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逛吃逛吃”读后感精选

“逛吃逛吃”读后感精选

《“逛吃逛吃”》是一本由[美]耶丽·昆齐奥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逛吃逛吃”》读后感(一):《“逛吃逛吃”》:在路上,吃是头等大事!

重点: 1、我看到的这本《“逛吃逛吃”:铁路美食的黄金时代》,主要讲述了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的欧美地区,随着铁路的发展和普及,火车餐饮和周围饮食的变化。全书从前餐车时代、餐车出道后、周围餐馆这三个方面逐渐分析了乘客们的丰富饮食。 2、在内容上,不仅介绍了丰富多彩的欧美饮食,还能了解到和铁路相关的一些信息,比如修建铁路的公司、火车上提供的饮料,以及和铁路相关的职业:火车报童(在火车上兜售报纸、书籍、零食),还有火车上提供的各种饮料,以及根据价位不同,衍生出的各种“待遇”,比如酒店式车厢,对于一些菜系,还细心的配上了一系列菜谱。 3、综合来看的话,这本书很适合喜欢美食,或者说喜欢欧洲美食的宝子们阅读,对于喜欢下厨房的宝子们也可以自己做一些吃食来尝尝,当然,美食阿婆主也可以根据这本书,出一系列关于欧美铁路美食的volg。 ——————详细版———— 提起火车,我的第一印象是那个在小品里推着小吃车,男扮女装的小伙,一边推一边喊:花生、瓜子、矿泉水,啤酒、饮料、火腿肠。来,腿收一下哈。 最近的印象则是这本《“逛吃逛吃”:铁路美食的黄金时代》,不过,提起火车,在国人的印象里好像和美食不搭噶(不搭边),因为中国的铁路饮食参次不齐,有的伙食很好,有的需要自己带饭。

我看到的这本《“逛吃逛吃”:铁路美食的黄金时代》,主要讲述了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的欧美地区,随着铁路的发展和普及,火车餐饮和周围饮食的变化。全书从前餐车时代、餐车出道后、周围餐馆这三个方面逐渐分析了乘客们的丰富饮食。 在内容上,不仅介绍了丰富多彩的欧美饮食,还能了解到和铁路相关的一些信息,比如修建铁路的公司、火车上提供的饮料,以及和铁路相关的职业:火车报童(在火车上兜售报纸、书籍、零食),还有火车上提供的各种饮料,以及根据价位不同,衍生出的各种“待遇”,比如酒店式车厢,对于一些菜系,还细心的配上了一系列菜谱。

对于这本书,我觉得唯一能借鉴的,估计只有各个火车的大厨们,可以根据途径的城市,出一系列地方菜,现在都有city work了,那么也可以叫上一些好朋友在火车上来一场“逛吃”之旅,尤其是青藏线,因为很高的话,普通人有高原反应,所以,在铁路上一路连吃带看,看完直接回家,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本书的作者考虑到了大众的需求,没有加入很多枯燥的铁路发展史,而是细心的观察着关于火车的一切,不论是乘客的饮食,还是在火车上谋生的商贩,都进行了细致的分享,所以,这本书除了适合大众阅读,也很适合改编成一部纪录片,让读者更加真实的感受到火车的发展,所带动的伙食发展。

综合来看的话,这本书也可以叫《“逛吃逛吃”:欧美火车美食之旅》,有火车车厢的发展,有美食的分享,还有细致的食谱,很适合喜欢美食,或者说喜欢欧洲美食的宝子们阅读,对于喜欢下厨房的宝子们也可以自己做一些吃食来尝尝,当然,美食阿婆主也可以根据这本书,出一系列关于欧美铁路美食的volg。

《“逛吃逛吃”》读后感(二):美食与铁路的相遇

人们只要长距离的旅行,肯定要涉及饮食的需求。在前工业时代,人们长途旅行要不是随身携带一些易保存的食物,要不就是在专门的饭店就餐,很少在交通工具上就餐的。而到了工业革命之后,随着铁路的发展,人们在铁路上就餐就因各种现实的需要而变得越来越常见,以至于一提到餐车,人们下意识里肯定和火车相关。对于铁路饮食的关注,美国学者玛丽·昆齐奥的《逛吃 逛吃:铁路美食的黄金时代》一书绝对是一本不可错过的通俗读物。

随着铁路在全世界的建造,食物也开始进入车厢,逐渐成为了一道亮丽的美食风景线。当然这样的过程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铁路刚开始,人们曾一度对这一新的交通方式存在着焦虑情绪,以至于有些人认为乘坐火车,会有损身心的健康。(具体参考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所著《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一书中第七章和第九章)

在19世纪70年代餐车出现之前,一些乘客会带上“午餐篮”在火车上解决应时之需,另一些乘客会选择在站台餐室和铁路旅馆吃一些简单的餐点和小吃。在美国,有一些“火车报童”会专门去兜售食物,解决乘客们的口腹之欲。一些名人在童年时就有过担任“火车报童”的经历,这里面包括发明大王爱迪生和迪斯尼的创始人沃特·迪斯尼。

真正的餐车出道要归功于美国人乔治·普尔曼,而当时餐车的前身叫“酒店式车厢”,于1867年在加拿大西部铁路公司投入使用。而在一年之后,普尔曼就以当时美国最显赫的餐厅——纽约德尔莫尼科餐厅来命名自己的餐车。随着餐车的出现,餐车上专门的厨师和服务人员也开始逐渐进入火车车厢,有的厨师甚至凭借自己高超的厨艺得以声名显赫。欧洲最出名的餐车要数“东方快车”,用餐区的装潢显示着19世纪80年代特有的华丽装饰风格:桃花心木、柚木、黄檀木做成的镶板和雕饰、用来照明的煤气吊灯、纯银打造的餐具、餐桌上摆放的鲜花。餐车工作人员穿着类似宫廷侍从的统一服饰。因为“东方快车”的国际性,餐车工作人员被要求会说至少三种语言,以便服务旅客,而他们高标准的服务礼仪也受到了旅客高度的评价。餐桌上的食物不仅有冰柜保存,而且有很多做法复杂的食品,比如说清沌汤。一些菜品让19世纪的乘客仿佛有在21实际的感觉,比如谷饲鸡。除了当时的标准菜外,卧铺车公司的餐车也因提供沿途各地的特色菜而闻名。

