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创造性破坏的力量》经典读后感有感

《创造性破坏的力量》经典读后感有感

《创造性破坏的力量》是一本由菲利普·阿吉翁 / 赛利娜·安托南 / 西蒙·比内尔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376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021-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造性破坏的力量》读后感(一):不错的书

利益与思想观念是改革的一体两面。改革不是发生在既得利益者受挫的时候,而是在于他运用不同策略追求利益的时候,或者说,用新观念重新界定利益边界的时候。希望既得利益者,能够用创新追求利益,而不是垄断,游说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需要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微妙平衡,任何一方过于强大,都会影响到创新。

《创造性破坏的力量》读后感(二):创造性破坏的力量

(cueb热点问题lhn书评)这本书的作者菲利普·阿吉翁,运用创造性破坏的观点,剖析了许多重大经济问题,包括经济增长的动力、技术进步的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根源等等,能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当下全球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和困境,也可作为我国向创新型社会转型的参考。 通过解释创新的概念和引用经济学家的研究,介绍了为什么创造性破坏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并通过失业和环境保护问题,强调了如何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创造性破坏;还通过分析社保和税收政策,展示了如何减少创新的副作用,以避免创造性破坏对社会造成伤害。这是对创造性破坏的基本解读。作者还对市场经济模式提出思考。虽然作者明确提出,创新需要一定的制度环境,特别是对财产权利的严格保护;并且历史也证明了,市场经济是实现繁荣的强大机制,它把人类推到两百多年前不可想象的发展水平;即便如此,作者认为,当今世界也面临两种市场经济的分野:一种是美国模式,美国强调自由和效率。一种是北欧模式,北欧侧重公平和保障。所以又被称为“残酷资本主义”和“温和资本主义”。虽然都是市场经济,但它们在创新能力和社会保障方面的表现,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各有利弊。

《创造性破坏的力量》读后感(三):一种斗争的乐观主义

本书逻辑非常清晰,层层递进,进而得出结论。论证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启发性的经验证据和更靠近因果解释的经验证据,并借助自然实验或随机实验等方法,在论证时选用众多图表来描述某些论证,使得阅读起来请轻松易懂。

因为新古典模型没有解释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更无法帮助我们解答与增长有关的一系列谜团。本书以特定的熊彼特研究范式或者说创造性破坏范式,来探讨与增长过程有关的谜团和问题。它是经济思想史中的创造破坏性过程中筛选出来的最能经受时间考验的模型与范式。

本书的原始素材是几位作者在法兰西学院历史五年的授课内容,背后包含了作者三十多年对创新与增长的经济研究。

简单来说,创造破坏性是这样一个过程:新的创新涌现,让现有技术变得过时;新的企业加入,与现有企业展开竞争;新的工作岗位与活动出现,取代现有的岗位与活动。

创造破坏性是资本主义的驱动力,保证其不息的更新和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必须妥善调节规制的风险与动荡。

作者希望本书能够做到:

1.洞悉与世界经济增长过程有关的某些重大历史谜题,如工业起飞、重大技术浪潮、长期停滞、不平等的演化、各国发展的趋同与分化、中等收入陷进以及经济结构变化等。

2.再探与发达国家的创新和增长有关的某些伟大争论:对于推动创新和创造性破坏,以及保护环境与缓解不平等,我们能否和谐兼顾?创造破坏性对就业、健康和福利的危害能否避免?对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革命,我们是否不得不感到恐惧?

3.重新思考政府与民间社会的作用:在促进创新和创造破坏,从而增进各国财富方面,它们各自能扮演何种角色?我们如何保护公民与经济免受过度资本主义之害?

约瑟夫·熊彼特热情赞美创造破坏性破坏作为增长驱动力的意义,却对资本主义的未来感到悲观。本书作者却对资本主义未来感到乐观,一种斗争的乐观主义。

作者在书的最后总结到,丹麦和瑞典在开展促进创新的改革的同时保留了福利国家制度原来的基本要素。美国同样采取了加强资本主义制度的保障性质的改革。在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已日益变得具有保障性和包容性。

美国开展的加强保障和包容性的改革没有束缚创新与创造性破坏,德国和北欧国家开展的促进创新和创造性破坏的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原先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创新与包容、创新与保障并非零和博弈。事实恰恰相反,帮助创新企业进入、鼓励年轻人从事科研事业,既能加速创新与增长,也能让增长变得更具包容性。

精心设计的弹性保障制度可以让人们免受失业的负面影响,同时鼓励他们掌握新的技能,为新工作做好准备。这样做既能加强对民众的保障,又不会妨碍创造性破坏进程。

《创造性破坏的力量》读后感(四):创新永不竭,社会必繁荣

概要

“创新”和“创造性破坏”其实是从不同视角看待“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短期可能造成了失业,长期而言仍有益于社会;市场经济是实现繁荣的强大机制,它打造了现有的全球化社会;“残酷”与“温和”资本主义各有千秋;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更为理想化

发源于其在法兰西商学院的课件,对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的阐释与微调:大部分观点引用了他人研究成果,少数是作者自己的观点

以“熊彼特”范式或者说创造性破坏范式,来探讨与增长过程有关的谜团和问题:

创新涌现让现有技术过时,新企业加入与现有企业展开竞争;新工作岗位与活动出现,取代现有。

它是经济思想史中的创造破坏性过程中筛选出来的最能经受时间考验的模型与范式。

技术进步短期可能造成了失业,长期而言仍有益于社会

市场经济释放的“创造性破坏”的力量,是实现繁荣的强大发动机。

僵化的政治经济结构和产业政策会导致技术浪潮收益的实现有迟滞和不完全(甚至加剧不平等)的现象,正反对比的例子古已有之:

中世纪的欧洲各国vs威尼斯;现代的瑞典vs日本都是由于充分竞争导致鼓励创新,而竞争的缺乏导致国家的整体没落。

让落后产能和效率低下的经济单位因为各种非市场化的原因大而不能倒这又是谁的责任?

前者即美国模式,强调自由和效率;后者即北欧模式,侧重公平与保护(民主党在此表示不服)。北欧诸国目前看是比较成功的例子:总体收入不平等较低,社会流动性高

本书的基石是约瑟夫·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范式,其想法在我看来更现实:

热情赞美创造破坏性破坏作为增长驱动力的意义的同时对资本主义的未来感到悲观。

作者却对资本主义未来感到乐观,一种斗争的乐观主义充满理想:

始终坚信能有资本主义可以在保留创新土壤的同时兼具保障性和包容性,期待马一龙客座法兰西商学院时就此话题与作者的交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