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插画考》读后感摘抄

《插画考》读后感摘抄

《插画考》是一本由郭书瑄著作,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9.80,页数:1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插画考》读后感(一):一个插画的世界

还没有读完,了解很多插画家!#书籍分享 《插画考》 主要介绍了插画的黄金发展时代(插画本身在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存在)可惜的是这本书上基本上没有介绍没有中国。 1.按照艺术流派介绍插画风格 2.工艺美术运动前后插画的不同 3.插画大量用在书籍中,根据书籍的内容绘制插画内容,看完这里以后就想到了小时候看的很多书上面有很多插画,但是长大以后看的书并没有插画的存在。看到这里就突然开始觉得可惜起来。甚至想买一本带插画的王尔德的书。其中最感兴趣的是《恶之花》的插画。等下准备去找找有没有。 4.插画也用在了书籍封面,装帧,书名页上面。这部分我也觉得现在的书大部分都没有这个。只能看看书上的配图过瘾了。 5.还有很多版画的知识。这部分涨知识。(曾经我以为只有木刻和石刻) 6.前面介绍的很多插画家都在其他的艺术领域有很多故事,看插画这部分就像在了解另外一个他们。

《插画考》读后感(二):插画考

言几又书店三个小时读完,总算缓解了下最近的读书荒。在书店读这种带画的书总是最好的选择。 台湾作家讲述插画,从风格,题材和工艺三个方面讲。 读完仿佛见到了几个世纪之前的出版图书的样子: 古斯塔夫多雷画下的但丁神曲地狱篇的阴暗恐怖,德兰对阿波利奈尔的烂漫诗篇赋予的原始又现代的气息,《巴黎圣母院》因为插画的表达而更加悲情。当然也有马奈对于好友波德莱尔逝去之后在《恶之花》序言中的缅怀插画,还有不同画家对于《恶之花》以及《巴黎忧郁》风格迥异的解读。那绝对是个不讲装帧却让读书更充满想象和浪漫温情的样子。 除了耳熟的丢勒、德拉克罗瓦、马奈、高更和马蒂斯,也见识了布莱尔,波莱尔以及夏加尔的插画。收获大大有。 然而书的硬伤也很明显,图文对不上,图上只有部分解读却缺乏作品名以及创作年代这些关键信息,所以会让文字和图同时读下来有一种错乱分裂感,只得放弃一部分文字,很影响阅读体验。作为一本自称“考”的书,这种问题实在不该存在。好在印刷不错,图的质量足以保证。

《插画考》读后感(三):插画教科书,还是殿堂级

写在最前面,本书印刷装帧一级棒,随书附赠的赠品简直是业界良心,一整副微型扑克牌,牌底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拉克姆的插画,《伊索寓言》延续了拉克姆一贯的细腻风格,大公鸡画的不能再精神,我才不会告诉你们我每只都临摹了至少三遍,牌面是书中介绍过的具有代表性的五十四张图片,在玩扑克的同时完全可以与孩子玩“猜猜我在哪里”的游戏,引导孩子去书里找原图。这份心思足够给五星好评!

现在再介绍内容,刚看见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是插画考试指南书,现在艺术考试很少考黑白画或插画,怎么会还出一本指南?好奇心驱使,我拿在手里翻看,一下子掘到了金矿,如获珍宝,原来《插画考》是插画艺术的考据。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以历史走向与宗教发展建立起彼此关联又各自独立的叙述脉络。从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流派开始,转到宗教插画,再到技法门类,向我们系统的介绍了插画的起源与发展。对于十九、二十世纪创作蓬勃发展的大变革时代介绍的详之又详,列举的插画都是大师名作,都属于他个人乃至艺术史的里程碑式作品。

时下书店里漫画绘本很多,内容良莠不齐,很多成人绘本画工粗糙,甚至有些新课标推荐的儿童故事,插图各种敷衍,嘴歪眼斜比例失调,很多家长认为没关系,反正不是盗版,内容不差就行了,殊不知孩子在看图的时候其实是在接受美学教育,那些颜色和构图方式会深深地印在他们脑海很多年。好的插图应该是文学作品的升华,例如多雷的插画《白色玫瑰》,运用了对称式构图,造物主圣洁的光芒在白色玫瑰状的漩涡中放射而出,让人仿佛抵达天堂大门,真的见到圣光。但丁的《神曲》开创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学创作先河,与此同时,多雷的插画版也受追捧至今。他在插画中融入了自己对每个篇章的不同理解,即是隔着时空背景的距离,也依然不减她慑人的力量。

