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禅诗精赏》读后感精选

《禅诗精赏》读后感精选

《禅诗精赏》是一本由周裕锴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元,页数:3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禅诗精赏》读后感(一):于诗中观禅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从深林返景到普门胜境,一百首禅诗,一百次穿梭,自山水而始,于精微处寻机要。禅意栖居在诗画中,忽而忘机,不如归去。读这本书时,刚开始觉得是文学常识的补充,没有读过佛门经典,但是却能在作者的叙述中隐隐约约感知到禅意。诗中的画面没有亲眼所见,缺乏的生命体验在本书中得到补充。

《禅诗精赏》读后感(二):纵古留今的禅意

禅诗中有“云”“水”“月”“花”这些意象。许多禅诗里,云和水相对出现,它们都有流动的动感,也有闲静的静感,也都有聚散无形、须臾变灭的虚幻感,还有超越了时空的贯通和永恒之感。它们时而是外物,营造出禅境,时而又与心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合一的本真。这些意象在自然天地间轮回生灭,也在诗文唱和里流传延绵。想到了苏轼的“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想到了李清照的“花开花落花无悔”……诗文和禅意也如云水花月,不生不灭,纵古留今。

《禅诗精赏》读后感(三):随自之意,只管行去

在繁忙的生活里能读到这本《禅诗精赏》非常放松。想起了《美学散步》里说的“慢慢走,欣赏啊”,这也是读这本书的状态。这几首诗里最喜欢的《过香积寺》一篇,写香积寺却不写寺中景象,而写寺外古木、钟声、青松、泉声,可见寻访不是目的,过程才是禅悟。刻意追寻,心中会腾起妄想的“毒龙”,反而不寻、不找、不求才能心有所安。反观己身,有时候想要寻求的东西太多了,欲望一多就难以让心灵放松明净起来。所以,随己之意,只管行去,随遇皆道,触处可悟。

《禅诗精赏》读后感(四):从他笛鼓弄浮生

“不妨随俗暂婵娟”“从他笛鼓弄浮生”“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溪”都有“任运随缘”的意味。这本《禅诗精赏》已经读完,我能感受到它对我生活的一些细微的影响。任运随缘就是缘分来了,不强迫自己拒绝;如果选择了一些因缘际会,那么惜缘就好,也就是说既然都是“笛鼓弄浮生”,为什么不“弄得精彩”?既然都是生生灭灭,那为什么不在“生”的时候惜缘,以免灭的时候遗憾呢?既然已是“浮生”,那么也无需攀缘来强取苛求什么。自洽、圆融、通达是禅的境界。

《禅诗精赏》读后感(五):阳光下,往返于整个春天

最近读的诗里满是花,学校的春天也到了。从北区门口的小花园走去光华楼的路上,看到玉兰一树一树地开,一瓣一瓣地落。小窝里,皮球和三花蜷在阳光和灌木的影子下懒洋洋地睡觉。不觉感叹,上一周还是凌冽的寒,这一周已经这么暖和了。在学校读书,特别是从社会重返校园后,时常有在山寺中修行的感觉,春天一到,这种感觉就更明显。图书馆天井草地一日青似一日,校园路两边的花也自顾自地开,有时去自习,落地窗外景致也丰富了许多。功课虽忙碌,但心是闲适的。 所以,最喜欢的一首诗是《阙题》,“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万物虽春生,在阳光下,往返于整个春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