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暮星归途》读后感摘抄

《暮星归途》读后感摘抄

《暮星归途》是一本由吴楚著作,48.00元出版的40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暮星归途》读后感(一):《暮星归途》关于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在《暮星归途》这部作品中,吴楚通过精心构建的异星养老背景,挑战了传统科幻文学的边界,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未来感和深刻人文关怀的宇宙。这不仅是一次跨越星际的冒险,更是对于生老病死、家庭与社会责任的深度反思。

书中主人公作为一个偶然间参与了这个养老计划的年轻记者,他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通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异星养老计划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这个计划虽然表面上看似一个解决地球老龄化问题的宏伟方案,实则暗藏了对于未来社会、科技伦理和人类命运的严峻考验。

作品中的角色丰富多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故事,从主人公到养老计划的参与者,再到南山樱这样的关键人物,每一个角色都生动地展现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南山樱作为明面上的“反派”,美丽神秘,既是这个计划的推动者,也是面对伦理挑战时的探索者。她和主人公之间的互动,特别是朦胧的情感和多次冲突,让故事充满可读性。

此外,书中对于XV-31行星的描述充满了想象力和科学基础,从地理环境到社会构建,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科幻构思能力和对未来世界的洞察。特别是人造卫星“辉月”的描绘,不仅增加了浪漫色彩,也反映了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暮星归途》不仅是一次遥远的宇宙旅行,更是对于人性、科技与社会未来的深刻探讨。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从人物对话到科技设备的描述,都透露出作者对于未来世界的细腻观察和深思熟虑。书中对于科技发展带来的道德挑战、人类探索宇宙的渴望以及对于个人身份和家庭关系的反思,都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传统科幻小说的范畴,成为了一部集科幻想象、人文关怀与哲学思考于一体的文学佳作。

综上所述,《暮星归途》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科幻小说。它不仅仅是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更是对当前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通过具体的情节和角色塑造,吴楚成功地将科幻小说的幻想力与深刻的人文关怀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无论是对科技的深入探讨,还是对人性的深度挖掘,这部作品都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

《暮星归途》读后感(二):《暮星归途》间章不仅是对未来社会的一次预测,更是对当前社会面临的挑战的深刻反思。

我并不常读科幻,但一位我无法拒绝的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读书的习惯比较随意,随便一翻,决定先读第一段间章。可以说是这段间章带来的惊喜,让我坚持读完了全书。甚至可以说,作品的五个间章,可独立构成一本出色的中篇。主题是貌似脱离科幻的,关于未来老龄化问题的“现实”描写。为了不剧透,我的书评会围绕这五个间章写成:

“母亲的后一次犯错发生在她六十三岁生日的前一天,此时距她被AI 彻底替代已过去了一年。在这一年里,她苍老了许多,迟钝颓丧了许多。我本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会调整心态,恢复好转几分,但事实证明我错了,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并酝酿成无法弥补的错误。

那是一个阴冷的秋日下午,小雨时断时歇。我做好了晚饭, 但母亲却迟迟没有归家,我的心悬了起来,母亲是个极其守时的人,如果被工作上的事情耽搁,是一定会提前给我打电话的。

我走到门口,看见了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归人。是母亲,却不是记忆里的母亲。

母亲是个很注重形象气质的人,尽管不再出镜,尽管老态尽显,但很多习惯依旧保留了下来——即便走在空无一人的路上, 她也会竭力保持形体的端庄,腰背挺到最直,昂首平视前方,她并不总穿高跟鞋,但就算穿平底鞋,走路时也会微微踮起脚尖,同时保证每一步跨出的距离不大不小,速度不紧不慢。但此时的母亲仿佛换了一个人,她忽然驼了背,身形矮了至少两寸,双脚好像被磁铁吸在地面,一步步蹒跚地向前拖行,就连夕阳下的影子都短了几分。我愣住了,心知她一定受到了什么重大的打击,赶紧跑下楼,将她迎进院子。”