与“东方快车”相比,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的餐车却不敢令人恭维,美国人弗朗西斯·克拉克(Francis Clark)从中国穿越俄罗斯乘坐西伯利亚列车旅行时,就认为当时的餐车无法与美国的普尔曼餐车相比,而人们必须习惯油腻腻的西伯利亚汤和硬邦邦的炖肉块。当然,沙皇乘坐的专列却很豪华,被移至巴黎世博会展览,当时记者报道车厢上有优雅的晚餐。当时最好的西伯利亚铁路列车是为沙皇服务的,以至于英国学者克里斯蒂安·沃尔玛认为沙皇的御用火车实际上是一座车轮上的豪华饭店,甚至有一节专门为沙皇提供牛奶的“牛用车厢”,上面有两头荷尔斯拜因奶牛随行(克里斯蒂安·沃尔玛:《通向世界尽头: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历史》第五章)。

书中从工业革命开始写到20世纪70年代,最后表达了对火车旅行的一种惋惜,因为随着美国航空业的发展,铁路成为了一种“遗产”,人们再也无法体会铁路旅行时代的豪华餐饮。

书中更多提及的是欧洲和北美的铁路饮食,而随着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高铁的发展,铁路饮食也在随着时代在发展。在中国的高铁上,乘客甚至可以用网络直接去点每一站特色食物的外卖,让人们可以更多地去感受新技术下铁路与美食的另一种相遇。这与几十年前,美国作家保罗·索鲁(书中91页曾提及保罗·索鲁,但没有更多论述)乘坐中国火车旅行时的所品尝的餐车食物有了很大的不同,当时保罗·索鲁对中国火车上的食物实在评价不高,在开往广州的快车上,他认为车上的伙食实在不怎么样,饭菜总是湿答答黏乎乎的;在开往呼和浩特和兰州的324次列车上,他吃的食物是“油腻腻的菠菜、细的像蠕虫一样的猪肉丝,还有几颗不知道叫什么的肉丁”,在开往朗乡的295次慢车上,他吃的食物有“冰冷的面条和腌洋葱”。在没有餐车的92次列车上,推着小推车的售卖员售卖的鱼干,他吃起来感觉非常硬,像一张旧鞋垫。餐车上的人不是很多,也给了保罗·索鲁很深的印象,他称之为“生意惨淡”,以至于餐桌上的厨师经常和他闲聊(保罗·索鲁:《在中国大地上》)。

今天时过境迁,读着玛丽·昆齐奥的《逛吃 逛吃:铁路美食的黄金时代》一书,我想铁路与美食未来也许还有更多的故事值得书写。

《“逛吃逛吃”》读后感(三):此情可待成追忆

复古的封面,从风格到色调,加上很有网络气息的“逛吃逛吃”,主打一个“反差萌”。

很轻松的读物,不含注释在内,从前言到后记只有195页。但是,整本书却又清晰的时间轴脉络,从19世纪20年代,英国人发明第一台蒸汽机车,开启了铁路客运时代始,从客观又不乏生动的笔墨描写了西方铁路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铁路餐饮。

读书过程中做的导图

我相信不同的人读这本书的收获和感受也将全然不同。历史爱好者会从中了解到时代背景下,铁路以及铁路餐饮的发展和变迁史;对酒店管理和餐饮管理有兴趣的人,能从中了解到例如普尔曼和纳吉麦克的依托铁路餐车起步的商业神话;火车迷更不要说,他们对其中不同的铁路线路、种类、发展应该看到眼熟;文艺青年也不陌生,其中不少和火车相关的文学影视、音乐作品早就跨越时空,耳熟能详,流传至今(导图里列了一些);对于烘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里有不少“彩蛋”,有不同铁路公司的菜单,还列举了经典的美食做法,喜欢西餐制作的人不妨可以收集起来,闲暇时进行尝试,或许还可以结合现在的菜单开辟出新的吃法。

总之,整本书是结趣味、专业和实用于一体的小册,也颇具收藏价值。作者耶丽·昆齐奥就是一位专门研究食品史的撰稿人,字里行间除了详细记录了铁路餐车里供应丰富多样的饭菜之外,也洋溢出一种对逝去事物的怀旧之情。有一个强烈的感慨就是,当火车代替了马车,便失去了“车马慢”,当飞机超越了列车,当简餐速食代替了慢煮茶食……我们失去了什么?当读到普尔曼等人为餐车绞尽脑汁,从餐桌的布置,精美的瓷器、银器和亚麻餐布,用时间和心智追求旅客的体验感,将铁路旅行当做人生之乐事,而不仅仅为了抵达某个终点,哪怕不惜亏损成本,不厌其烦……如今,这种情怀何在?也许只留下追忆罢了。

最后的“后记”更是叩击人心了。“你不能指望火车有多完美,就像你不能指望你的配偶或孩子有多完美,和他们一样,火车也有自己的缺陷和特质。如果你在火车上旅行,尽管有缺陷,你也会爱上它们,甚至会因为这些缺陷而爱上它们。因为你真的坐火车旅行,才可以说你喜欢火车。 ”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