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山居普陀的读后感大全

山居普陀的读后感大全

《山居普陀》是一本由蒋瞰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居普陀》读后感(一):短评

浮躁的心 靠蒋瞰的文字抚平。

或许我们都还年轻。

浅看《山居普陀》,总能找到自己的心,总能内心平静,这正是我要的东西。

文字很美,很柔,又充满温暖,这正是我的文字里缺乏的。

佩服蒋瞰,佩服心静。在现代社会还能如此,实属难得。

没遇见过蒋瞰本人,却可是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她,有种三毛的感觉,洒脱,真实,透彻。

如果你也内心无法安宁,《山居普陀》或许是你的选择。

我推荐

《山居普陀》读后感(二):是佛国,更是人间——读蒋瞰《山居普陀》

作者蒋瞰,曾是《浙江日报》文化记者。因正是自己喜爱的话题,所以从那时候就关注她的。后来她在杭城青年路上开24小时书店“悦览树”,也曾专门拜访过几次,氛围还是不错的。查了下地图,仍旧在,而且还开了好几家分店。 也买了她的书来看——《晚上好,亲爱的陌生人》、《山居莫干》。前者就是讲述发生在悦览树的书店故事,娓娓道来,给人亲临其境、亲见其人之感。后者还没看,这本看完后,正好接着读。 吃喝拉撒的修行 《山居普陀》记录了作者随酒店外派的老公,于2020年暂居普陀山的故事。彼时,因为过度减肥、植物性神经紊乱,“生活、工作、身体陷入低谷,来躲避,来修复”(P201),由此过上了岛居生活。香樟树影,黄梅时雨。山林探幽,佛门听法。“在生活暂时沉落的时候,人的感官被打开了,看遍海的各种脾气,听遍所有的风停留在树叶上的声音,便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浩瀚无垠”(P201) 山居普陀,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仿佛避世山海、隐居佛国。且不说晚上没什么娱乐活动,单就是最基本的吃住行医,就已然是困扰长期生活的致命弱点。首先是房子,很难按照市场价租到称心如意的临时居所。其次是医疗资源,进出岛去定海对病人实在是一桩伤筋动骨的烦事。再次是交通。而不会做菜的蒋瞰,无数次为吃发愁。 这倒正应了寺庙师傅的话:“人都有烦恼,比如做饭,甚至是吃饭。所谓修行,就是睡觉、穿衣、吃饭、拉屎,是最日常的生活。饥来食,困来眠,听起来非常简单,常人能做到吗?”(P53) 或者如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里所写:“重要的是,你必须活在每一件事情里。现在你要经历充满难题的生活,也许有一天,不知不觉,你将渐渐活出写满答案的人生。” 人永远是最生动 不过,蒋瞰有句话说得非常经典:“不会做饭的人能活下来,多半是被人呵护着。”(P99) 她是随开元观堂工作的老公来到普陀山的。两人应是在蒋瞰来普陀山求姻缘而结识——“现在的老公,当时的领路人”。果然,天佑不如人为。书中也收录了两人的一些照片,看起来,应是内向体贴实在型,而非帅气潇洒儒雅型。能够安稳过日子,才好。 在普陀山的日子,蒋瞰是旅人,也是短居。生活昼夜分明,阅读、写作、交谈、散步、瑜伽,偶尔午睡,天天做饭。很少咖啡,再不饮酒。 有很多幸福的时刻,串门就是其中之一。她喜欢那些在山里静静过着自己日子的人:喜欢读书的保安、懂中医的车夫、会钓鱼的老林、被称为“资料库”的梅岑山清虚散人、74岁的花木师傅老夏、环卫工兼快递小哥何金舟、每天清晨在菜地里忙碌的房东…… 普陀山是景区,商业化原本会比较重,但因为疫情的影响,所见所历,更有了特殊的体验和记忆。蒋瞰发现,背山面海,红尘佛灯,僧尼俗人,光鲜清寂,“没有一个地方能像普陀,同时容得下这些截然相反的意境”。毕竟,“寺院的状态,建筑物的外表,如果没有人的加持,只能是静止的”(P94)