这段描写让我想到了我的奶奶,文字不算华丽,但足以触动人心。

在《暮星归途》的五个间章中,作者通过一次次意外的家庭事件揭示了科技进步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这段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母亲面临被AI取代的困境,更是一个缩影,反映了整个社会在技术快速发展下的不安和适应问题。母亲的经历触发了对老龄劳动力在现代社会中地位的反思,特别是在一个老龄化日益严重且对高科技依赖程度加深的社会背景下。

这段故事的情感力量来源于它对于人类经验的真实描绘——一个资深专业人士,突然发现自己的技能和经验可能被无情的技术进步所淘汰。这种现实不仅仅是职业上的失落,更是个人身份和价值的危机。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角母亲的内心世界,她的恐惧、困惑和无助感,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人在面对不可抗力的巨变时的脆弱和不确定性。

同时,这一情节也引发了对于技术伦理的深层次思考。AI的使用虽然带来了效率和成本上的优势,但同时也暴露了对人类工作者的冷漠和替代性,引起了对技术发展道德边界的质疑。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对老年人的态度尤为令人关注。随着年轻一代对老年劳动者的不认同感日益加剧,这段故事呈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未来景象,其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相互理解被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率所侵蚀。

此外,通过对主角母亲和她的同事中田先生的对比,作者展示了人们在面对同样挑战时可能采取的不同态度和结果,从而探讨了抵抗与适应、挫败与尊严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也使读者思考,在技术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变化的时代中,个体应如何寻找和保持自己的位置。

总而言之,《暮星归途》间章不仅是对未来社会的一次预测,更是对当前社会面临的挑战的深刻反思。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成功地引发了对人性、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广泛思考,使读者不得不面对一个根本问题: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我们如何保持人的尊严和社会的公正?

《暮星归途》读后感(三):《暮星归途》创作谈。

当我青年时,曾作为民生记者、纪录片编导,深入十余家层次、氛围殊异的养老院,采访、记录数十位老人的暮年生活。我竭力融入他们,但往往并不成功:有些老人会因为我无法理解的理由,快乐、沮丧、愤怒、满足。80岁的退休教师,每晚的唯一娱乐活动,是做《高等数学》习题;75岁的女性知识分子,流泪剪下自己最爱的盆景枝叶,做成工艺品送给爱心志愿者,一对顽劣、顽固的老头,为了一步悔棋,半个月不理彼此,冷嘲热讽,等一个人生病住院时,却又抱头痛哭。同时我许多举动与情绪,在他们眼中,也或多或少地不可理喻。每个人都将有老去的一天,人生终有归途。于是我动笔写下《暮星归途》。

在这期间,我也接触了许多志愿者,志愿团队,他们对老人的关爱、探望。做法、动机、效果都天差地别,有心怀赤诚、有流于表面,也有各取所需。也有些年轻人,能看出是真心地、纯粹地想做公益善事,但结果却并不能得到老人认可,甚至刺痛他们的自尊心。一次理发,一次洗澡,可能带来一段温情故事,也可能引发意外的纷争甚至事故。

不仅如此,老年人的情感,乃至性需求,尤其是鳏寡、独居老人。无论男、女,都是一个非常尖锐、敏感话题,他们对感情、对性,依旧存在心理或生理的渴求,但道德、法律,让许多老人长期处于欲望高度压抑的状态。向往、渴望、鄙视、讳莫如深、引以为耻。

我生活在一个老龄化较严重的三线城市,在老城区,能感到超过一半的人口都垂垂老矣。我时常心怀恐惧地想象,我们80、90、00后,老去时的光景。那会的养老院是什么样子,那会我们老人的娱乐方式是什么?那会的年轻人,或许收入的五成、七成要作为养老保险缴纳,用于“赡养”我们这些老人,那时会发生什么?

于是我想象出一个与世隔绝的外星养老院。各自安好,便是文明。

最后,认真自荐这本《暮星归途》,人生苦短,愿归途安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