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吃出仪式,活出欢喜读后感摘抄

吃出仪式,活出欢喜读后感摘抄

《吃出仪式,活出欢喜》是一本由蔡澜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吃出仪式,活出欢喜》读后感(一):人生的味道

一直蛮喜欢看蔡澜的文章,特别是关于吃的文章,有太多美食是我没吃过的,看了文章就算是吃过了吧。最近看了《吃出仪式,活出欢喜》,年过八旬的老爷子的文章我看得津津有味,是我老了还是他一直年轻呢?抹去我那不争气地流到嘴角的泪水,默默为老爷子的潇洒点个赞。

如果问人生有哪些美食不可放弃,排在我答案的第一位永远是爸爸的蛋炒饭。我现在也时不时做蛋炒饭给孩子们吃,味道始终比不上爸爸做的。就连我那有点儿不爱吃饭的女儿,面对她爷爷做的蛋炒饭,起码暴发出两倍的战斗力。如果我也在,我可不会给她面子,该抢的蛋炒饭,一粒也不能少。 现代世界,交通便利,人的一生可以走过很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我也乐于寻觅当地的美食,感受不一样的风味。最不想错过的,就是那些面条的美食。就像老爷子说的,人这一生追寻的,不外乎小时候的味道和乡愁。不管在外为那些美食流了多少口水,归来总得去找间面店,一碗家乡的面条下肚,这就是回家的满足感。 我们要过怎样的人生,选择都在我们自己手里,可以像一杯酒,一盏茶,一杯可乐,一杯奶茶,或者一杯白开水。人生嘛,现在感觉就真的是要好好吃,开心过,不枉人间来一场。

《吃出仪式,活出欢喜》读后感(二):会吃的人,更会生活

在我看来,一个特别会生活的人往往对饮食有着比较独到的见解,还可能在闲暇的时候做几个拿手的家常小菜,平凡的日子也可以过得津津有味。 最近我读了《吃出仪式活出欢喜》这本书,这本书描写的就是作者蔡澜自己对于饮食的见解,在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这些美食的热爱,对于生活的热爱。

其实谈到吃,我们有很多话题可以聊。古语云:民以食为天,吃饭即是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也是较为容易获得的一种精神满足。 离家求学的日子里,我常常会怀念家乡的饭菜,虽然是粗茶淡饭,但往往会让我吃的很享受。妈妈知道我最喜欢的饭菜是什么,而我也对那些味道充满了依赖或者怀念。 作者说,人老了,什么都尝过时,还是那碗白饭最好吃。其实,这也是因为我们在吃饭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是在享受一种美味,还可能通过吃饭这种形式来获得某种情感上的联系,或者是获得心理上的归属感与安全感。 作者说,只有食物能够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其他国家的人谈起吃的东西,总有共同点。常听到的开心事是,顺德人最爱谈吃,遇到什么人都说自己妈妈包的鱼皮饺最好。 在这本书中,作者聊到了很多国家,很多地区的饮食差别,不同地方的人们可能有不一样的口味,不一样的爱好。 就我而言,我一直想尝一尝东坡肉是什么滋味,毕竟苏东坡也是我的精神偶像,他才华横溢,也有的非常不平凡的人生,当然,我最喜欢的是他的洒脱。 诗人余光中先生曾说过:“如果去流浪,不要和李白杜甫白居易,要同苏东坡一起。和苏东坡的流浪,那才是真正的快乐,苏东坡这个人太有意思了。” 苏轼应该算得上是一位妥妥的美食家了,他对食物的研究颇为广泛,并且往往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东坡肉就是其中的一种典型代表。 和一位美食家一起去吃饭会是一种很有趣的经历,因为在品尝美味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那些食物的做法来源等等内容,这会让吃饭这件事情不显得那么单调乏味。 作者有这样一个观点,认为很多美食只需要浅尝一下就好。我个人也是很认同的,在饮食方面其实不需要太奢侈。一次性吃太多同样的东西,可能会让我们觉得明是自己喜欢吃的,却变得有些厌烦了。 我常常想,吃也是一门艺术呀,当然选择吃什么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愿意慢下来,细嚼慢咽,享受当下的生活。

