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厨房》读后感100字

《厨房》读后感100字

《厨房》是一本由[日] 吉本芭娜娜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0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厨房》读后感(一):如果有躲避孤独的乌托邦,大概是厨房的模样

当相依为命的奶奶突然离世,二十几岁的美影搬进了家中的厨房,试图驱散心底的孤独和恐惧。 生活似乎就此停滞下来,直到某天大门被敲响,一个笑容灿烂的年轻人打破了美影沉寂的生活……

《厨房》读后感(二):孤独中的星光

《厨房》,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作为小说作家的我第一部作品。新版的书中实际包括两部小说,《厨房》和《月影》。 这本书是今天上午在西西弗书店一口气读完的。感觉已经很长很长时间不看小说了,今天随手翻开,心想又是一个食物治愈的故事吧,结果只看了个开头,心就被牢牢攥住。哦,原来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开头令人艳羡的厨房,让我一边被主人公那真实可触摸的孤独侵蚀代入、一边又隐隐期待会是happy ending吧。真实的生活好像就是如此吧。终于等来结尾绝美的猪排饭,美好的隐喻。 情节并不复杂,整体故事走向甚至会让人觉得有一点点俗套,不过书中的每个人物都很丰满,即使只有几小段轻描淡写的“和花”。书里最打动我的是对感受和心理细节的勾画。对孤独的描写细致,具象,真实,默默唤醒过去的某个时刻,或如上帝视角眼见未来自己的某时某刻。希望到时也能像美影、雄一和惠理子那样在至暗中保留住微弱星光。

《厨房》读后感(三):一隅:用自己填满的空间

我并不经常将自己代入小说中的人物,因我不必代入也能轻轻松松与主人公共情。但对于樱井美影,我似乎下意识地和她共用一具身体。尽管我与她的成长经历迥然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幸存的大多数。 但我能感觉到这具身体里的空荡。 如果说《一个人的好天气》当中的知寿让我想到“indifferent”这个词,那《厨房》中的樱井美影则是“detached”,是一种抽离。 写到这里一直在听Rie fu的ツキアカリ,好像初中第一次读吉本芭娜娜时也经常听Rie fu,但如今的心情已全然不同。 美影在厨房中获得了什么? 私以为是一种秩序。 从表面上看,这种秩序并不能让失控的人生回归规整,把错乱的顺序摆正。但美影借助这种微弱的力量填补了内心一些遗失的碎片。 美影自己交代,她并没有太多好耐心,在最初学习烹饪时总等不及温度与水分,无法做出完美的佳肴。但当她开始平静下来,我看见一杯晃荡的水逐渐在杯中归于平静,她重新认识了厨房,也重新认识了自己。 “做萝卜糕的顺序,我记得滚瓜烂熟,萝卜糕里倾注了我灵魂的碎片。” 我的存在和美影一样,是把碎片一片一片拼起来的过程。

《厨房》读后感(四):《厨房》——每个人都会经历死亡,但是生活还是继续

本书是很短的一本书,三个篇章小说,一个晚上读完了。

正如译者所说:“人生漫长,想必生死别高谁都无法避免。当你必须要面临这些伤痛,并深陷其中无力挣脱之时,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本温暖的书,就可能是一个最好的救赎。”

阅读时总是想起去世的外婆,共鸣得我眼泪直掉——生死离别的痛苦我们无法避免,但是生活还得继续,时间终究会洗刷一切,无论过去是喜是悲,都将化为珍贵的回忆深藏心中。

——“啊,月亮好美!”

《厨房》读后感(五):厨房

吉本芭娜娜的《厨房》一举成名时才23岁。出人意料的是她23岁就有这样的人生态度。

我也非常热爱厨房,仅次于书房。我家的厨房相对比较大,也是仅次于书房。但没想到她的《厨房》写的是孤独。

生而为人,孤独是宿命,所有的人与事终归会消失在时间里。

《厨房》写的是一个孤儿失去所有亲人后,与另一孤儿相知相恋的事。文字里一直是淡淡的忧伤,不管发生什么,都没有外归因,女主都会找到人类的宿命这一点上来。人生本没有意义,就是一个过场,用心去感受就是人活着的全部目的,感受美食感受悲伤感受劳作感受爱。

再悲伤的事情字里行间也有日本女子的那种温柔,自己还一团糟,不知明天何处去,却对周遭的一切充满同情与理解。

让我想起了安妮宝贝,曾经很迷恋安妮宝贝的文字。那种无法改变人类有限这一事实的忧伤,对喜欢文艺的人很有诱惑力。随便一句都能把自己带进去,忧伤变成了一种享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