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工作》经典读后感有感

《工作》经典读后感有感

《工作》是一本由[美]埃伦•拉佩尔•谢尔著作,后浪丨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0.00元,页数:3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工作》读后感(一):评《工作》

对多数人来讲,工作已经占据了清醒时的大部分时间,且通常具备“道德上的正当性”。

听过太多人说,如果不缺钱,我就不工作了,或者如果不工作了,我就开心了。

他们会不会高估了钱的作用?低估了工作的意义?又或者现代企业能提供的工作过于机械化,无法带来人需要的其他价值感?

除了能带来收入之外,工作与个体还能有什么关系?工作的社会性意义又是什么?未来的工作会是什么样?

我不希望我与工作只(主要)存在金钱关系。

《工作》读后感(二):《工作》:巨变时代的现状、挑战与未来

匈牙利哲学家埃德蒙•波尔多•舍克里曾说过:“工作的最高意义在于,它应是人类的仆人,而非主人。” 《工作:巨变时代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基于当下不确定性带来的职业生涯的变化,提出了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想获得工作的成就要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我们可以在很多学龄前儿童的身上,看到对未来深深的困惑和焦虑,虽然他们还不清楚“工作”具体为何物,但却被从小灌输着一切都是“为好工作在做准备”,只要简历足够光鲜,没人关注这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人们只会为荣誉而鼓掌。随着雇佣关系的变化,我们开始像谈论天气一样,谈论不断变化的工作。 工作因其丰富、复杂、欢乐和痛苦而成为人类繁荣兴旺的不可或缺之物。为方便您的阅读,我已将全书生成1张读书卡片。将书读薄,将知识内化,希望对你有帮助,阅读愉快!

《工作》读后感(三):适合工作日看的书

中间层不复存在—你不在顶层,就在底层,或即将堕入底层/我亲眼看见对工作日积月累的焦虑将很多人 尤其是年轻人 变成了生怕走错一步的冒险恐惧者/对效率的追求超过了质量/将每一次挫折归咎于自身而非体制。这种自责让太多人深受其害/他们期待我全身心投入一份自己几乎无法掌控的工作了,这让我感到很恐怖/和大多数人一样,雇主们更倾向于被那些和他们相像的人所吸引,强硬适应企业文化会丧失多元化/许多人根本无法获得一份配得上他们的能力、才华和教育水平的工作/同伴压力和理性规则的强有力结合/“得到一切”可能意味着为工作交出一切,而工作并不会给我们好的回报/现在重要的不是固定技能本身,而是发现、抓住并充分利用机会的能力/如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财富从工薪阶层流向“食利者”,即金融、实物或知识财产(比如软件)的所有者/你的价值仅仅在于你最终的工作表现。你总在被评估、被打分。一直要担心下一块面包在哪里,这意味着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控制/第一步是质疑一个深入人心的假设,即我们必须让自己去适应工作,而非创造我们能掌控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做需要做的事情,做自己感觉正确的事情,并按照我自己的标准做好它/一个人要想生存就得工作。若他想要好好生活,他的工作必须富有成效和意义。

《工作》读后感(四):不完全摘

人们一直相信,威廉·莫里斯所说的“有价值的工作”的暂时衰落是可以预见的,但在技术造就更多、更好工作的过程中,这只是一个附带的损失。

数字技术使工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生产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提高并不总是导致工资或工作质量的提高。它也没有导致更多的人获得更具挑战或需要更高技能的工作。令人震惊的是总体而言,数字技术导致了对高薪、高技能工作需求的下降。

———————

上面这两段放一起妥妥的理想与现实

自2000年以来,拥有大学或以上学历的工人和只有高中学历的工人之间工资差距的增长已经放缓,直至停顿。

———————

现在我们身边也能看出这方面的影子了,书中也举例了韩国的例子,感觉是不可避免的。

施耐德继续说:“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正在投资提升自己的员工,打造一支为未来做好准备的劳动力队伍。

——————

让员工跟随公司一起成长从而增加员工对这个岗位的依赖性,为员工赋能代替待遇,培养员工独立思考能力。

《工作》读后感(五):和国内列位遇到的问题很相似。

书中很多地方让人震惊,比如:

1. 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和工作焦虑。父母都不知道如何应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选择。

2. 美国高薪职业的内卷极其严重,无论是金融还是高科技行业,他们几乎是7天-24小时的工作状态。

3. 高校已经培养了太多STEM(也就是理工科)人才,而社会上并不需要那么多此类人才,很多具有良好背景的毕业生不得不去作门卫或者收银员。

4. 职业培训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

5. 大多数科学家都预感人工智能会在未来10-20年达到人类的智力水平,它们是人类最大的竞争对手。

6. 不要认为人工智能是从低端行业开始取代人类,反而是从医生、律师、会计师等高端高薪行业最大数量的取代人类。

7. 教育和财富收入并无关联(惊悚吧?)高等教育这笔巨大的投入很可能得不偿失,成为家庭最失败的投资。文凭泛滥和贬值是全世界性的。

8. 让孩子在未来具有竞争力的不是技能,比如计算机水平等,而是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推理——而这些,我们的学校教育是不讲的。

9. 芬兰是个好榜样,这个上世纪60年代还是贫穷爱喝酒喜欢打老婆的国家,通过政府大力改革,尤其是建立与民众的相互信任,通过关注每一个孩子(注意是每一个)的教育,让它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具幸福感的国家。

10. 在展现了一系列令人绝望的现实后,作者也给出了一些前卫创意人士和思想家的建议和思考,这令整本书不至于过于悲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