《吃出仪式,活出欢喜》读后感(三):烟火人间,吃就得了

在与同事G相识前,我好像除了同事聚餐、婚宴等很少在外吃饭的,也不知道除了快餐档口外有那么多好吃的;与其相识后,仿佛打开了吃货大门,从此踏上了吃货之路,尤其是没有食堂的那一年多的日子,我们俩几乎每个星期都见面寻找周边的美食,心情好的时候吃,心情不好的时候更好吃,见面就是吃想吃的、喝好喝的,反正就是怎么开心怎么来。后来各自的孩子长大了,就带着孩子一起吃孩子能吃的,喜欢吃的。就在昨天,还带着孩子去尝了一家非常好吃的寿司店,晚上临睡前我们还说以后还要再去,味道真得很不错啊!人生嘛,总要尝尝各种味道,我和G总说,想吃就吃,也不是价格高昂消费不起的东西,人生在世,为什么要那么委屈自己的嘴和胃呢?!

蔡澜,主流节目顾问,万千网友之友。四十年来,横跨美食、写作、电影、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穿质地最佳的衣,用最先进的电子设备,喝最美的酒,吃最好的菜肴。他对“吃”可是颇有研究,让我们看看其新作《吃出仪式,活出欢喜》讲述了什么吧!

本书共有五个专辑,分别为《吃是一种基因》《烟火人间,吃为大焉》《天南地北,各有其美》《到世界去吃》《人生这杯酒》。看到书名的时候,以为这是一本讲做美食的书,没想到虽然是美食之书,但更多的是给焦虑的年轻人的生活哲学指南。他说,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不羡慕别人,多储蓄人生经验,死而无憾,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一点也不复杂。

浅尝也是一种态度。现下很多年轻人喜欢吃某种食物的时候,可能都会没有节制的大吃特吃,直到撑了为止,只要自己喜欢,不在意是否健康,是否合适,只顾自己的味觉欲望。“今天要吃得比昨天好,希望明天比今天更精彩。到时,你就会发现,一切食物,浅尝一下,就够了。”

吃喝也是一种传承。饮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在饮食上有了深刻的展现,中国人喜欢在佳节一家人团圆,围坐在餐桌前品尝美食,畅谈聊天,聊的是过往,谈的是人生,世世代代都是如此,其实这就是一种传承,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

话说,特别喜欢本书的内封,中国人最喜欢的红作为底色,图画是各种美食的简笔画,非常地好看。

烟火人间,吃就得了。

《吃出仪式,活出欢喜》读后感(四):蔡澜:吃的食物,也是生活

前一段时间,倪匡去世,很多人表示:倪匡去世!“香港四大才子”已有三位去世,唯今香港四大才子只剩蔡澜一人。 消息一出,蔡澜所写的《吃出仪式活,出欢喜》一书直接卖断货,销量大爆,于是我也跟风去网上看了一下这本书,只可惜此时的网上电子版也只有目录能看,当是时只能一睹目录为快。 好在现在,可以看实体书了。 蔡澜何许人也? 1941年8月18日出生于新加坡的蔡澜,祖籍广东潮州,电影监制、美食家、专栏作家、电影节目主持人、商人,在香港甚至有食神的美称,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特邀蔡澜作为节目总顾问。 看《吃出仪式,活出欢喜》总能看到一位经历了岁月的老人的通透感,书中说:“我们越懂吃,也就越懂活”。 于是,在《吃出仪式,活出欢喜》这本书中每一章无不是在讲述吃,但也每一章无不是在讲述生活。 生活总是离不开童年,吃也总是离不开“小时候的那种味道”。 在很多讲述吃,讲述美食的书中总是离不开回忆,离不开那个记忆中的美食,《吃出仪式,活出欢喜》这本书同样如此。 开篇第一章,讲的就是“拾亿”,年幼的蔡澜和他的父母一起搬到了新家,那个新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榴莲树,榴莲不成熟,于是树被砍了,当做他们小孩的手榴弹玩,又提起他们一群小孩在树下吃着榴莲听着父亲讲述曾经有关榴莲的趣事。 蔡澜说:“对食物的喜恶,是很主观的。绝对不能统一哪样是最好吃的,哪样是最难吃的。这看你是什么地方的人,吃怎样的东西。” 他总结:“吃,是一种基因”。 我每没去过太多的地方,所以这一点只能是发自内心地觉得很有道理,但是究竟对不对,我也不知道,毕竟我和我身边的人口味大致一致,唯一的佐证就是在知乎里看到的一个回答: 一个答主表示:他出国到法国之后,一开始鹅肝,牛排那些吃得很嗨皮,不过两个月后就开始疯狂想念中餐,想念大米饭,他觉得这是中餐的魅力所在,然而他的法国朋友来到中国之后,却也是同样的遭遇。 一开始,此答主想着一定要好好地招待他这个老朋友,于是法国朋友来到他中国一个月,他每日每日带着人去吃各个地方的特色美食,直到一个月后他那个法国朋友一脸难色的表示:朋友,今天我们可以去吃汉堡吗? 于此可见,美食这事确实见仁见智,也确实有基因作祟。 看《吃出仪式,活出欢喜》这本书的目录的时候,特别想看书中的那个“试吃《随园食单》”。 本人对清代袁枚所写的这本《随园食单》慕名已久,特别想看看号称美食家的蔡澜会如何“试吃”。 结果,这个章节特别短,几乎就是某日蔡澜心血来潮想试吃《随园食单》,于是开始叫人做了,吃了,味道还不错,试吃的这道菜后来还成为他与友人聚餐时的一道菜。 一开始,觉得有点失望,可是细细想来,其实试吃不就是这样吗? 生活,也不就是这样吗? 在《吃出仪式,活出欢喜》这本书里,最后一辑说的是人生,辑名“人生这杯酒。” 在这一辑里,蔡澜谈到了“健康”,令我印象深刻的两句话是: “问:‘作为一个美食家, 你注重健康吗?’ 答:‘智者曾经说过,作为一个美食家,从牺牲一点点的健康开始。’” 这是蔡澜对于生活的态度,也是蔡澜对于食物的态度。 《吃出仪式,活出欢喜》一书,既看得是蔡澜与美食,也看得是他的生活。

