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笛师经典读后感有感

笛师经典读后感有感

《笛师》是一本由[法] 乔治·桑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笛师》读后感(一):《笛师》:成长的收获与代价

《笛师》是法国著名小说家乔治·桑的一部小说。乔治·桑是巴尔扎克时代最具风情、最另类的小说家。雨果曾称颂她“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其他伟人都是男子,惟独她是伟大的女性”。我们读这本小说,便会发觉乔治桑小说的独有特点,乔治桑擅长自然景象和田园生活的描绘,擅长展现农民的日常生活和乡村的美景。在这个背景下,再融合进年轻人的爱情,冒险元素,这就使得《笛师》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笛师》是乔治·桑的一部作品,透过乡村少年埃蒂安纳的视角,描述了他与童年伙伴布鲁列特和约瑟夫的冒险故事。自从约瑟夫决心成为一名笛师,他们三人便踏入了另外一种生活轨迹,结识了于里尔兄妹和他们的父亲巴斯迪安老爹。约瑟夫学成归来,却引起了笛师行会的嫉妒,三人之间的关系也面临着考验。三人能否挫败笛师行会的阴谋呢?

小说的主角是埃蒂安纳,但乔治桑也在重点刻画约瑟夫这个人物,甚至有意通过两个人物的对比,让给读者体会,面对同样的生活境遇,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应对方式,会有完全不同的命运。

约瑟夫较为固执和坚定,他对成为笛师的追求非常执着,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从未放弃。面对笛师行会的挑战,他无所畏惧,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决心,使他成功得应对了挑战。所以约瑟夫能够顺利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埃蒂安纳则较为软弱和优柔寡断,他常常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缺乏果断和决断力。他的这种性格特点导致他遭遇了一些挫折。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性格差异中得到一些启发,培养勇敢和坚定的品质,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这样人生也能有更多的选择。

尽管埃蒂安纳有上面这些缺点,但他也展现出了一些积极的品质,比如他的善良,对友情的忠诚。这些也使他获得身边人的认可和信任。相反,约瑟夫的成功也让他变得傲慢起来,让人越来越讨厌,让读者在小说的后半段为他境遇的变化唏嘘不已。这种对人物立体的塑造,显示了乔治桑比较高明的叙事技巧。

纵观《笛师》中埃蒂安纳和约瑟夫的命运起伏。可以把这本小说归类为“青春成长小说”,适合青少年朋友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成长的收获与代价。

《笛师》读后感(二):入道 入魔

“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这是一项残酷的职业。它会令我们骄傲得不知天高地厚,我们的脑袋不够坚强,禁不住飘飘然的诱惑!” —— 花了三天时间慢慢读完《笛师》,我才发现它真像是个警世故事。 故事里的约瑟夫是怎样从不被人看重的人,为了自己的母亲、骄傲和爱情决然离开练习吹风笛,最后又是怎样因自我的傲气和鄙视众人的内心而被受伤与打败。 笛师这个职业,有谁能像巴斯迪安老爹那样拿得起放得下呢?很难,很难。 ★ 故事以埃蒂安纳·代帕迪奥口述青年时期的往事转而记录下来的。作者乔治·桑真的把人物性格前后变化写得很透彻。 埃蒂安纳以同伴视角来亲历及观察表妹布鲁列特和约瑟夫的成长,情真意切又恰如其分。 他写了他对表妹那青涩单纯的爱恋,以及后来放下执念守护她的过往。与黛朗丝的相识,像是冥冥中的天注定。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给巴斯迪安老爹的印象是“从未见过的最通情达理的小伙子”。正由于他个人的诚实与善良,还有为友情不顾一切的付出,才赢得巴斯迪安老爹、于里尔和黛朗丝的信任。 (布鲁列特带着小娃娃查尔罗时,从未有说闲话的人说过埃蒂安纳半句不是。或是觉得他不可能,但也一定程度上显现他的正直。) ★ 约瑟夫在本书故事里的反差感最为强烈。一开始,他是寡妇马利顿大娘的儿子。马利顿大娘帮布鲁莱老爹(埃蒂安纳舅公及布鲁列特的爷爷)操持家务,以抵过租住费和开销。马利顿大娘视布鲁列特如亲生女儿。她爱马利顿大娘,也会兼顾着对她儿子约瑟夫好。 这种关照爱护在对布鲁列特有意思的男生看来,容易误认为他们互相有男女之爱。就连埃蒂安纳也不例外。她并不爱约瑟夫,也不爱埃蒂安纳,都是友情上的关心罢了。 约瑟夫却爱了布鲁列特很多年。他从小就对这个女孩心生依恋。不过只有布鲁列特看出,他爱音乐胜过爱具体的人。他不言说自己的感情,因为她耀眼迷人,他是被轻视说丑说蠢的那个。 ★ 赶骡人/伐木工于里尔的出现,让布鲁列特的追求者们瞬间黯然失色。他英姿飒爽,高大帅气。重要的是他善良讲理,不争不抢,却愿意为病重的朋友约瑟夫来布鲁列特家里请求她去探望约瑟夫。一路上的关照与迁就,不卑不亢,恰如其分。 ★ 爱是最美妙的音乐。 巴斯迪安老爹为了妻子(不愿成为乡村乐师之妻)放弃爱好转而做伐木工。他始终没忘记自己的爱好,毫无保留传授约瑟夫吹风笛的技艺。甚至在约瑟夫选择浪迹天涯,凭借吹风笛营生时,他义无反顾照顾这不幸的孩子。 只是,约瑟夫认定自己不被爱,便选择追求并无实质的夸赞与自满。他认为自己强壮起来,有能力与名气就能换来布鲁列特的垂青。他记恨夺走布鲁列特注意力的于里尔、埃蒂安纳,甚至小娃娃查尔罗。他随意听信谣言,误会布鲁列特与别的男人有私生子(查尔罗)。并且,他在情场失意时向黛朗丝求婚,后又辩解黛朗丝爱他的话他也会给予她无限的爱。 他从未理解爱,并未确定认准自己是否爱布鲁列特。实际上,他唯一确定的爱是音乐。 他的骄傲自满与容易被激怒(中计)成为了他一生的缺憾。 从何时起,他就变了,变得不像与布鲁列特、埃蒂安纳玩耍时候的他呢? 一念入道,却又一念入魔。

