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真看读后感1000字

真看读后感1000字

《真看》是一本由[英国] 詹姆斯·伍德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5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真看》读后感(一):创造一种阅读的方法

《真看》是詹姆斯·伍德从事文学批评数十年的一部评论自选集,我相信代表了他对自己批评生涯的某种阶段性总结。在前言中,他这样描述文学评论想要达成的效果:“我在描述一种经验,并试图激发读者对这种经验的体验。”就像为一个朋友播放一首自己真心喜欢的曲子,站在朋友身旁,急切地审视他的脸,想知道他是否听到了自己听到的东西。在获得确认时,就会非常高兴;而发现他不感兴趣之时,则会感到失望。

这番描述可能过于温情脉脉了。事实上,这部选集中也不乏“火力全开”的评论。《保罗·奥斯特的浅薄》,看篇名就知道没什么好话;《施害者和受伤者:V.S.奈保尔》,起笔就是当头棒喝:“一个世人皆知的势利鬼,一个大混蛋,这就是我1994年采访V.S.奈保尔时所想到的,而事实上也确实和预期相差不远。”通过对奈保尔作品和人生的分析,伍德告诉我们,一个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悲悯,并不意味他在生活中也是个仁慈的人。当然,这个集子中更多的文章,仍然着力在向我们解读伟大的作品和作家,就像伍德的祖师爷,同样是英国人的利维斯在《伟大的传统》中所标举的“优美作品的发现和评审”。

优美的作品需要优美的评论来解读。在《真看》中,闪动着灵光的句子随处可见,“契诃夫想到的‘生活’是一种扭捏的浑浊的混合物,而不是对诸事的一种解决。”(《什么是契诃夫所说的生活》)“文学跟艺术一样,抵制住时间的傲慢——让我们成为习惯长廊里的失眠症患者,并主动从死者那里挽救事物的生命。”(《严肃的观察》)“福楼拜描写火车时,他是将它冻结成画面加以捕获的,宣称这是他自己的火车。但《安娜·卡列尼娜》中现实是人物的现实,现实在场,动作发生在当下。”(《安娜·卡列尼娜》与人物塑造)“奥斯汀女主人公的惯常立场是读者的立场,即阅读和思考它面前的小说材料,等所有这些材料在小说结尾完备,便会做出她的决定。”(《简·奥斯汀的英雄意识》)这些句子本身即是优美的论断,基于坚实的文本细读和对小说史的整体性考察,因此也显得很有说服力。如《简·奥斯汀的英雄意识》一文,伍德考察了奥斯汀的所有小说,就奥斯汀在如何呈现人物内心这一议题上,细致梳理了作家在技术上的探索乃至发明,《理智与情感》仍停留在传统的心绪描写,读者无法进入人物的头脑。之后的《傲慢与偏见》,奥斯汀得以进入女主人公的内心,人物可以进行类舞台独白的自我对话。而在《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中,奥斯汀在人物内心活动呈现上更为娴熟,“将女主人公的独白与她自己的第三人称叙述融为一体,这样她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出人物”,褪去舞台感,而变得更加松散,更像是对话。这是小说艺术的开拓。

《真看》中很多文章值得细读,待我再读一些原著,再来向伍德请教。

《真看》读后感(二):如何真的看

詹姆斯伍德,经验丰富,理论扎实的文学批评家。《真看》是他自选的26篇长篇文学评论合集。其中大部分已经发表。今年年初读过他的《小说机杼》两本无论是从篇幅还是内容上看都风格迥异。后者篇幅更短,内容更专,像是给专业人士看的读物。伍德默认这本书的读者阅读量和他类似,所以上来就谈内核。《真看》像是《小说机杼》的铺垫。按人物把素材给读者整理好,有很多引用的作品的情节介绍。就算读者完全没看过这个人的作品,看了也不至于不知所云。

伟大的写作邀请我们更仔细的观察,也邀请我们参与到主题的转变。通过严肃的观察书中的人人物,你开始理解他们,并更努力的捕捉人们的动机,逐渐的,你能看到人物周围和身后的故事。伍德就在引导读者们如何走进人物,如何更深刻的抓住字里行间意外的信息。优秀的读者都是会在自己的大脑里进行二次创作的。

伍德描述的对象跨度很大,从古典时期的简奥斯汀,到稍微近代的埃莱娜。从写实的托尔斯泰带意识流的伍尔夫。把每个人的代表作和风格,以及作家本身的背景故事像是五星大厨一样精心处理后呈现出来。让即便是像我这样业余的食客也能感受到精彩。

伍德在介绍契柯夫时多次引用了《吻》中的情节。大概是讲了一个年轻小伙子经历了一个难忘的充满回忆的亲吻之后给别人讲述,他失望地发现这件这么重要的事情竟然这么快就讲完了。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会无限加工扩大我们想记得的事情。伍德说“我们在自己脑海里讲述的故事才是最重要的故事”。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创作的过程。优秀的读者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带生命的富余,把生命推到死亡以外,超越死亡。在《严肃的观察》一章中,伍德说优秀的作家所做的是从事物的死亡那里挽救它们的生命。当细节从脑海中退去,一切都迈向无意义。作家的任务是把新鲜的体验从这种缓慢腿去只拯救出来,让意义感重新出现。