《吃出仪式,活出欢喜》读后感(五):这样的人生才够精彩

外国人见面第一句话是问天气,而中国人见面则是问吃了没,吃不只是见面会说的话题,也是日常生活中被提及最多的话题,一日三餐,关于吃啥或许从醒来睁开眼睛就要思考的事,或许也直到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会在想明天早饭吃点啥。吃是一个大话题,没有人不爱吃,只是吃的东西不同而已吧。关于吃食,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花费不少笔墨来描写美食,苏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还有他最爱吃的东坡肉,当然在那之前它还不叫东坡肉,只是因为苏东坡爱吃,不止一次提到罢了。近代史,汪曾祺的吃食是我最喜欢的,每一次读汪老的文字,都会忍不住去下单,尝一尝书中描写的美食。而关于吃食,蔡澜绝对有话要说。

《吃出仪式,活出欢喜》是蔡澜的散文集,我不记得早些年是否看过蔡澜的作品,但是蔡澜每年在微博上的回复我是从未落下过的。他幽默的语言是我们喜欢的,看蔡澜的回复绝对会让你笑口常开。这本书中所节选的文章多为短篇,是生活中的随笔。关于书中的吃食,你看的时候一定会有感触的。

说到菜市场,我想中国人的感触一定会很深,毕竟多说人都是去菜市场的,特别是农村的菜市场,在那里你会看见真正的人间烟火。是形形色色为生活奔波的人,是我们最真实的样子。种菜卖菜,很多中国人骨子里认知的事情。即使在大城市没有自己的小院子,人们也会筒各种方式种菜。蔡澜走过很多地方,每一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美食特色,就像我们去旅游,到当地一定要尝尝当地的美食,是否好吃,也是每一个人的判断,天南海北,吃绝对是一个大的问题,什么是好的食材,怎样做会好吃,而关于吃食又有着怎样的人生哲学呢?这似乎是一个更大的主题。

《吃出仪式,活出欢喜》不只是为我们介绍吃食的书,它更像一本哲学之书,让我们在吃食中思考人生。美食和人生是分不开的,在吃的过程中也看尽人生冷暖。活着是一个有着哲学意义的话题,我们似乎从懂事起就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多数人思考了一辈子也未能得出想要的答案,大彻大悟的终究是人。看蔡澜的文字,总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或许多数的时候我们面对一些问题总是在纠结要如何进行选择,或许有些事本就没有正确答案,更多的是我们的选择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人生。

关于吃食,是我们的最爱,没有人能抗拒美食的诱惑,也没有人会一直沉迷于美食的诱惑。美食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伴随着很多美好的记忆。《吃出仪式,活出欢喜》是我们人生所追求的目标,或许也不应该称为目标,应该是我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尽兴的吃,尽兴的活,以一种自然而美好的方式。

《吃出仪式,活出欢喜》已经看完,豁达的人生我们或许未必达到蔡澜的认知,但终究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精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