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地霜白》读后感精选

《一地霜白》读后感精选

《一地霜白》是一本由陈年喜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7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地霜白》读后感(一):读到午夜眼干又酸

可以用同一个标准来评价不同阶层的作家吗?就像法理对人情的一概而论。现在的我不知道。 托马斯沃尔夫曾说“而我自己虽是一个美国人,却又不是一个属于富有阶层或大学圈子或资产阶级的美国人,因此在我看来,作家必是一些对我来说是永远可望而不可即的离我十分遥远的人” 他的文字的力量在于真实,结实如土豆,不是沙拉。还有巨大的能量在地下,期待他能一点点扒出来,以回忆录的形式记下劳力阶层的日月年。 爆破工要技巧要力量要经验要坚毅,不应该是高薪吗?是谁剥夺了如他们一般的农民工的血汗钱?品尝着低脂沙拉和精致文字的人需要看到这些文字,再低头看看自己的脚尖。

《一地霜白》读后感(二):一地霜白

诗人写散文,往往充满诗意,无论是文字锤炼或是留白,都充满诗歌的节奏感,也因此,我尤其喜欢看诗人写的散文。句句珠玑,自然不在话下。

更重要的是诗人更敏感、细腻,对于散文这种文体来说,敏感和细腻的笔触,有时候,恰恰最能触动人,这也是散文给我最大的慰藉。

早些年,读北岛的诗歌,后来爱上的是他的散文,北岛散文博大精深,含蓄隽永,据说当年诺尔贝奖提名的是北岛的散文而不是诗歌。后来,我读诗人回忆张枣、顾城的散文集,也是反复翻读,那些在回忆中的吉光片羽,在诗意的文字交织下,纵使只是平平淡淡之事,也增添了无穷的味道。

也因此,只要诗人写散文,我大概都会看看,我相信诗人的散文是不可多得的好散文。

早些时候,读陈年喜的诗歌,那种初读时的震撼,正如是冲天一喊,有十足的分量。后来他出版散文和非虚构文字,我也第一时间买来读。

眼下,手上这本《一地霜白》就是陈年喜最新的散文集。从《一地霜白》的序言开始,陈年喜文字下的充沛感,铿锵有力,饱含深情,一起笔,我就相信我手上这本散文集《一地霜白》是本好散文。

《一地霜白》写的是一些怀人、记事的散文,写的是当爆破工人经历的一些人和事。同时也夹杂着一些读书历记,比如写张承志、写北岛,写的深情款款。他也写家乡吃食、风貌的纪录,用散文的方式,给这个不知名的故乡立传。也写一些少年时代的经历,写书店,写读书,或许这些是诗人在众多文字中挑选的文字,又或者是他众多记忆中的集中呈现。

《一地霜白》从内容上来看,是驳杂的,从文字感上,怀人记事的文字,写得最好,那种夹杂在文字间淡淡的忧伤和悲凉,恰恰符合整本散文的基调,陈年喜在这些文字上往往最卖力,也最深情。

现在,越来越少人写散文,大概是散文本身的疏离感,缺少足够的读者,人们可能更喜欢有故事性的小说。然而,在我看来,散文恰是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最能抚慰人心的文字。大部头的皇皇巨著,或许会让人进而远之。散文的篇幅、内容,书写的对象,恰恰更适合快节奏下的我们阅读。

习惯了穿越在钢筋丛林般的城市生活,读到像《一地霜白》这样的散文,就是一种幸运,它能让你暂时逃离喧嚣,跟着陈年喜的步伐,去穿越到遥远的陕西,黄河边上,去聆听爆破工人的一生,以及那些有些卑微或是被遗忘的故事。

一生的颠沛流离,故乡风物,恰如一地霜白,毫无杂质的埋进陈年喜的记忆之笔,进而形成了笔下的诗行和散文。

《一地霜白》读后感(三):茅盾文学奖评委推荐的一本好书

经历过苦难,才能明白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经历过贫穷,才能明白现在的日子有多富裕。

在你不知道地方,总有一些人经历着苦难;在你不知道的地方,总有一些事超出你的想象。人的一生有起有落,所以,我们遇到事不要灰心丧气。要有信心,有勇气去面对。

在散文《一地霜白》中,作者陈喜年记录了他的一些真实生活。童年时的缺衣少吃,中学时带“干粮”的趣事,成年后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奔波劳碌。

每一件事都让人回味无穷。尤其是中学时带“干粮”一事,一下子就让我想起那时上学的事,也和陈老师一样,每周星期天早上母亲蒸一大锅馒头,然后切成片,在锅里洒上点油,把馍片放在锅里烤成干馍片。下午带去学校,这就是一周的“零食”。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以,看到陈老师的文字,就想到了上学时的不容易。