推荐篇目:《岛上的生活,昼夜分明》《如果你也见过白月光》《普陀山的房子》《结夏安居》

《山居普陀》读后感(三):出版记|我们岛上见

《山居普陀》下印厂的那天,我写这篇出版记。如意快一岁了,意味着我已经离开普陀山一年多了。

离开,几乎成了这一年我们和普陀山的关系。

我离开,是因为普陀山不适合孕晚期待产以及生产;

老陈也在六月份离开,出于个人发展,也为权衡家庭——陆地城市总比岛屿便捷些,驱车可达;

青霞在老陈原先所在酒店开元观堂的三宝缘也不开了,从最初的扩店,又转为聚焦;

伴山庵的华智师父也在11月最后一天离开了普陀山,她在朋友圈里写“余生致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见好就收,好聚好散等等精辟语言,要做到谈何容易。但无常多变迫使着自己努力的去做到。”

同一天,我收到了佩佩寄来的礼物,因为双泉禅寺觉如师父题写了一份“如意”日历,她要了来给我。日历,意味着又要辞旧迎新。

那些在岛上的小伙伴说“你走了,我们好孤单啊”。想到李志那首歌《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人和我说话》。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有趣的灵魂,但我和老陈一定是这个岛上特别的存在。

9月份我们带着如意沿着西太湖来到常州暂时定居。打开新家的门,我没来由地说了一句“条件这么好,我都要生二胎了。”

也算不上多好,标准正常,电梯房,面积宽敞,有齐全的厨房设备。

“如果这个房子在普陀山,会是什么样?”我问老陈。无解。不可能。因为普陀山生活条件太差了,才衬得常州这个临时的家很富裕。

可还是常常想念普陀山。我试图在畅通开车、吃到家常菜的时候抵消自己对普陀山的思念:普陀山哪有这样的条件啊!

没法忘的是,刚到普陀山的第三个月,我突然怀孕了,山里条件太差,老陈为了给我补补,晚上就开始在电饭煲里炖肉,我们住的是一居室啊(已经是豪华版),半夜我被肉味恶心到。“关了关了,我不吃了,我要吐了”我催促老陈。

好辛苦啊。我心想。好在孕反了没几天,我就活奔乱跳地继续游走山间了,爬山,喝茶,和正常人一样,除了整个下午都要睡觉外。一直到怀孕五个月,才被人渐渐发觉。

普陀山的树,普陀山的人,那些午后去寺院喝茶,没事沿着海岸线走路回宿舍的场景,过于深刻。

青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如意慢慢长大,我也从最初的焦虑、恐惧中逐渐解脱开来。开始有些想象,钻进了时间缝隙。我和老陈说,等如意长大,念了寄宿学校,或是离家去上大学了,我们继续回普陀山上生活。

其实,“离开”也不对,只是“孕妇效应”罢了——大肚子很容易在人群里看到大肚子,因为我离开了,就也格外在意谁也走了。其实大多数人都在,张维平老师一如既往的给我点赞,仿佛是一根微弱的线,还连接着我和普陀山;梅岑山清虚散人还在po那些岛上剪影,普陀山于他,有一种静止的美好,10年、20年,甚至往后余生的日子,都可以在岛上。

“我们岛上见”。三年前即将上岛时,我说了这句话,现在依然。不同的是心境。那时带着的是对未知的憧憬,现在,是岁月回头,我是普陀山的故人。

今天是2022年的第一天,早上起来发现《山居普陀》已上豆瓣。两天前的下午,我接到电话,说“家里有人吗?好多好多的书啊!”彼时我还在常州,只能叫我妈去搬书。这次,我花光了所有稿费,又自费买了两百多本,书堆满了车库。

一会儿我就回家了,明天给如意办一周岁酒——啊,为什么还有这个习俗呢?因为已经预先收了亲朋好友的红包了呀。过完年再回常州。而杭州的家,已经闲置很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