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绘画:远古至唐》读后感精选

《中国绘画:远古至唐》读后感精选

《中国绘画:远古至唐》是一本由[美国] 巫鸿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绘画:远古至唐》读后感(一):读后感

巫鸿老师写得实在是太好了,这本书引用了大量的资料来说中国绘画的是怎么发展的,看到大量的资料,不禁对古人的创作肃然起敬,很难想象在那样的环境下也有那么好的创作,也明白了,中国人墓葬文化对研究中国绘画也有很大的帮助,天真的自己那时候还在想中国以前的画家是怎么赚钱养家的,现在总算明白了,这本书对于读美术史,或者研究中国绘画的人来说是最值得一读的一本书,最后我特别认同巫老师写的这句话:即人类是宇宙众生的一部分。

《中国绘画:远古至唐》读后感(二):新书已上架

突破卷轴画范围,拓展“中国绘画”概念的疆域;改变绘画史叙事模式,重新讲述中国绘画的故事。购买:链接

本书是著名美术史家巫鸿的最新著作,脱胎于《中国绘画三千年》中作者负责撰写的《旧石器时期到唐代》一章,重新梳理结构框架、补充最新的研究成果,全面讲述了从远古时代至唐代末期的早期中国绘画的发展、不同时代绘画的风格和特点。作者在本书中有意识地突破卷轴画的范围,把“中国绘画”的概念扩大,在材料上把彩陶、壁画、屏幛、贴落和其他类型图画都包括进来,以其敏锐的图像分析能力全面理解中国近百年来的考古学成果,改变既有的绘画史叙事模式,呈现出不同时代、不同平面上的不同图像之间的内在勾连。

《中国绘画:远古至唐》读后感(三):可能是我看过最容易读的中国绘画史!

这本书虽然说是著作,但是也可以是科普读物。本书语言平实易读,对初学者来说也是非常好读一本书,读起来非常快!对于美术专业,上过大大小小的中国美术史课的我,也是非常有启发性。 这本书主题是中国绘画,但是里面包括很多巫鸿以往的研究领域,包括墓葬,卷轴画,山水画,寺观壁画,石窟壁画,仕女画等。 研究方法首先是跨学科的。说明时不只是形式分析,是介绍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同时期的,或者前后的作品比较,然后找到异同,创新的地方,理清发展脉络。 并且在一些例子上,例如"孝子棺"画像和女史箴图的"镜像"问题,则是用一个"问题"来串联内容。是用当代的主题性研究方法来看古代绘画的。 而且巫鸿还非常注重他提出的"原境"的研究方法,不仅尽量把作品产生时代介绍清楚,还有就是把画作放在一个整体环境里,比如墓葬壁画一定是整体介绍。还有中间折叠的跨页图,有《烈女仁智图》《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尽量把长卷完整地展示给读者。让读者在有限的大小能够模拟长卷的观看方式,体会构图的流动性。 本书的局限性是在于这个题目。就是非要把绘画从艺术中分出来,特别是在早期,艺术与实用都很难分开的时候。作者也只能从实用器中去把绘画挑出来讲。实际上各个艺术门类,比如雕塑建筑绘画实用美术书法,一直是相互影响的。 不过绘画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开始发展时,特别是文人画开始出现,中国绘画的脉络就越来越复杂。 期待下一册。

另:我的观点,在123页作者认为竹林七贤与荣启期ab两幅作者不是一个人。但是我观察就人物和树木的画法来看手法是一致的。也许只是因为某种需要变换了构图方式。

《中国绘画:远古至唐》读后感(四):《中国绘画:远古至唐》,巫鸿老师从这本开始

写中国绘画史这种漫长厚重的通史,很容易就一幅画论一幅画像说明书一样枯燥,或者陷入一幅幅具体作品里像板砖一样沉重——如何在浩如烟淼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的讲述主线,游刃有余、举重若轻的提出自己的鲜明观点,最是考察一个学者的功力。

巫鸿老师这本217页的小册子以小博大的做到了!读完让人酣畅淋漓、欲罢不能,直接对着最后侧页查漏补缺的下单作品集中其他书!