伍德的“看过”背后是他比阅读本身还要花费心思的思考。而他的思考又是建立在长年累月的阅读积累和理论学习,再加上他敏锐的觉察,才能当之无愧的说自己看过。这本书中出现的作品有大半我都没读过,但读起来也不费力。这本书像是一个阅读手册一样,告诉我如何正确的阅读一本书。有效的阅读可以扩大生命的广度和深度。当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时候,可以想埃莱娜经历了那么多最后还是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我也可以。当感情受挫的时候,可以想爱玛的故事。优秀的作家笔下的人,好像真实的比我自己都要真实。他们可以给我参考,给我力量,给我提供很多不同的视角看世界。

《真看》读后感(三):当一回詹姆斯伍德是什么感觉

改变生活也许有捷径可走,比如改变看待生活的眼光。审视,他们是这么说的。詹姆斯伍德比较我们在平时生活里看东西和艺术家们看东西的区别: 后者不只是看见,而是观察。某个客体不仅仅进入了视野,还联动了回忆、思考、情感。詹姆斯伍德援引约翰伯格审视一棵树 “牵涉到许多以前的观看体验,受到它们的影响并指向它们”,揭示其中的意义:艺术家既通过观察世界本身,也通过观察其他艺术家对世界的描绘来学习。

这样“严肃的观察”,也正是阅读这本书过程中的强烈感受。我等待着詹姆斯伍德,一一向我阐明其他艺术家描绘世界的方法,从一本书里获得了更多,或是从一团谜面里,得到了答案中的一种。

詹姆斯伍德不止一次讲到了契诃夫的《吻》。一个平平无奇的士兵,在派对中格格不入,但却在闲逛迷路时,被一个女人匆匆错吻了一下。这个短短的瞬间令他的一生都动摇了,虽然荒唐,但他满心欢喜,要在大家彼此闲聊时,讲出这个故事,终于为自己的存在占据一席之地。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只用一会儿工夫,就讲完了。士兵大吃一惊,他本来以为这个故事能一直讲到第二天早晨。

这一句让詹姆斯伍德感到大受震撼。他认为契诃夫注意到了重要的细节,“因为我们都是内心的扩张主义者” ,“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讲述的故事才是最重要的故事。” 士兵心里所想的故事,会需要一整个晚上,因为它可能包含他一生的故事,他的童年经历,他身上脾气的起源,他无人问津的空闲时间,他心里许多想要别人知道、又不想别人知道的事。“细节代表了故事里超越、取消和逃脱形式的那些时刻。在我看来,细节无异于从形式的饰带上伸出来的生活片段,恳请我们去触摸它。” 细节产生出“非文学或真实生活的拟象……虽没有逼近真实,确是不可降解的:它就是事件本身,我称其为生活性本身。”

拥有属于自己的细节,“你自己故事里的物之为何和物之现实”,这样,当你要写两个健身俱乐部里打兵乓的人时,就不会止步于你看到了他们,而是像索尔贝娄在《只争朝夕》中那样,视线抓住这两个男人——发现他们围在身上的毛巾,和因此感到的尴尬——并追根究底地写——他们怕毛巾掉下来,只能假装在打球,所以球是蹦得高高的。

詹姆斯伍德写埃莱娜费兰特,仿佛在为她不会再为已出版的书多做什么的原则加注(虽然她也许并不需要),他以一名读者的立场,通过重述费兰特小说的内容,以及他从中读到的理解,漂亮地印证了,一本书本身具有的旺盛生命力。“生活性本身”在费兰特的创作中也是成立的,发生在遥远的那不勒斯的故事,也可能发生在我回忆里任何一对手拉手去上厕所的女同学身上。费兰特在《碎片》中称自己把自己拉近生活的旋涡,詹姆斯认为她“似乎享受笔下主人公们出演的家庭喜剧中的情绪超载、蛮横失德,还有可怕又独特的复杂性。" 为此,我也更理解她匿名的权利,期望她保护好自己的隐私,避免”添加进小说的火葬堆中“。过去,我看到了两个女友之间复杂的亲密和背叛,它充满了微妙的时刻,而詹姆斯道破了这个故事的魅力:“流向改变的时刻是很难确定的”。甚至直到此时我才明白,《我的天才女友》“用整部小说的篇幅来实现的视角的反转。”莉拉婚礼前对埃莱娜说:你是我的天才朋友。

每次翻完摄影集以后,走入人群,人群变得有所不同。与此相似,但不是以视觉的刺激,詹姆斯的文学批评通过个人化的讲述和传授,更新着我的视野。“好像我们读的不是同一本书。” ”原来他眼里的世界是这样的。“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随之而来的,世界焕然一新的喜悦。读着读着会想,原来身为詹姆斯伍德,是这种感觉。

