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山居岁月读后感精选

山居岁月读后感精选

《山居岁月》是一本由滨斌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居岁月》读后感(一):我想住进山里,看日出日落,望云卷云舒

图片来源《山居岁月》

《山居岁月》读后感(二):山居岁月:一人食两人餐

初读《山居岁月》给人一种“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感觉。又有点像“小森林”那种清新感觉。书中很多地方都描绘的有吃的,米酒,啊等等,说的最多的也是有什么吃什么。

记得最深的一句话“不能掌控自己三餐的人,是没有未来可言的”,这个未来是什么呢,是自己对生活负责任的态度,想起自己为了减肥而避免不吃晚饭,哈哈其实正常还是什么都吃的。

也写了正常农村的割麦晒稻回归生活本真,想来也是作者的乐趣,其实我自己生活的地方也是这样,想想也觉得很幸福。

一个人吃饭,自在随意,也容易失足沦为“随便对付”。我等凡夫,认真吃饭和睡觉,恐怕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

生活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生活,不要被欲望牵制左右,与你我共勉。

《山居岁月》读后感(三):隐居不在乎隐

几年前,为了自己闲山集书店做一些明信片,起什么名字呢?查来想去,还是隐吧。闲山隐。闲山就是闲散的谐音,既然闲散人员何必不隐呢。于是闲山隐的明信片做了一批又一批,都是怀旧的题材,隐就有尚古怀旧的意向,闲山隐就更要大怀特怀了。怀了好久,并不太招人待见,因为隐了吗,好多人并不知道。好在成本有朋友赞助,就继续隐吧。

《山居岁月》这本书,一翻就很中意,原来有一本在普罗旺斯散居一年的一本美国孩子的书,看过半本,那是十来年前,书名吸引的我。不知道这次的滨斌是否也看过那个美国男孩的故事,所以用了这个颇有诗意的隽永书名。滨斌码字不多,照片真好,真实而精彩。我看了有朋友说并没有隐居,而只是种地,这就对了!真正隐居的人在做什么你怎么会知道,除非你也隐居,或者隐居人故弄玄虚,虚张声势,徒有虚名。种地写书拍美图不好吗,躲开大城市的喧嚣和人与人的尔虞。清清静静地活成自己,这就是我想做的,可没有滨斌的本事,所以只好在闲山集书店里买着闲山隐明信片,幻想着在青山里乡野间独居,静待岁月流转。

《山居岁月》读后感(四):晴耕雨读,半农半写

这本没交代缘起,什么人,什么机缘,什么动机,什么规划,什么位置,都不知道,上来就是内容,

也不是隐居,主要工作是种菜,还种了田,也没有特别远离人烟,基本上还是乡居,嗯,就是普通农民的工作量。

比较贴地气,实实在在的,既不是很土很张扬也不是很艺术难理解。

种菜是门手艺啊!

有很多照片,文字量比较少,有不少关于吃的,作者单身汉,单身的时候就是比较容易做决定。

有发快递的情节,还不止一次,应该是种好的东西可以网络卖掉或者周边有朋友消化,这是经济基础吧。种菜这种事情,鲜货不容易卖,晒干的可以,粮食坚果可以,做成了点心罐头的也可以,但是各方面的成本都很高的,

但反正还是要植物,动物是更麻烦的,养鸡什么的,一个是喂,一个是可能生病,一个是运输,各方面,都增加了不可控,这本里面主要是种菜,做一些吃的,酒啊果酱啊之类,应该也是卖的。

但是一旦涉及买卖,微店这些事情, 就很麻烦,小生意就是小生意,也是一个专门行当,也不是那么容易就掌握的,也有其专业知识和能力。

晴耕雨读,半农半写,还是比较现实,干农活的时候一边锻炼身体一边构思嘛。

《山居岁月》读后感(五):对“守拙归田园”,我只能临渊羡鱼

近几年阅读日益减少,身体每况愈下。日常除了上班就是沉溺在玄幻小说里,某天突然醒悟,我还不到三十,这是年轻人的生活?这算哪门子梦想?遂重拾阅读。 今在网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荐《山居岁月 余生很漫长,不如自在生活》。当看到“余生很长,不如自在生活”几字时,以为是一鸡汤读物。本着无聊,试试看的心态看了下去,其实是一本散文集。作者在书中介绍自己晴耕雨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方式。其经历着插秧、养鸡、养鸭等寻常农家日常生活,虽文笔普通、内容太少,但心态平和恬淡。如庄子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人的经历独一无二,决定了他不可能被了解,也不能够被安慰。这种意义上的孤独,是不能改变的”,当被问到一个人是否孤单寂寞无聊冷时,作者答“每个时节照顾这些不同的蔬菜之外,地里还要除草、旱时浇水、采摘、做堆肥。家务有三餐、洗碗、洗衣服、晒被子、晒干货、下山拿快递,然后喂鸡、喂鸭、清理窝圈、换干草、陪汪汪玩耍,晚上上网刷手机、看书、听音乐、练琴、写日记,不定期采茶做茶、糖渍水果、葡萄酒、捂柿子晒柿干、认野菜、野果。现在金樱子已经挂在枝头快熟了还没去采,下雨天在家做葱油饼、擀面、发馒头、蒸包子、整理种子等等。注:此处“等等”二字的确含有实质性内容。教我如何生出孤单、寂寞、无聊来?山里天气是冷,但有面团、炭盆、柴灶,还会冷吗?”,作者认为,“乡居,给了自己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下雨穿上雨鞋,去山坡上、水库边走走,湿润的空气和雨水洗过的绿叶,都是曾经一次次透过玻璃墙向往入神的。在水库边碰上钓鱼,在山坡边遇见野草,每次尽不相同,足以欢喜。现在一提到回乡、山村,都非要冠以“隐居”。真若如此,一大半人口都变成了隐藏文件。也有人说,能静下心来,在哪里都一样。此话放之四海皆准,但对我在内的大部分人来说,“静下心来”是有成本的”。当作者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接近生活的本源。不再需要总是和什么对抗着的时候,发现节省下来的精力,竟然可以做那么多曾经想做的事情。 诚然如作者所说,静下心来是有成本的,对于我这样农村出生长大的来说,十年前还拼命想要逃离的祖祖辈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如今羡慕类似的田园生活,显得太过矫情。多少人心中有个梭罗式的瓦尔登湖梦呢,却不是陶渊明式——那样太贫穷困顿了——倒不是嫌贫爱富,看上天眼色吃饭、孩子上不起学、生病看不起医生,又怎么可能是作者那样“每个人的主业都只有一种,就是更自在地生活”,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时候,何谈自在的生活?不过,心中有点羡艳—有山有水,一个小院,几平米菜地,种种白菜卷心菜青菜小番茄,养几只鸡,种几棵桑树樱桃树,搭个葡萄架,架下几个草凳、一张木桌.....身体健康,自己劳动,不担心衣食住行,不焦虑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有本钱让孩子念书和兴趣爱好,生病不用拖着一天挨一天,这样的生活也很好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