话就不会被其他的事情所占据。当然也有一些外在的原因,比如说,当你遇到下雨或下雪天,而你抽到的纸条是要去公园,这样的话执行起来会有困难,那么就协商再换一个或者变成他们喜欢的事情,这样的话就不会耽误陪伴孩子的这件事。也是一个人人可用的方法。

最后,书籍附赠了很多的小的tips和可实操的工具。还有一些问卷和测试可以用来补充对自己当下注意力的问题。先让自己有一定的了解,再有针对地的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