谈到中国绘画,真正开始着墨论述多始于顾恺之的卷轴画,再之前多泛泛的一笔带过。但巫鸿老师对远古至唐中国绘画的梳理,及其日后演变至文人画的过程,都给出了非常清晰透彻的分析。

巫鸿老师抓住“绘画平面”这个脉络,提领远古至汉的绘画艺术,这部分我此前单独分享过~

到了汉墓,巫鸿老师从马王堆棺椁漆画到柿园壁画之间过度的延续也非常精彩,而且精准点明汉画对楚画的继承~

当南北朝出现卷轴画之后,巫鸿老师大胆的拿顾恺之开刀,选《列女仁智图》、《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进行了解读和比较,让大家感受那个时代绘画理念和技法的快速发展。

由于早期卷轴画在战火纷飞的朝代更替中已荡然无存,巫鸿老师还比较和点评了《洛神赋图》的若干摹本。

再举两个小例子:

1高大树木把长条形画面分割的构图风格的南北变迁

5世纪早期南朝的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画像砖,两种区隔方式上面自然下面生硬;到6世纪中期的《洛神赋图》,发展到在山水背景中讲述连环故事;而到6世纪北方北魏晚期的孝子棺和宁懋享堂,发展到用近大远小、图像重叠等手法来表现纵深空间。

2贵族男子图式的综合比较

7世纪的《历代帝王图》和莫高窟220窟的帝王图式,可以追溯到6世纪中叶洛神赋图、崔芬墓的贵族男性图式,进而还可以追溯到6世纪初龙门石窟宾阳洞皇帝礼佛图,认为孝文帝汉化后的形象具有典型的南朝风格

在中国绘画史就是文人卷轴画史的刻板印象下,巫鸿老师独辟蹊径的在岩壁、陶器、木板、布帛、墓室中极大拓宽了中国绘画史的边界,也在不知不觉中拓宽了它的内涵。

《中国绘画:远古至唐》读后感(五):了解中国绘画历史看这里

根据我们的书名,可以得知,这本书的大概的内容,讲的是我们国家从古至唐朝时候的绘画作品,绘画风格,绘画代表人物等艺术历史。想必,喜欢中国文化的书友们,喜欢文化历史或者说是国内外喜欢艺术史的书友们都会很期待这样的一本专业的书。

本书的作者巫鸿,也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所以这样的一本来自于专业人员的书籍,读来一定让人非常放心,不会读到明显的知识错误。那么这样的话,我们就开始吧!

根据目录介绍,我们可以从这本书里面了解到西周时期/东周/秦汉时代的壁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卷轴画,隋唐开启的绘画新局面,画派辈出的盛唐时代气息,从这本书里,我们都可以窥见一二。

先说说,我们中国绘画的起源吧。在漫长的青铜时代,我们的绘画主要功能辅助当时时代的宗教的大背景下的各种宗教仪式,为宗教服务。当时的绘画都具有强烈的宗教主义和程序化的特征,旧石器时代出现了岩画,比如内蒙古阴山的岩画,现在也能看见,其绘画大抵的内容是一些动植物/几何图形/人形,表达记录的内容大概也是和宗教信仰,宗教祭祀,巫术,战争,舞蹈狩猎等。这些目前发现的岩画,大多分布在中国的较偏远地区,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长江中下游经济富裕等地带。

逐渐过渡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有了仰韶文化,其文化特征也是具备写实和抽象两者结合,有了彩绘陶器,这些物品的集中地区还是在现在的甘肃和青海附近。

商代出现了彩绘的布帛,比如毕姬的棺材所用的荒帷就是彩绘的凤凰图案,还出现了木板上的漆画,那时候的漆颜色较少,常用的则是红色和黑色,图案结合一起,对比强烈,夏商交接时候,则出现了壁画。

接下来让我们的目光转到东周时期的绘画艺术和作品上, 东周存在的绘画形式还是在帛画/漆盒/宫廷壁画和墓葬壁画上面。宫廷的壁画主要服务于仪式政治和教育目的,二是具有宗教的色彩。汉朝时期,曾经的竖穴墓,过渡到了横穴墓,也使得了墓葬壁画有了出现的可能性。而安平汉墓的壁画,后人通过研究,一是其壁画彰显了墓主显赫的生前地位,二是墓主开始以正面形象面对世人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