《真看》读后感(四):书评:察觉力让文学批评有魅力

作者:杜鹏 原载于 《现代快报-读品周刊》2021年12月26日

我一直向往这样一类批评家,阅读他们的批评就像是看某个伟大摇滚乐队的现场,既有一种录音室里“滴水不漏”的精致的视听体验,又有充足的即兴的空间来松动我们以往的审美惯性。而詹姆斯·伍德正是这样一名批评家。他的每一本批评文集在我看来都和那些伟大的摇滚乐现场专辑一样经典,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去重温他们,就像重温那些伟大的摇滚乐现场一样。

《真看》是新进出版的詹姆斯·伍德文选,其中收录了詹姆斯·伍德从1997年到2019年的所有重要评论文章。我想先从这本书的英文名《Serious Noticing:Selected Essays 1997-2019》谈起。“Noticing”一词通常译为“注意,察觉,注意到(听或看)”,而如果结合这本书的内容来直译书名的话,或许很容易译为《认真的注意》或者为《认真的察觉》。但是,在汉语的语境下,无论是“注意”或“察觉”都和传统意义上的阅读离得较远,所以说译成“看”虽然从字面意义上来讲不像直译那么精准,但是又更符合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这个词在英文里虽然是个日常用词,却极好地总结了伍德的批评风格。在我看来,伍德最迷人之处正是源于他的这种“Noticing”的能力,也就是他的察觉能力。除了极其个别的文章,比如《保罗·奥斯特的浅薄》,在他的文集中的绝大多数文章都鲜有类似于“浅薄”这样的“断言”。在整个批评界都被“断言式”批评所笼罩的今天,伍德则用他的“察觉”能力打动着我,并心以往之。

詹姆斯·伍德在这本书的前言中写道,“当我评论一部小说或一位作家时,我本质上是在亲身见证。我在描述一种经验,并试图激发读者产生这种经验的体验。”我想,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伍德是一名小心翼翼的批评家。他如此谨慎,以至于他几乎很少去对一部作品进行某种价值上的判断。然而,在小心翼翼的同时,伍德又是充满激情的。他的激情与那些青春期写作所不同的是,他的激情是建立在大量阅读体验之上的一种文学的境界。当我在阅读任何一篇伍德的批评文章,我都能在脑海中建立起一名如痴如醉的读者形象,就像他所说,“我们贴得近近地,为能够像海豚一样在滋养了自己的元素中游泳而欣喜若狂。”伍德向往一种既是批评同时也是重新描述的批评,以至于他的行文是如此贴近他描述的文本,我们甚至可以像忽略美酒的度数一样,忽略掉他的批评观点以及批评策略,完全投入在畅饮之中。

回到刚才所提到的“察觉能力”,在这本文集中,最打动我的是那篇《私货:向基斯·穆恩致敬》。或许很多保守的读者会说,一个文学批评家用一篇乐评向一位早逝的摇滚明星致敬,多少有些不务正业之嫌。但是我却认为这是最能体现伍德风格的一篇文章,把这篇文章放在文集的开篇之作,有着极好的“暖场”效果。至今我都坚信,音乐评论要远远比文学评论和电影评论更难写,因为它需要评论着具有一种对无形之物的“察觉能力”。且看,伍德在这篇文章里是怎么样描述他的偶像基斯·穆恩打鼓:“为了一个即兴加花延迟过门,穆恩没能在乐句的自然结尾处收住加花,然后就带着他这段轰轰滚动的过门,跨过这一条乐句直接来到了下一乐句的开头。”我想没有极佳的察觉能力,是没有能力用文字的方式捕捉到这一细节的。然而,伍德的能力不仅在于描述穆恩打鼓这件事,还在于他能在描述完这件事之后,还能顺带加入自己“私货”的能力。在描述完穆恩打鼓之后,紧接着伍德便写道,“对我来说,这样的奏法像是一种散文写作的理想范句,是一种我一直想写出来却总也不能自信写好的句法:它是一段长长的激流,形式上有所掌控而又有狂欢的凌乱,滚滚向前推动也能随性分心旁逸,盛装出席却顶一头乱发,小心周到同时无法无天,青红是非混为一谈。”在这样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伍德对一种“滴水不漏和大规模即兴”式的文学批评的向往。在写穆恩的时候,伍德说穆恩最令他痴迷的地方,就是在穆恩在演奏的过程中会时不时地即兴加入自己的一些“私货”,而这些“私货”又丝毫不影响穆恩所在的谁人乐队演出的整体性,反而为其现场注入了更多的能量。穆恩的“私货”具有高度的不可复制性,以至于在他去世之后,谁人再也找不来一个可替代穆恩的鼓手。伍德的批评也是同理,敏感的读者会看到,伍德绝不是嘴上说说要向穆恩和他的“私货”致敬,而是身体力行地在他小心翼翼的描述中,时不时地加入一些自己的私货。

伍德绝不是那种板着脸的,只会就事论事的批评家,他会在文章中时不时地用看似是跑题的方式,为他的描述之中加入一种特殊的张力。而这种张力,恰恰正是文学之所以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方式的魅力所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