《笛师》读后感(三):在现实生活中谈理想,会不会太傻?

相传,意大利作曲家塔蒂尼,为了换取极致动听的旋律,曾在梦中把灵魂出卖给魔鬼。梦醒后,他凭借梦中记忆,快速写出了魔鬼给他演奏的曲调,这就是著名的小提琴曲《魔鬼的颤音》之由来。 塔蒂尼生活在巴洛克晚期的意大利。 而在一百多年后的法国,乔治·桑在她的小说《笛师》中,也塑造了一位“为了获得更动听的音乐,不惜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年轻笛师约瑟夫。 乔治·桑将约瑟夫的理想包裹在美好的爱恋与法国乡村的自然风情背后,使《笛师》这本书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极致的华丽和极致的质朴相碰撞产生的炫彩画面。 本书以约瑟夫儿时伙伴埃蒂安纳的视角展开。男孩埃蒂安纳和约瑟夫,还有女孩布鲁列特,这三个青梅竹马的伙伴一起长大,一起见证了彼此的成长。 然而就像很多曾经一路走下来,后来却不知所踪的伙伴一样,这三个人最后也渐行渐远了。 很难用一句话去概括约瑟夫是什么样的人,因为整本书看下来,那些美好品格仿佛都绕开了约瑟夫——埃蒂安纳的老实淳厚、布鲁列特的美丽善良、于里尔的潇洒大度、黛朗丝的直率勇敢、巴斯迪安老爹的慈祥宽容,这些品格,约瑟夫都没有。 他有的,是起初被人称作“低能儿”的木讷,就连他的母亲都觉得,约瑟夫这辈子什么也干不了,什么也学不会了。 然而就是这个曾经木讷、冷漠、不知所措的约瑟夫,有一天突然头也不回地远走他乡。他说,他要学吹笛,他要成为笛师,他要创造美妙的音乐。 只有在他身边的布鲁列特和埃蒂安纳知道他的决心有多大。 然而,追寻理想的路,注定要一个人去走完。朋友们虽然想帮助他,但真正使他痊愈的,还是他自己。哪怕路上遇到再多的困难和危险,都要他自己去面对、去化解。 “我背井离乡,远离母亲、朋友和我所爱慕的姑娘。厌倦在啃噬我的脑袋,焦虑熬干了我的心血。我希望你的父亲允许我吹笛,让这笛声从远方飘回家乡,送去我心爱的姑娘身边。” 这曾是约瑟夫对于里尔说的话,但,这却不是他真正的心声。 对于约瑟夫来说,布鲁列特是过去在他生命中最美丽的存在。而当他走入音乐世界,他就不再留恋人类身上的情感。虽然他嫉妒于里尔取得了芳心,转而向黛朗丝求爱。他对黛朗丝的情感更加称不上是爱,而是自尊被挫败后的气急败坏。 他就像那个猛然撞见自己的身影映在水中的纳西索斯一样,不顾一切跳入水中,追寻更美的事物。 为了美,不惜付出生命。这也许注定是他的结局。 也许,像约瑟夫这样的音乐天才,总会在性格上有一些缺欠。 但他比许多天才更幸运的是,他被众多人爱着。 其实在《笛师》中,“把灵魂出卖给魔鬼”更像一个隐喻。在这背后,是约瑟夫对于音乐的执着向往,和为了获得更动听的旋律、更高超的技巧,而不惜付出生命的决心。 在约瑟夫内心:一切爱恋都比不过音乐,一切牵挂都没有音乐重要,生命对他来说,决不会超过音乐的地位。 命都可以不要,何况把灵魂卖给魔鬼,那不是比付出生命更轻松的事情吗? 约瑟夫看见的,始终是其他人看不见的东西,那就注定了他这一生,是孤独的一生,而他的结局令人惋惜,却更合情合理。 “我看着他,此时夜里,繁星满天,星光璀璨,面前的清泉如同一面明镜,把莹白的天光反射到他的脸上。他的双眸如水一般明澈晶莹,依然看得见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