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设计院:价值与挑战读后感1000字

中国设计院:价值与挑战读后感1000字

《中国设计院:价值与挑战》是一本由丁光辉 / 薛求理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设计院:价值与挑战》读后感(一):设计院的社会功能

大型设计院通过积极介入城市扩张和要素流动,展现了自身独特的社会功能(social significance),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在建筑设计领域发挥长期积淀的智力、科技、资源优势,主动服务社会,在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与追求社会示范效应之间取得了一定的平衡;2,设计院在应对社会突发事件、自然灾害过程中,诠释了为政府排忧解难,为弱势群体服务的信念,体现了国有企业的担当精神;3,设计院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带动了绿色设计、绿色建造行业水平的提升。应该指出,在高效率、低成本解决社会基本空间需求的过程中,设计院既生产了大量个性普通、创意平平的物质商品,也创作了一批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探索作品。设计院生产的各类项目在美学、创意、质量等方面与巨额的工程投资、大众的创新期待虽有距离,但是在工程实施效率方面可圈可点,及时应对了迫切的社会需求。

《中国设计院:价值与挑战》读后感(二):价值在哪里,挑战是什么?我怎么觉得这个标题文不对题。

一星给个辛苦分吧。粉饰的意义大于批评。先说几个和本书无关的现象。1. 北京某一线大院这两年已全面退回施工图;2. 大湾区地标竞赛除两家本土私人事务所中标外,其余标的均被外企拿走。3. 机缘巧合看到上海头部某院给雄安设计的总部,真的是一言难尽。如果一本研究设计院的专著不能解释在占有绝对资源优势的情况下,市场开放30年却没有任何一家大型机构能够在方案设计上取得进步,甚至是退步,那这本书写作的意义是什么?另外书中还在个别地方暗示了设计院和美国大型设计机构的相似性(以给予这种本土巨型企业某种存在的合理性),还是那句话,som没有垄断市场资源,这二者之间完全没有可比性。私以为1983年政府将设计机构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级别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生产力应该废除。英皇注册建筑师体系默认每一个取得资格的建筑师都有处理复杂项目的能力,业绩是另外的事情。如果设计院已经退回施工图设计,那么就不应该再用甲级资质去占用方案的设计资源,更何况大量的设计院施工图也画不好。

《中国设计院:价值与挑战》读后感(三):中国设计院:各自的价值与挑战

中国设计院,好庞大的题目。 从民国事务所开始,到建国以后,事务所发展到国家单位。又从中苏建设发展探索,到标准资料编纂,国家设计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了十年沧桑,改革开放后设计院重新改制,与院校设计院的产研一体,共同为中国新一轮城市发展提供作品与理论。国家于90年代,更进一步地推动执业制度,做好了行业规范的铺垫。另外城市发展令设计院业务量剧增,建筑师逐渐回到民国时代,强强联合成立事务所。成功加入WTO后,中外合作乃至国外发展的设计院比比皆是,开拓了设计院发展的新阶段。 这大概就是书中表达的主要内容。再配上学报期刊等丰富的历史资料照片,使得全书表达简繁得当,有理有据。 但作为在中国一些设计院工作过的过来人,就会觉得这书的视角与深度远远不够,更像是给院校学生或是央企高干学习的材料,从高处往下,遥远地俯瞰着。书中那些案例,那些谈到的城建、更新、救灾、装配式等几个建筑历史大节点与设计院的责任,伟大,光明,但参与者远不止这些。此书时间跨度很长,一直到2021年做中文版的序。我无缘参与到如此漫长的设计院建设之路中,只谈最近的十多年,一些亲历的设计院状况的起承转合。 起。 2010年,广州地铁设计院。前两年4万亿的效果逐渐体现。全国各大中城市都纷纷加入了地铁建设的大潮。一时间,这家设计院工作剧增,大批应届生被招至单位内,同时福利也参照市场,尽量提高待遇,好与当时如日中天的房地产争一争人才。此时的设计院,确实如火如荼。政府,地产商,设计院三个系统分工协作,共同担起了城市化的重任。地铁院这类有准入门槛的单位,更是在铁公基项目上无往而不利。 承。 2014年,江苏筑森设计院。看过了国企的辉煌,也看看民企的情况,尽管这单位也是国企改制,从常州第二设计院过来的。此时地产已经发展到一个阶段,品牌规模优势逐渐地显现,设计院从前段时间如春笋般冒出,并逐渐进入了同质化,价格战的阶段。996,007的工作模式,在这里不断成型。如果说书中的那些国企还有各种关系投得一众公共建筑名利双收的话,那民企此时已经在跪舔各大地产商,以谋求继续生存了。 转。 2018年,广州华森设计院。目光又回到国企,不过是国企的一个外地单位。某天的会议室(似乎叫香港厅)里,作为设计院的标杆华森正在和地产五百强恒大吵个不停。源于佛山恒大苏宁广场项目,从2012年立项设计,到2018年几经修改,见证着规范的各种变化,至今仍在改图报规,而地产却拿行业的老规矩,先出图再付钱,双方发生争执。生存此时已经威胁到国企了,而之前谈论的筑森,单老板在2016年东南同学会大谈理想后不久,便把设计院给了新城地产,理想很骨感,现实很残酷。 合。 2022年,广州华阳设计院。无论是国企民企,在市场萎缩的现实下,更努力地开拓资源求关系。华阳此时内外交困,人员流失(也有裁员的),业务减少(拍地的都是国企),催款困难(地产都要暴雷了,两手一摊,很爽),把眼光放到了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中去。借着小城镇帮扶的契机(省住建发起的),到乡镇去大谈业务。然而就连差旅费,也是厚着脸皮问人家,能不能先垫付,否则差旅报销时间难以保证……此时的华森,人员又流失一部分,很多碎活杂活,更依赖于实习生完成了。 所以说,中国设计院这个题目,不仅仅是书上的那些建筑史,城建史,应该会有更多的平民视角,更多的设计院发展数据,才能支撑这么庞大的书名。 设计院自从改开百花齐放各种改制以来,设计费基本成了各家单位的最大经济来源,不从乙方的角度探讨其中的价值与挑战,很难说得过去。据说令人心动的offer第四季,是建筑师专场,那更能看到现在的设计院,现在的建筑师,是否如书中所说的那般,充满梦想,充满情怀。以前有市场,所以很忙也很幸福,可现在蛋糕小了,同济的分数都降下来了,时代还能造就多少设计院呢。 书里面有个别例子值得商榷,比如郑东新区,在民间的评价并不算高,书里面的赞美可能一厢情愿,也可能呼应当时的省领导。华南理工也有很多例子引用,但校审不严,比如156页学校更名的年份应该是1988年而不是1984年。不过这书是外语翻译过来的,也许能用翻译敷衍过去。但两位华人的著者名字,会让人一下子没反应过来这是一本在国外介绍中国设计院情况的书籍,兴许视角还真不在大陆这边,那可以更大胆地评价为,内容有失偏颇吧。 时也命也运也。两位作者,一个博士后,一个博士,在象牙塔里活得名成利就,大概是没有体会过,多少中国设计院在应对着自己的价值与挑战,而不是仅仅像书里面的正确而伟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