喜欢读书,不放弃读书。我们应该和孩子多讲讲,告诉孩子以前的生活有多难。书中自有黄金屋,陈喜年老师从小就喜欢读书,不管在任何时候,只要有时间,他就读书。也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只要自己觉得舒坦就好。

他喜欢买书,而且喜欢去小书摊去买。甚至和小书摊的摊主成了忘年交,足以可见,陈老师是多么可爱的人。

还有一个温馨的家,儿子学艺术专业,妻子陪他吃过苦,也享过福。

在陈老师的文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过去的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现在的我们,更可以看到一个将来的我们。

过去的我们经历了苦难,经历了贫穷。于是,对于现在的生活都感叹它是如此的美好,希望将来行色匆匆的我们可以过的更好。

《一地霜白》读后感(四):一地霜白:愿霜色如华,照彻行色匆匆的人

《一地霜白》,这是我读陈年喜的第一部作品。“一地霜白,也要追赶春天。”太爱这句话了,也许是与自身生活有关,也许正是处于冬天这个季节有关,绵绵密密的思绪,涌上心头。

本书共分为不说再见、峡河,峡河,荞花雪白三辑,收录了47篇散文,并附有作者生活实景照片以及手稿。这本非虚构散文集,用一个全新的视角,走进陈年喜描述的生活与情绪。

在《不说再见》中,他说大半生里,我们有过不少于一百场离别,但从不说再见。人生,其实就是一场聚散离合的旅程,每段旅程中都会有离别。

他与妻子初见于饥饿的童年,孩童时代,不懂得说再见。2000年外出打工,妻子送他 ,两人未说再见;在医院准备做手术,走进手术室之前,也没有说过再见。

为何不说再见呢?一直以来,我们与他人分别之际,会说一句:“再见”。再见的含义属实深奥,多层面的意思。有时候,见于不见,中间总有重重关卡。

他说,“命运里,对于事物,对于亲人,对于过去与将来,我们从不说再见,意识里,再见,有时预示着不见。”在这一刻,我突然顿悟了为何不说再见。

在《我的阅读简史》中,有一个灵魂问题:人为什么要阅读?这几年开始读书,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书籍中的某段话,某个句子,总是能直击人的内心。让人豁然开朗,让人茅塞顿开。这些年在职场中,也经常跟同事调侃:“我们还是吃了读书少的亏。”读书的意义,就在于此:开阔自己的眼界,那些自己思维达不到的地方,书籍会带领你达到。

正如书中所说:世界广大,风景与风雨无边无际,书籍的车马带我们远行,或回来。这,是对读书最好的总结。

人生匆匆如流水,我们在追赶春天的时候,总会染上一身风雪。春风与朔风互为永恒,欢欣与悲伤互为永恒,生与死互为永恒。我们在无数永恒之间穿行,倏忽而过,留下一地霜白。

《一地霜白》读后感(五):不同的人,写不同的故事,看不同的人生

陈年喜,并没有出生在优渥的家庭,并没有可圈可点的家庭背景,令人觊觎的求学之路,让人垂涎欲滴的职业,相反,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仔吧(或许形容的有点难听),他的文章没有曲折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美的词藻,也没有可以让你恨不得全文摘抄的语句,就是如此的平凡,如此的普通,可是,就是因为普通,才能彰显真实的风土人情,因为普通,才能显露人生苦旅的坚信。 这本书收录了作者多篇的非 虚构散文,勾勒命运长途中的足迹,记录同路人的生死。 正如他所说,我们都是奔跑的人,寻找的人,跑什么?找什么?都似乎清楚,又无限茫然。那是个没有终点,无望无果的苦旅,所有的人都是逃亡的人,从一个逃亡的向着另一个逃亡的。匆忙的背影,时而会拉长,时而会缩短,更时而会消逝。有些地方,我们来过,我们驻足过,可是我们留下的印记在哪里?哪儿都没有,无影的时光带着我们无形胜有型的情、境,一同消逝在茫茫的宇宙中。 面叶儿、油花、桑葚、茵陈。。。。。。。 20多种风物,每种风物都充满深长的隐喻,每种隐喻都能掀起你内心平静的湖面,泛起闪烁的涟漪。而在那充满回忆,充满温情的地方,有着萍水相逢的故人,有着相濡以沫的爱人,有着恨不能不离不弃的亲人。。。。。。他们行色匆匆,有的成为了一名默默无闻,却坚守岗位的矿工,有的成为了一名厨师,有的因为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而通过摆书摊来传承文化。。。。。。。 无论是这种人,在命运的风暴里挣扎,分离在人间荒野路上踏出坚实的路。 经典文学中的精髓品不完,而现代年轻的作家又很难有好的作品,如陈年喜这样拥有凡人生活写出的作品反倒是别有一番风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