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食辣史》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食辣史》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食辣史》是一本由曹雨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食辣史》读后感(一):概括小总结

2024阅读小记5《中国食辣史》 边看书边咽口水。。。很难想象没有辣椒的饮食该有多不堪入嘴,简直是生命的缺失与遗憾。辣椒没有引入中国前,古人主要靠茱萸、姜、韭菜、花椒等寻求味觉刺激。学到好多: 1.辣椒的“辣”不是一种味道,而是一种痛觉。通过对舌苔口腔细胞的灼伤感,导致大脑分泌内啡肽让人感觉刺激快乐。所以一起吃辣和一起喝酒有相似的地方,都是通过“生理上”的自虐与互虐来达到“心理上”的愉悦与共嗨,都同样具备社交功能。 2.辣椒于16世纪下半叶由葡萄牙人经海路传入中国的广州,宁波,泉州一带。刚到中国的辣椒因为色泽艳丽仅作为奇花异草的观赏植物默默无闻了很久。 3.辣椒入菜最早居然源起于贵州!当时黔湘交界山区的土苗、侗族山民因食盐紧缺(本地不产盐、交通不便不易获得盐),迫于无奈“以辣代盐”佐餐下饭。于是开启了食辣的饮食新纪元!逐步传播到周边长江中上游地区(黔、湘、鄂、川、渝、滇),俨然一副农村包围城市的架势。 4.曾几何时食辣有着很强的阶级属性,食辣仅只是底层人民的下饭辅食,上层贵族非常不屑于这么辛辣刺激的味道。万万没想到,尝试过一次之后全部缴械投降。。。 官府菜的特点:一是追求形式与仪式感,有很多套路和形式;二是口味偏向最大公约数,即偏向于浓厚咸香,口感软糯。不太鲜、不太辣、也不太甜。三是善于使用干货且采用较为奢侈的烹饪方式,比如鱼翅、海参、燕窝等。

《中国食辣史》读后感(二):辣椒的四百年身世漂流记

很有趣的一本科普小书~作者从吃辣这个小的视角切入,从辣椒在华的传播,到中国的食辣文化,再到食辣文化的地域变化,都梳理得非常清楚。书中除了辣不是味觉是痛觉、嗜辣某种程度上而言是良性自虐机制的作用等冷知识外,第三章还揭示了辣椒与阶级的关系,通过中国近代口味变迁小窥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脉络。

辣椒从最初作为植观来欣赏到后来作为药膳,再到食材。辣椒食物从平民阶级用来“下饭”的重口味副食,到发迹于市井之间的“江湖菜”,再到现代性、工业化饮食产业中的火锅、麻辣烫以及辣条等,一本小书也算是写出了辣椒在中国的前世与今生。

另外书中辣椒与阶级、南北差异等章节也将食辣文化与人文情感联结起来。书中有一些诸如辣是造就人与人之间联结的最好纽带、一起吃辣实际是造就“同甘共苦”的共情场景等有趣观点。(顺便还get了一些辣椒酱和辣椒粉的制作方法23333)本嗜辣人士很喜欢~引用书封的话——辣椒承载着一种奇妙的缘分,将人们的味蕾、欢喜、聚散和情怀融合成了一道风味独特的人间烟火。

ps:书中的小插画好可爱喔!集齐了形态各异的辣椒小人儿~章节页的红白渐变也蛮好看滴,像吹散的辣椒面哈哈哈哈哈(bushi)

《中国食辣史》读后感(三):无辣不欢才是真理

辣是一种痛觉,比赛吃辣实际上是较量忍耐疼痛的能力,而夸耀这种能力实际上是通过展示忍受疼痛的能力从而证明自己在身体对抗上占优势。

人的舌头能够感受到的味道其实只有酸甜苦咸四种。

现在才知道,原来辣是一种痛觉,是口腔和咽部受到刺激的痛觉反应。

通过神经反射,心率上升,呼吸加速,分泌体液,同时,大脑释放内啡肽,使人产生愉悦感。

整个过程很罗曼蒂克,又有一种荒诞的感觉。

【人在受到伤痛刺激或遭遇危险,如缺氧,时,脑内会释放内啡肽以对抗疼痛,并使人放松愉悦】

人类吃辣与饮酒的行为,都是通过对自我的伤害来获得同伴的信任的一种社交行为。

长期粮食短缺,造成中国饮食的独特风格:少肉食,多菜蔬,重调味。

汉语里常说的“下饭”,是一种廉价而实际的大量进食主食的办法。

辣椒的隐喻体系有三个层次。

1经验性的热

2抽象性的辛热【典型如,中医所指的“上火”“祛湿”】

3革命,放荡,辟邪。【脱离了物的概念】

红楼梦里,对王熙凤的俗称凤辣子,隐喻王熙凤爽朗,果断,狠毒。

“吃不得辣,当不得家”

农家习惯于挂一串红辣椒辟邪。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