插图,不是文字的再现,某种意义上说,它属于艺术的再创作。

任何时候,都是大脑决定画笔,而不是画材决定脑袋。

《插画考》读后感(四):一场视觉艺术的盛宴

提起插画,我们大概第一时间会联想到印在书籍正文中的图画--这些作为插页出现的图画,点缀正文内容的同时增加了文字的感染力,很受读者的喜爱。我们大约也常常会因为一本书的插图很美,而对那本书爱不释手。

看起来插画就是“画余”,绘画之余的不那么严格的随手涂抹,绘画的边角料。事实上,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仔细的区分是:绘画是基础学科,插画是应用学科;插画借鉴了绘画艺术的技法,是应用新工具,新技法的再表现,像CG插画,现代商业广告插画等;插画也被分为书籍插画和商业插画两大领域。但个人觉得除却传统绘画,在绘画不再追求“像”而追求个性,表达,独立和主张的现代、后现代时代,在不了解前因后果的情况下,很难纯粹地界定一幅画到底是插画,还是绘画。所以,不妨还是回到稍微界定清晰的书籍插画上,看看书籍插画的黄金时代,特别是十九至二十世纪初的艺术家书籍插画--这也是《插画考》一书为我们界定的观赏范围。

《插画考》的作者郭书瑄,毕业于荷兰莱登大学艺术史与文学研究所,专注于艺术史的传播。本书也是他就个人涉猎兴趣及偏好,选择了英法两国兼顾德国的一些主要艺术流派艺术家们相关的插画作品,并加以细致解说,“由插画本风格表现着手,观察同时代艺术运动与流派在插画上造成的多元影响,其中并涉及艺术家如何在文本的对应之间,维持本身艺术的独立性”。第三部分还就书籍装帧的历史变迁、组成、版面构成设计、材质技法等方面做了技术层面的示范剖析。也即:流派/作者-作品-技法三大部分。

元代画家赵孟頫曾提出“文人画”“士夫画”的概念,是指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插画考》里所“考据”的也是类似于“文人”角色的“艺术家”们的插画趣味。比如浪漫主义时期的插画大家威廉.布莱克。

威廉.布莱克

《插画考》读后感(五):因插画而爱上一本书

很多人把插画当作为次要艺术,原因其实很简单,在他们眼里插画其实算一种附着艺术,它的存在必须以文学书籍本身为前提。但即使这样,依然不能够去否定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因为它让读者爱上一本书的第一个原因,很多时候我们漫无目的的搜寻着架子上浩瀚的书籍的时候,吸引我们第一道目光的,往往就是这精致独特的插画艺术。

本书作为研究插画艺术的考据书目,主要介绍的是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艺术家插画,因为这段时间“其实具体展现了书籍插画的最大可能”。整个书籍内容并不讲究面面俱到的线性介绍,而是着重于主要流派和主要作品的反复审视,以突出重点为主。

整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插画风格说起,描绘了浪漫派、前拉斐尔派、先知派、表现主义、野兽派等各个流派以及主要代表人物。通过本节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插画艺术依然依托于当时各国整体绘画流派的大背景之下,例如正是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风靡画坛,蒙克的《呐喊》大受追捧,影响到了插画艺术也大走表现主义之路,出现了桥派和蓝骑士这样的主要团体。

第二部分作者则对优秀的插画代表作品进行介绍。从宗教神话作品《圣经》《神曲》,再到莎士比亚的戏剧,最后到博德莱尔的《恶之花》,每个作品都极具特点,更难等可贵的是对于一个作品的描述的介绍,并不限制于一位插画师,而是将很多不同插画师对于同一文学作品的不同描绘加以横向类比,找到存在这些差异性的艺术原因。

本书最后一部分是对于插画艺术的媒材与形式的讲解,包含了外观的设计,版面构成,页面装饰和版画形式。简单说就是插画艺术与书本设计是不能割裂来看待的,因为这是插画存在的主要目的,这就表明了插画艺术必须要契合于书籍的设计,插画不能够喧宾夺主的完全脱离书本,两者有机统一的存在,才能保证书籍所表达的整体价值观的完整。

为什么伟大的插画艺术都存在于19世纪?这是因为当时绘画艺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而人类的科技则还未达到完全的工厂式复制,大众读物还未变成流水线,于是各种具有自我风格的插画家以及“艺术家之书”出现了,而在目前电脑绘图成像技术发达的今天,大家对于书籍的要求也开始呈现于快餐化的形式,这让人们很难能够静下心来完成对于经典作品的插画二次创作,真的非常希望十九世纪的插画家精神仍然能感染到目前的书籍出版行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